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矛盾统一体,与此相应,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一个动态系统结构。正因为如此,恩格斯说,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是构成社会一系列要素交互作用产生的合力。根据恩格斯的论述,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系统中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科学技术和阶级斗争(社会革命),而精神动力。个人意识、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也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因素。社会正是在这些动力因素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合力中前进的。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原理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对于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发挥根本动力的主导作用及各种动力因素的交互作用,积极开展工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新的文化力量,都是中国的革命力量”。他明确地指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社会力量——“文化力”。邓小平也在这样的意义上阐述过“文化力”。他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页)。他还说过:“要懂得些中国的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3.
传统哲学教科书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生产力发展是否也有内在动力?唯物史观理论如果不能对生产力发展这一“动力的动力”做出回答,就没有彻底回答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实质上是人类利益关系的运动规律。实现自身利益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动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的共同实质是社会利益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变革的根源是社会各阶层、集团或阶级对社会利益格局调整的要求。离开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离开了利益分析的方法,就无法说明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一条重要原理。这个原理是十分正确的。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着重阐明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时指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直接动力”、“伟大动力”等等。这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既然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也是它的动力,那么,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怎样正确理解生产方式与阶级斗争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关于恩格斯社会发展的合力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恩格斯的合力思想严格说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合力指的是人们的“意志合力”,广义的合力是指包含“意志合力”在内的“总合力”.恩格斯认为,每一个人的意志因素在社会发展中不是孤立地、单独地直接对社会发生作用,而是与其他意志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从而作为一个不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总体的“意志合力”对社会发生综合的影响;包含“意志合力”在内的“总合力”的情况也类似,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作为社会发展中的动力因素,也不是孤立地、单独地对社会发展发挥作用,而是融合为一个“总合力”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精神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是决定性的,但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呈现出递增的趋势.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但这是在“  相似文献   

6.
事物发展都有其内在的动力。社会发展也不例外。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就整体而言,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历史活动,这种活动的成果凝聚在世代相继的生产力之中。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在不同制度的社会里,解决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有不同的手段,如在阶级社会里解放生产力要进行社会革命,但也有一些共同作法,如改变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发展科学技术等,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本文着重探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改革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 当前,在什么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讨论中,有些文章大讲特讲“根本动力”,而且一经确认后,就把这种矛盾力量作为历史发展永远不变的根本动力;还有人认为,历史发展的最后根源、最终决定力量和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一回事,把最后根源说成是根本动力。我认为这两种认识都是需要研究的。首先,历史发展动力同根本动力是有严格区别的。所谓“动力”,是指整个社会矛盾统一体中推动历史前进的各种矛盾的总和,亦即社会基本矛盾。“根本动力”只是社会矛盾统  相似文献   

8.
一要解决历史规律是什么,首先应该作出回答的倒不是什么是规律而是什么是历史。我们的工具书和一些教科书,把人类历史定义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这并没有比“历史是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这个大前提给出更多的东西,因为前者作为结论已预先包含在前提中了(引文见《辞海》第146页)。这个定义,至多指出了历史的外延,而未能揭示其内涵。特别是当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这一观念已广为人们熟知和接受时,这样一个定义就更显得不够了。许多旨在讲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教科书,竟没有对历史这个经常提到的、也是这类教科书中最主要的概念作出应有的解释,似不应该。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激光的发展史,总结出激光发展和社会发展作用与反作用的辩证关系。激光的发展是要受到社会需求、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思想的影响,同时将激光应用到科学研究中会促进其他自然学科的发展,激光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会促进社会、军事、工业、医学等诸多方面的发展,进而带动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又会促进激光的发展。社会发展直接决定物理学的发展,物理学的发展又反作用于社会生产,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这一规律。最后,对物理学家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思考,物理学家不仅要明确科学研究工作的目的和意义,而且要注意社会的发展需求,这样才能更好的使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动本学科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0.
七月上旬,政史系结合教学、科研中的课题,召开了一次史学讨论会,十二名同志在会上发了言。大家本着“双百方针”的精神,解放思想,畅所欲言。围绕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对太平天国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讨论中有两种见解:一种认为,阶级斗争是封建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这是因为在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反映。人们要进行生产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人同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条件  相似文献   

11.
历史总合力是历史主体合力与历史客体合力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交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力量。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历史主客体各种动力因素综合作用方式的概括和反映。历史总合力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命题:历史主体合力和历史客体合力都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客体合力和历史主体合力统一于社会实践;历史主体成为历史客体的统治者和主人,这是历史总合力运动的必然趋势。历史客体合力和历史主体合力通过“动机”,“活动”,“结果”三个层面交融在一起。它在原始社会、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具有不同的质态。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终决定着历史总会力的量。  相似文献   

12.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和经济基础。而“四人帮”却大唱反调,胡说:“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决定性的。”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最无耻的背叛。这个“反作用决定”  相似文献   

13.
社会动力、社会阻力和社会压力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三种性质各异的力。其中,社会动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它包括自然力和社会力、内隐力和外显力、潜在力和现实力;社会阻力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力,它包括内部阻力和外部阻力;而社会压力则是介于社会动力和社会阻力之间的中性力,它也包括内部压力和外部压力。这三种性质迥异的力在交互作用中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社会运演的辨证图景。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中所提出的因果链条律是宏观动力机制规律,而不是微观动力机制规律;马恩所说的“自然历史过程”仅仅是针对世界历史总的发展轨迹而讲的,而不是说历史演进的快慢、具体实现形式等,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典作家所讲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实乃历史变迁的微观动力机制。而之所以社会形态的演进最终可以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是因为在经济、社会系统的反馈控制机制中,最终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效果检验标准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是哲学界和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说法虽然各异,但归结起来可概括为两种。一种可称“单一动力说”,一种可称“合力说”。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是单一的矛盾或因素,而是诸种矛盾或因素融合而成的动力系统——合力。这种合力不仅包括物质的因素,也包括单个人的意志。社会历史发展是合力运动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是合力运动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有一个酝酿、形成和确立的过程。早在一八四七年,马克思关于“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  相似文献   

16.
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机制是什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然而,从理论的思索和经验的观察中,我们发现,社会发展并不是在上还两对矛盾双方的简单的作用与反作用中进行的,而是伴随着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有意识的价值选择活动复杂地进行的,而有意识的主体的价值选择活动总是受内含于人类自身价值体系中的“价值两难”机制支配的。本文试图从主体价值论的角度.探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机制,并用“价值两难”理论对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新的解释。价值两难: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抗击新冠疫情的伟大斗争中铸就的伟大抗疫精神,具有坚实的唯物史观理据和丰厚的唯物史观意蕴:“生命至上”是从现实的人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体现;“举国同心”内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合力理论;“舍生忘死”既表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离不开必要的思想文化条件,也表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尊重科学”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理论要义和方法要求,反映了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命运与共”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展现。大力弘扬和践行伟大抗疫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中国意义和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8.
解放以来,我国的哲学教科书以及其它有关论著,几乎无一例外地肯定,只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一九六二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艾思奇同志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说道: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只能是人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也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或者简单地说就是物质生产。”往后出版的其它一些教科书的提法与此基本相同。这些提法都把人口因素同地理环境相并列,排斥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外,而只承认物质生产才是社会历史中的决定力量。这种论断既不符合包括原始社会在内的全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也不符合恩格斯晚年提出的两种生产理论,应该加以修正。首先,从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来看,除了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外,还应包括人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七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把促进科学技术进步这个带有全局性的根本任务真正放到战略地位上来。”为什么要说“真正放到战略地位上来”,说明过去还没有真正做到这一点。为此,我们有必要从历史的和现实的角度,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一、从历史纵向看,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了,就会引起整个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那么,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 ,每种社会制度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 ,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文化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 ,是指上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们经常所说的“中国文化”、“北京文化” ,就是指广义上的文化。文化从狭义上讲 ,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 ,如“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等等。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 ,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又对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对我国丰富、复杂的文化如何划分 ,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一般来讲 ,把一定社会的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