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辩学派所倡导的论辩风、论辩术影响了先秦哲理散文文体、结构及风格的变革 ,推动了哲理诗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论辩术的精益求精又促成战国时期寓言文学的兴起。由名辩学派在先秦诗文嬗变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可以看出其对先秦文学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诗的"散文美"理论是艾青美学思想的核心.它代表并凝聚着诗人一以贯之、毕生追求的诗学理想,也是他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创造性贡献.诗和散文是文学家族的两姊妹.诗歌引入散文的自由活脱,清淡自然,不拘成法,构成一道独特的诗学景观--散文美.艾青倡导诗的散文美,意在使诗从矫揉造作、华而不实做派中走出来,走向诗句的口语化,形式的自由化,意境的整体化,走向一种流转如弹丸的圆润之美.  相似文献   

3.
南帆散文被认为是开创了"审智"散文的写法,但他的散文应同时置于"思"和"诗"的维度中去看。富于"思"的色彩,是南帆散文的基调,以独特的方式通达"诗"的彼岸,才是南帆散文独树一帜的地方。"思"既表现为对特殊题材的选择,也表现为视角上的陌生化,以及作为一个富有批判性的学者的历史反思视角;"诗"则包含了一种人文的情怀、文体创新的意识和风格的形成;"思"向"诗"充满对抗性的过渡,则体现了南帆散文在理论思考与生命体悟之间的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4.
汪云霞 《江汉论坛》2001,1(8):89-92
本文认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提出了"纯诗"的主张,强调新诗的本体地位,坚持在感情世界与哲理殿堂中挖掘诗,创立有意味的现代自由体诗形,在"化古"与"化欧"的完美结合上,创造纯粹的现代诗歌.现代诗人对于诗歌"纯粹化"的寻求,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中国新诗艺术的精进和成功.  相似文献   

5.
温长青 《晋阳学刊》2007,(6):109-112
作为白话新诗的一个分支,20世纪中国哲理诗的诞生、发展、繁荣与新诗是完全同步的。它的诞生,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西方先进的科学民主思想影响的结果。一个世纪以来,诗人们的不懈努力使哲理诗在思想内容、语言风格、艺术技巧等各个方面不断进步。同五千年的诗史相比,20世纪的白话哲理诗尚未完全成熟,但哲理诗在20世纪取得的成就却是前无古人的。  相似文献   

6.
李渔的<一家言>与沈复的<浮生六记>均以浅显的文言赋"闲情"、记"浮生",表现普通人的生活艺术、生活趣味、生活经验以及悲欢哀乐的生活情感,以性情中人的敏感领悟生活的哲理.沈复受到李渔的影响,<浮生六记>中包含着一部浓缩的<闲情偶寄>.李渔与沈复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坐标意义在于:清代散文之一类,以<一家言>和<浮生六记>为代表,早已突破一般的"家务事、儿女情"的范围,将散文题材的领域推广到世俗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构成了中国古代散文题材领域的又一次大的解放.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黄遵宪、梁启超等提倡"诗界革命",中国诗歌开始由旧体诗向新体诗转型。"新名词"入诗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而且导致中国旧体诗严密的文体体系出现松动、崩溃的趋势;对言文合一与民谣的大力提倡,使白话进入诗歌,打破了传统的言文分离、文言诗歌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大批的通俗体诗歌;"以文为诗"的方法打破了传统诗歌与散文之间的明晰界限,赋予诗歌以散文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新诗是一种"现代性"文体,新诗现代性建设的两大任务是让中国人成为现代人和让中国成为现代强国。诗的题材比体裁更有力量,更能直接促进社会的变革。当下应该重点关注九大类型的诗:校园诗、城市诗、乡土诗、生态诗、旅游诗、爱情诗、打油诗、哲理诗、政治诗。校园诗、城市诗和乡土诗是从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角度划分出的诗的题材类型。很多打工诗歌对城市文明怨气太重,城市诗人要热爱城市文明。乡土诗要更重视审美现代性建设,写乡土诗必须以诗人的身份说话。现代爱情诗应该包括抒写人的生物性情感的情色诗和人的心理性情感的情爱诗。适度的理性和智性,更能够让人"诗意地栖居"。政治抒情诗是艺术地表现公民政治情感的语言艺术,需要唤醒公民的政治情感。  相似文献   

9.
王充闾先生编著的《诗性智慧》(辽宁人民出版社 )一书 ,是中国古代哲理诗的选本 ,选释中国诗史上富有哲理蕴含的绝句三百余首。可能有的读者读了此书 ,会有不尽满足之感 ,觉得有些诗“哲理味”不是很浓 ,或云不够纯粹。这里牵扯到一个较为重要的理论问题 :就是如何认识诗中之“理”?笔者恰恰非常认可的是书的选篇 ,因为它们特别契合于笔者对诗与哲理关系的看法。对于是书的选目标准 ,笔者以为是深刻地体现了充闾先生的理论眼光的。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 ,诗中的哲理 ,大致可以用“理”来代表之。当然 ,这其中还有种种内涵上的差别 ,但最能概…  相似文献   

10.
从哲理诗表现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特点出发,论述孙朝成哲理诗《诗悟世象》的篇什,体现了诗人的价值取向、精神境界、审美情趣,认为孙朝成的哲理诗秉承古人的传统并有所探求,能将大千世界司空见惯的物象开掘出诗意,是哲理诗的升华与飞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哲理诗三阶段的特征及发展轨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古代哲理诗三阶段的特征及发展轨迹许总在传统文化精神与民族思维方式的广泛涵盖与有力渗透的意义上,哲理智慧表现为对整个中国古典诗史的弥漫与辐射,而在哲学本体以及与特定哲学思潮相伴生的诗化形态的意义上,哲理诗显然又以一种独自的特征与面貌在中国诗史中定位...  相似文献   

12.
作为后期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陈梦家的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以自然为题材的诗更是呈现出一种中西合壁的文化景观: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超越精神、儒家"仁者乐山"的比德态度、佛禅的妙悟畅神观念与西方文化中的自我意识、宗教情操、爱情至上思想、哲理倾向和谐相融.  相似文献   

13.
罗书华 《社会科学》2012,(3):166-173
长期以来中国散文学都是以文道、义法为主流,这从根本上规定了散文学的发展方向,限制了审美论的发展。林纾虽然以古文的衣钵继承人自居,但并没有坚守"文道""义法"传统,而是以情性为散文之本,这就使他在散文审美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其中,"意境"、"情韵"与"神味"三说最具代表性,突出地体现了林纾散文学的诗性特质。它们的出现为散文学增添了一抹新的色彩,也为近现代散文学的发展打开了一条新的通道。散文学领域里提出"意境"、"情韵"、"神味"诸说,对于源于诗国的这些美学范畴,也是一种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东岳论丛》2017,(7):182-186
<正>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王鼎钧以其丰富的散文创作推动着中国白话文学传统的革新,"当五四散文传统从大陆飘零流散之时,王鼎钧在台湾却独辟蹊径,使五四散文传统得到有力的拓展"(1)。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若是谈"纯文学",他总觉得必须狭义的散文;若就广义而言,各类体式包孕繁多,杂文、小品、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诗性散文,王鼎钧无一不精,纵横互涉、触类旁通。他是"兼类书写"的先行者,取法诗的意象、小说的情节、戏剧的结构,以提升散文的艺术格局,体现了"出位才能入味""跨越才能超  相似文献   

15.
我国20世纪著名的艺术大师丰子恺以其文、其画、其心性而闻名。他的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对其散文的研究历来是我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点,但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从文学、哲理角度探讨丰子恺散文的内容、风格、世界观等诸方面,本文试从一个新的角度———“语言形象”来把握和梳理丰子恺的散文。  相似文献   

16.
杨明刚  甘璐 《理论界》2008,(5):177-178
诗缘情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大学说.关于情在先秦文献中已有相关描述.本文尝试从最早传世文献中关于情的记录开始分析,到迄于大成的<文心雕龙>,以图梳理一下"情"的内涵发展、"情"范畴的确立过程,并对"情本论"由先秦至六朝的文论生成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17.
周远成 《船山学刊》2005,(1):163-167
大成智慧:道儒同源 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纪晓岚)的大成管理哲学宝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渊薮中,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在百家争鸣中独树一帜,儒、佛、道三家鼎立,各有千秋,各有侧重,又相互汲取融合,发展流变.儒、道两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特产,也就是说,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和源泉,形成总源头的两种(孔子重德智、老子重德道)表现形式,二者强调了"仁"的两个不同侧面:一个是从下而上的自身心存仁爱而持续修炼适应人际社会制度,一个是从上而下的政府出于仁治而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个体、群体)的真正渊源;而佛家已融进了中国传统本土文化的大染缸,成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有意识熔山水风光和人生哲理于一炉,炼就一篇篇短小精粹,脍炙人口的山水哲理诗,这可以说既开始于宋也成熟于宋,而苏轼、陆游又堪称这个领域中的佼佼者。比较一下这对双峰并峙的大诗人的山水哲理诗之异同,也是饶有趣味的事,并多少可以给我们一点启发。 所谓山水哲理诗,顾名思义,当然可解释成蕴含有哲理的山水诗。但不能简单地把这种诗中的山水,理解为哲学定理的形象表现;也不能简单地把诗中透现出的哲理,等同于哲学教科书上的哲学原理。山水哲理诗中的山水,是人性化、个性化了的山水,其中的哲理,也是个人对哲理在特定场合的妙悟和感受。整篇山水哲理诗中活跃着一个灵魂,那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同是一类山水,可以阐发不同的哲理;而同一条哲理,也可以有不同的领悟方式。由此使山水哲理诗呈现出纷纭万状的艺术风貌,使苏、陆的这类诗歌既有共同的基点,更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哲理诗之“理”莫不出于诗人“自得之趣”,其中蕴含的是诗人的个性气质、学养风度及其对外部世界的感悟与艺术把握。哲理诗偏于理,可以不失浪漫;哲理诗是诗,可以有理性的思辨。诗人与自然的亲和,自我人格的表现,确立了其理性精神的人性化。而诗歌在艺术化的过程中,其哲理有时是依附于象征意象,而寓意深刻则以语言精炼为表现形式,这使哲理诗终不失诗性品质。  相似文献   

20.
哲理诗的意境营造□曾雪山人类的美学史告诉我们,随着各门学科的进展、交叉和融合,人类从整体上认识世界的能力大大增强,对哲理的追求也成为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的身觉行动。近些年来,哲理诗的写作,也日趋活跃(本文说的哲理诗,不仅指整体表现哲理的诗歌,也包括局部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