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小农意识是小农经济中农民身份和地位的体现,它充分反映着农民为生存而对自己利益的维护,但不包含对权利的捍卫与争取;它虽是与官文化对立的民文化,但并未从根本上否定官文化的统治,而是在如何适应集权官僚制的前提下,形成维护自己的生存和简单再生产的初级观念。小农意识是个体的,但却是普遍的,它作用于农民,影响于全社会,包括小市民,乃至官僚,其传统至今依然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的观念有所制约。  相似文献   

2.
发生在上个世纪之交的义和团运动,是中国农民面对帝国主义侵略而惟一组织起来的一次大的对抗。它以迷信和全面排外聚合民众,又为官僚统治所利用。它的失败充分显示了在资本主义精神面前,官文化及其统治下的小农意识的落后。直隶所具有的相关的思想文化基础,是其成为义和团运动中心的重要因素。义和团运动和历次农民起义相比,它直接针对的是外国列强的欺凌,但从其主体观念来说,都是小农意识的体现。在小农经济条件下的个体农民,犹如散沙,数量虽多,却各自孤立。只有当因天灾人祸活不下去的时候,才会铤而走险组织起反抗活动,而其个体的小农意识…  相似文献   

3.
五、平均主义与等级观 中国古代的农民也有一定的公共活动,也有对公共事务的思想和道德标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这些都是小农意识的组成部分,它突出的表现,就是平均主义和等级观。这两个似乎对立的观念,在小农意识中却可以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4.
几乎所有研究中国古文化的著作,都忽略了小农意识这个中国特有的文化形态。而作为农民这个中国特有的劳动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表现,小农意识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作为传统文化,对现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仍起着突出的作用。为此,有必要对小农意识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原"孝悌观"的产生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孝悌观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自身具有理念的传承性与使命性,是社会历史的本源化显现.在原始的自然血缘关系上,它维护了群体生存的稳定性、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性.在历史循环更替的进程中,它秉承了社会传统的礼制观念,对历史的进步产生过促进作用.在当今社会,以历史批判的审慎态度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孝悌观念,对国家的稳定、和谐社会的构建,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论农民公民意识教育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明 《兰州学刊》2010,(3):102-105
公民意识的养成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相对薄弱,有待提高。进行农民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农民的责任观念、民主法治观念和自由平等观念。为此,必须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对农村“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完善与农村文化建设相关的制度建设,唤醒农民的权利自觉和主体意识,必将有利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维护农村繁荣稳定。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部分政权的资本化和部分资本的官僚化,新兴官僚资本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焦点,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敌人.其中,官僚制或行政集权制是其政治制度基础,官文化或官僚政治文化是其思想文化根源.如何防止政权资本化和资本官僚化,以社会主义民主文化克服官文化,以公有制经济克服官僚资本,以民主法制克服行政集权制,以民主的权威克服官的权威,就成为提高我党执政能力、巩固其执政地位的关键环节,成为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8.
前言中华民族是以义和团的“神功”翻开20世纪日历的.这场运动虽然失败,但它却显示了曾在农业文明发展中领先于世的中国,因社会制度的保守、反动而衰落;但中国人民却是不甘落后,也不愿忍受凌辱;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官文化和小农意识严重束缚中国人的思想,只有批判和克服这种旧文化,才能开发民智民力,以对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变革,来促进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  相似文献   

9.
主体文化自觉是确证主体性的表现和过程,它包括个体主体文化自觉、群体主体文化自觉和类主体文化自觉三个基本维度.文化生成于主体以自己的生命存在的意向性为理由的实践过程,主体主观世界是外在文化世界的"观念化"和"意识化".主体文化自觉是人在追问人的存在的合理性和对人的存在进行理性探询的过程中产生的,它以正视和提升人的自我的精神存在和主体价值选择、实现人积极而自由的生存状态为认识和实践的最高准则与目的的.  相似文献   

10.
“不历州县不拟台省”是唐代选官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它的提出为解决唐代地方官素质低下、促进内外官流动及进一步提高中央官决策能力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尤其是当内外官流动滞碍导致官僚群体升迁机会不平等,进而破坏了官僚帝国体制中选官制度所要求的公平原则的时候,这一制度的提出和落实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在唐代的不同时期,这个原则推行的着重点与实施程度是不一样的。由于它的实施对解决官僚群体流动不畅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为此后宋代复合型官僚士大夫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探究其发展变迁过程是考察唐宋间官僚形态变化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理解乡镇机构生长的逻辑,必须将其置入国家、社会与官僚机器三维视野予以考察.它是国家权力的"集装器",又有乡村社会赋予的社会权力,还具有拓展自主利益的官僚权力,依靠强制性或规劝性技术实现权力的弥散.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农民的分散性,对乡镇机构权力规训的软弱正在侵蚀其正常生存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中部传统农区农民,一般采取“好吃”和“健康”方式,为“自己和自己人”生产农产品;否则,为了“多赚钱”,通常不择手段!文章从农民的职业压力、职业动力和职业价值观方面,探讨农民职业行为中两种方式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和文化基础:小农意识与市场化农业、特殊主义与现代职业精神、愚昧保守与积极进取.而后阐述了农民现代性与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市民化的关系,并从农民教育、农民组织和农村社区建设方面,提出增强农民现代性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乡土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谱系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多元文化思潮的深刻影响,作为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主体形象,农民形象审美特征及其文化内涵丰厚充盈.依据其自身审美内涵的差异性,农民形象谱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型:文化表征型、现实镜像型和生存喻指型.文化表征型农民形象源于作家文化批判与重建的强烈诉求,农民的文化能指意味愈趋明显.现实镜像型农民形象则折射出现实乡村变革对于农民传统文化心理的改变与塑造,农民与土地的矛盾冲突成为作家的叙事焦点.生存喻指型农民形象突出农民的生存意识,彰显出作家以自由自在的乡村文化心态和自足自立的乡村民间生存原则对抗意识形态同化改造乡村的文化意图.随着时代文化语境的迁移,农民形象谱系及其文化内涵必然会产生新质,克服当前农民叙事缺陷也成为作家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4.
郭红娟 《晋阳学刊》2008,6(2):90-94
每一种组织,由于自身特殊的环境条件,都会形成由自我意识所构成的精神文化体系。对资源委员会来讲,这一文化体系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对国营事业的理解方面,他们坚信发达国家资本,发展国营事业是中国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其次,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灌输,塑造“公、诚、拼”的国营事业精神,不断强化组织成员对自己事业的认同和对事业应有精神和文化的体认,从而彰显出这一组织价值观念的独特个性。再次,资委会的技术官僚,不同于其它政府官员,他们的目标在于借行政舞台,圆富国强国的梦想。他们虽跻身官僚之列,但却不是以“官”的职能在那里活动,而是以企业者、专家或技术人员的身份在那里活动。因此,他们忠诚于民族国家而不是政府长官或某一阶级政党。正是这些精神文化因素使资委会与国民政府其它行政机构区别开来,并成为国民政府执政时期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颇具大众性的现代传播媒介,电影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信息环境,对人的生命存在正在产生深刻的影响.电影是商业的,但又原本是艺术的,所以既不必要求它脱离商业,又不必让它服侍商业,只任它成为浑然的商业的艺术就好了.这不仅是好莱坞电影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在商品经济繁盛的时代,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考察电影所得出的电影观念.这种观念对于弘扬精英意识,实现审美超越,制衡电影拜金主义,回归文化伦理,维护健康、平衡的电影环境,促进电影与人与文化的良性互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部分政权的资本化和部分资本的官僚化,新兴官僚资本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焦点,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敌人。其中,官僚制或行政集权制是其政治制度基础,官文化或官僚政治文化是其思想文化根源。如何防止政权资本化和资本官僚化,以社会主义民主文化克服官文化,以公有制经济克服官僚资本,以民主法制克服行政集权制,以民主的权威克服官的权威,就成为提高我党执政能力、巩固其执政地位的关键环节,成为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7.
刘颖 《社会科学论坛》2006,(18):129-131
在中国的封建统治中,形成了一种与封建经济、政治相适应的官场文化--官文化.官文化曾促进过古代中国的发展,但是,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人们民主意识的增强,它已经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建设先进文化的严重桎梏.因此,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官文化的实质、特征及其危害,彻底批判和清除官文化的影响,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8.
英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嬗变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导师制从根源上契合了绅士文化的精神和实质,是绅士文化孕育下的独特产物.公司文化迥异于绅士文化,本质上导师制与公司文化是不相兼容的,导师制必然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变化.尽管在公司文化下,导师制的生存发展遇到困境,但由于它的灵魂体现了大学的根本使命和人类的发展需求,它仍将源远流长,经久不衰.英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嬗变,对我国当前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带来的启示是:首先,理解导师制的生存与发展的特定文化脉络;其次,重新定义导师制的性质与角色;最后,领会导师制的精髓与实质,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  相似文献   

19.
杨震 《理论界》2013,(3):69-71
中部传统农区农民,在为"自己和自己人"提供食品时,采取了一种生产方式,否则采取另一种方式。文章从农民的职业压力、职业动力和职业价值观方面,探讨农民职业行为中两种方式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和文化基础:小农意识与市场化农业、特殊主义与现代职业精神、愚昧落后与积极进取。而后阐述了农民现代性与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的关系,并从农民教育、农民组织和农村社区建设方面,提出了增强农民现代性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在汉代官僚体系中,卿职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回顾历代对九卿概念不同理解的基础上,从两汉史书的写法、汉代九卿特质等入手,认为在汉代的官僚体系中,九卿并无具体所指,他们只存在于当时人的观念中,是一个特定官僚阶层的代称。这反映了汉代的政治文化中所存在的特殊现象,在政治理论和现实的政治实践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