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词语的语用意义指词语在实际运用时所蕴涵的意义,或者说话人要通过这些词语意图表达的意义。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说话人在同一场合对同一对象采用不同称呼的情形。这种不同称呼方式在对话中交替出现的现象,我们称为称呼语的替换使用。本文结合《爱情的故事》中Oliver对其父亲称呼的频频转换的分析,指出其蕴涵着丰富的语用含义--拉近或疏远了说话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而不是社会距离。这是称呼方式的替换使用所包含的一个重要的语用含义。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交流和文学创作中,言者(说话人)都必须追求话语的得体性,即找到最佳的言说方式.说话要得体,就一定要遵循会话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但这些原则又不是孤立的,是与一定的语境紧密相关的,因此,说话得体的关键是扣紧和适合具体语境,灵活运用会话原则,以求最佳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文章试图探讨"海选"这一新词在不同语境下的英文翻译。在翻译与"海选"有关的句子时,首先要注意该词使用的是起源意义还是引申意义。如是起源意义,可作解释性翻译。如是引申意义,则要区分该词的使用领域,仔细分析其实际所指意义,再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4.
语言的主观性具有跨语言的共性,中日人称代词都是语言中的主观性标示,但二者的用法却不尽相同,这同说话人的认知方式有着内在联系.日语人称代词的用法反映出日本人习惯从主观识解方式出发认识客体对象,而汉语人称代词的用法反映出中国人的识解方式比较灵活多变,时而从主观时而从客观识解方式出发认识客体对象,听话人也要根据具体语境不断作出调整才能正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相似文献   

5.
基于认知语法的突显观及词类划分定义,以介词为参照系,阐述介词与副、形、动、名等词类兼跨的现象和动因.通过认知上突显不同的概念成分,同一语词的词性便产生变化.当突显界标并使之明示时,该词为介词;若隐匿界标且射体是进程关系时,该词为副词;若隐匿界标但有明确射体即修饰对象时,视作形容词;若认知主体使用次第扫描方式来突显时间维上的过程语义,视作动词;若使用总括扫描、整体摄取的方式来突显认知域中相互联系的实体,视为名词.  相似文献   

6.
委婉语的关联-顺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委婉语的使用过程就是说话人寻求关联语境,进行动态顺应的过程。说话人的关联假设决定话语方式的选择。借鉴语用研究者所提出的关联-顺应模式,在这一框架下对委婉语进行委婉语进行探讨研究有助于理解和使用自然语言。  相似文献   

7.
对词汇的理解离不开语境。只有根据某一词的客体位置 ,以及说话人 作者和听话人 读者对客体位置的共同认识 ,才能理解该词的全部意义。对 yes这个短小的词的理解也同样受到这一规律的制约。yes在词典释义之外存在诸多语言现象 ,在不同语境存在表肯定、打招呼、轮换会话、做应答、表让步或不耐烦、作惯用语等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8.
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从说话人方面看,可以表达态度和感情,从听话人方面看,可以控制或影响其行为和态度.交际时,说话人为了使话语易于为听者所接受,常常力求说话得体,注重体现语言美.语言美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有礼貌.礼貌原则是有教养者言语行为的普遍准则.英语口语体现这一原则的手段丰富多彩.这里仅就学习所得作一初步归纳.一、选择恰当的呼语.说话人为了引起对方的注意,常使用呼语.熟人亲朋,依其关系的亲疏,场合的不同,使用不同的称呼.非熟人时,一般称成年男子为sir,称成年女子为madam或lady,切不可不带姓氏单独使用mister和miss.对贵族、主教、法官称my lord,对成年男女人群往往使用套语ladies and gentlemen.表示职业的名词,有些可作呼语,如nurse  相似文献   

9.
委婉语的使用过程就是说话人寻求关联语境,进行动态顺应的过程。说话人的关联假设决定话语方式的选择。借鉴语用研究者所提出的关联-顺应模式,在这一框架下对委婉语进行探讨研究有助于理解和使用自然语言。  相似文献   

10.
日本人的说话方式比较暧昧、间接,尤其是在表达一些难以说出口的事情时,这个特征尤其明显.拒绝这种行为容易伤到对方的面子,所以说话人出于对对方的考虑,一般采用间接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特点最适合用来从语用论的角度调查日语的暖昧性和间接表达行为.文章以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人物关系为重点,运用电视剧、电影、小说中的实际会话事例对拒绝行为的展开从语用论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景观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同时,人们在欣赏景观时,也会通过自己的象征阐释拓展景观的内涵。人们的这种象征阐释源于象征化生存的人类本能,其心理基础是期待视野。象征阐释一般具有分为重构和建构两种类型,具有必然性、主动性、普泛性、差异性、动态性、自由性、多样性、通俗性、丰富性、不定性、可引导性等特征。对于象征阐释,景观设计者应在建构意义、语境指引、顺应读者等方面强化设计,才能有效地把读者的象征阐释指向预期的景观内涵。  相似文献   

12.
《广雅》的释义方法主要有声训和义训.其声训是对汉代声训的继承和延续;其义训对后世辞书编撰和注释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法律的意义蕴涵于事物的法的规定性和主体的法的需求之中,法律规定了人类之间及其与对象之间关系的全部意义。法律的实体意义与本体意义既互相联系又有质的区别,而法律的象征意义则是本体意义的派生物。在对话商谈中发现法律的意义是诠释学法学的一种认知方法,这种方法导致不确定性意义成为法律解释的认知常态。法律的实践法则要求法律解释是对确定性意义的追求,这是诠释学法学在方法论上必须直面的挑战。诠释学法学对法律的意义追问徘徊于过程中的认知非确定性和目标中的认知确定性之间,"诠释法律的公理性趋向"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诠释学法学自身存在的方法论缺陷。  相似文献   

14.
法律行为的解释旨在明晰和充实法律行为的内容,实现意思自治。对于无相对人的法律行为,采用探究表意人的真实意思的解释规则;对于有相对人的法律行为,采用以表示主义为主并兼顾意思主义的解释方法;对于内容不完整的法律行为,采用补充解释的规则,即通过法律任意性规范和推断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来维持法律行为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5.
刘彦和《文心雕龙·辨骚》之“博徒”之解诂有极端化、简单化、模式化倾向。“博徒”词义自《史记》之后发生细微之变化。应当根据《文心雕龙·辨骚》之文意以定“博徒”之具体涵义。此博徒亦当训英杰,但又不同于完全褒义之英杰,即非正途出身之英杰,实属历经曲折而终入正途之英杰。《文心雕龙·知音》之“博徒”用为贬义不可作为《文心雕龙·辨骚》之“博徒”也必用为贬义之证据,二者应依语境不同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词诠》、《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书对“何其”之“其”的解释提出商榷。通过对“何其”进行历时的考察,认为这里的“其”是指示代词,意义为“那样”、“那么”。  相似文献   

17.
现行古汉语辞书多将古文献中表“率领”义的“以”字释为介词,但据古字形所示词义、与动词相同的用法和 分布、动词异文、训诂学家以动词相释及与动词同义连文的语言事实,则充分说明了它应归属动词而非介词。  相似文献   

18.
文化差异对旅游跨文化交流符号意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常常表现为跨文化交流,而这种交流是旅游活动中的主客双方利用符号形式进行的,符号在旅游跨文化交流中承担着表达与解读的基本功能,由于交流者文化背景的不同,符号的表达与解读的方式与意义则大为不同。  相似文献   

19.
语言进入交际语境具有的语义可分为两个层面 :基本语义层和转变语义层 ,言语交际的复杂多变多表现在转变语义层。传统语境要素的归纳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在具体交际活动中抽象出来的 ,其实一旦进入具体的交际活动 ,语境的建立就呈动态发展的趋势 ,只有那些与当前言语交际密切相关的语境要素才有资格构成语境。本文从语义的规约性超常实现和语义的非规约性超常实现这两种情况讨论语境要素是如何介入语言交际构成语境影响转变语义层语义实现的效果的  相似文献   

20.
词语意义的变化体现出语言及语言背后的文化变化,所以报刊英语新词的解析离不开语言规则和社会文化。在没有权威辞书提供准确释义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构词法提供的构词规律分析新词的意义,依靠上下文提供的信息和线索判断新词的意义,根据背景知识推测新词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