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寿荣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33-35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是宪政的基础与依据。宪法修正案是对宪法的完善和补充,它体现了宪法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统一,与宪法具有同等的效力。我国宪法的四次修正案体现了宪法规定由国家公权力向公民私权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国家的整体意识向公民个体意识,由一党执政向全民参政,由法制向法治的转变,并始终贯穿民主和谐思想。宪法修正案具有十分重要的宪政意义,它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宪政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陈钧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4,(z1):11-12
本文从宪政、宪法的概念入手说明两者的关系,并进一步论述符合宪政要求的宪法应具备的功能,从而使我们对宪政和宪法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宪法移植与宪政困境——以中国宪政百年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世涛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7-11
分析了宪政产生于西方的原因及中国宪法移植的历史教训,进而指出中国在宪法制度创新的同时,应注重西方宪政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中国的宪政发展不在于宪法规范的修改,根本在于中国宪政精神的培育和宪政文化的陶冶;不在于人权原则的入宪,而在于社会生活中人权的切实保障。 相似文献
4.
谢维雁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14-123
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包含了宪法具有纲领性、宪法是总章程、宪法具有过渡性等宪法观念,是共和国制宪者的集体意识且最终成为国家的宪法观。这些观念经学者们过度演绎或误读而体现出宪法国家主义、宪法工具主义和宪法虚无主义倾向,对中国的宪政与法治建设产生着消极的影响,以致宪政至今仍只是一个有待实现的理想。要实现中国宪政与法治的实质性进步,必须破除这些传统但却不当的宪法观念,使宪法成为真正的法律并推动宪法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张剑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42-45
宪法监督的改革困境需要更深层次的理论探索,而通过厘清宪政内涵,进而探索宪法监督的宪政价值及其与宪政的良好互动性,可以为今后的宪政改革提供更多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6.
宋海春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32(6):41-44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五四宪法具有很高的立宪成就。我国现行宪法的基本精神同五四宪法一脉相承,甚至某些条文都保持和恢复了五四宪法的原貌。这体现了五四宪法在我国宪政建设中的价值所在。五四宪法从其立宪目的、立宪主体、立宪程序、立宪实质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宪政精神。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的宪法、宪政与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Yunsheng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4)
中国宪法、宪政是建构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政治法律资源和深层次的基础结构及基本架构。中国宪法构成了建构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基础。中国宪政构成了建构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应当大力提高和增强全社会的宪法、宪政、宪治观念,为建构和谐社会打下深厚的宪政、法治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李德龙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0(2):246-249
宪法教育是指宪法知识、宪政精神和宪政文化的教化、传承、培植和发展的过程。宪政作为人类社会的政治文明成果,在本质上是制度规范、意识观念与行为方式等多层面的协调统一。宪法教育与宪政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宪法教育对宪政建设的价值构造主要表现为宪法教育对宪法意识的催化价值、宪法教育对宪法行为的导向作用和宪法教育对宪政制度的孕育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宪法教育对宪政建设的价值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德龙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0(2):246-249
宪法教育是指宪法知识、宪政精神和宪政文化的教化、传承、培植和发展的过程。宪政作为人类社会的政治文明成果,在本质上是制度规范、意识观念与行为方式等多层面的协调统一。宪法教育与宪政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宪法教育对宪政建设的价值构造主要表现为宪法教育对宪法意识的催化价值、宪法教育对宪法行为的导向作用和宪法教育对宪政制度的孕育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吴礼宁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05-107
在宪法与宪政的关系上,保障人权的目的使二者获得了一致性规定。不过宪法和宪政并不总是一致的,而是背离和互动并存,有宪法无宪政以及有宪政无宪法的情形都有其历史原型。要开启宪法与宪政的互动之门,就必须强化宪法作为根本法的权威,并使宪法成为真正的"法"。 相似文献
11.
李锋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4):105-108
将我国的宪政建设放置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中,农民是很值得我们关注的权利主体。基于宪政的某些缺失,农民因身份使其无法成为真正平等的"公民",农民权利也无法平等地享受宪法、法律应当给予的充分保障。如何在宪政维度保障农民权利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反思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对比英美宪政经验,认为一种有效的宪政框架必须源于本土人民的经验,必须与经过改造了的本土传统相容,宪政在文化上应该是中立的,并为各种文化提供合法空间,从而实现正式规范与社会习俗相互支持,在此条件下才能构建稳定健全的宪政制度。 相似文献
13.
王文寅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2):6-8,12
宪政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从法理学上说 ,权利和自由是宪政的核心 ,民主是宪政的基础 ,法治是宪政的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应包括建设社会主义宪政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我国宪政史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漫长历程,宪政发展的道路异常曲折,特别是在20世纪的前半叶屡屡遭到巨大的挫折。宪法工具主义在其中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始终将宪法、宪政制度作为工具而非价值追求是造成中国宪政发展异常命途多舛的重要原因。面对新时期的宪政建设,分析宪法工具主义的产生原因避免陷入宪法工具主义的误区应当做到:坚持依法治国,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培养公民的宪政信念;宪政发展进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5.
雍奎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28-31
美国的宪政之路一直都是在自由与秩序、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展开的,其中交织着生存压力、利益博弈、利用、勾结和倾轧。博弈的结果总是能在最关键的时候作出最伟大的选择,由此成就了美国全社会对宪政制度和法治的最高尊重和最大维护。美国强大的真正力量在于宪政制度建设过程中的价值选择以及全社会忠诚法治的大智慧。 相似文献
16.
公共服务型政府有三个方面内涵,第一,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法治的政府。把公民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组建起来。第二,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宗旨是为公民服务,以公民为中心。第三,公共服务型政府是责任型政府,通过宪法,让政府承担相应的责任,防止无政府状态,促进公共利益。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宪政目标是建立民主政府,法治政府,有限与有为平衡的责任型政府。通过完善现行宪法,重视法治建设理念;建立多元的权力制约模式;做好政府职能定位;扩大公民权利等措施来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7.
潘启惠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4)
人们对它们的谈论已经持续了几千年,然而,对各个概念和它们相互关系的理解依然是歧义丛生。那么,怎样准确地把握它们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怎样通过这些理论的借鉴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呢?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傅江浩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4):150-152
作为中世纪著名的教会法学派是由一群共同信仰上帝的教会法学家所组成的。教会法学派对现代民主宪政和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力,这从教会法学派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教会法学派宪政思想内涵、教会法学派宪政对现代文明的影响中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19.
一般认为,宪政是一种以限权、防权为设防的现实主义学说。宪政不仅是现实主义的,而且又是理想主义的。宪政的现实主义以它的理想主义为前提,是带着道德感和责任感的现实主义;宪政的理想主义隐含于它的强烈的现实感之中,它不是高调、积极的理想主义,而是低调、"消极"的理想主义。宪政的消极理想主义体现了宪政对人性、权力与政府的人文关怀与人文期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