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猴情未了     
天下涉及猴子的奇闻颇多,然而有关张家界一群猴子的奇闻却叫人无法理解,只因每逢过年过节那些猴子总要到索溪峪土家族老人吴二爷坟前祭拜。很少有人知道,此事源于缺嘴猴祭坟,但为何后来竟代代相承,成了该猴群必做的一件事情就不好叫人理解了。 人们所说的吴二爷我其实应该叫他吴二叔。二十世纪80年代,吴二叔的老伴吴二娘,给我亲口讲过这个发生在吴二叔和一只小缺嘴猴之间的感人故事。  相似文献   

2.
我的家乡溆浦虽然也属大湘西,本土民歌却并不兴盛。我只会唱一首溆浦民歌:“这边(那个)坳,那边(那个)坳,那边坳上黄牛叫。黄牛黄牛哟你莫叫,三亩旱地要你犁呀。”这调子只能用溆浦方言唱,粗犷而苍凉。我有时兴来,糙着喉咙吼几声,也是蛮有兴味的。  相似文献   

3.
听桑植民歌     
我的家乡溆浦虽然也属大湘西,本土民歌却并不兴盛.我只会唱一首溆浦民歌:"这边(那个)坳,那边(那个)坳,那边坳上黄牛叫.黄牛黄牛哟你莫叫,三亩旱地要你犁呀."这调子只能用溆浦方言唱,粗犷而苍凉.我有时兴来,糙着喉咙吼几声,也是蛮有兴味的.  相似文献   

4.
东耳 《民族论坛》2001,(6):13-15
去年8月一天、我和怀化市计生协张副会长,到湘西某贫困侗寨一位叫阿兰姑娘的艾滋病感染者家采访。碰巧,这天晚上村计生协要为她举行募捐晚会,陪同来的村计生协老会长杨阿公,将我们带进阿兰的茅屋后,就忙晚会的事去了。 据介绍,阿兰今年刚满20岁,可当我们第一眼看到她时却吃了一惊。站在我们面前的这个姑娘身材清瘦、单薄,面额苍白而憔悴,额头、眼角处居然有了一道道皱纹,完全不象一个花样年华的年轻女子。我们不禁对她的命运遭际产生了深深的好奇: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子?究竟是怎样的磨难与坎坷才会在她20岁的脸庞上烙下如许…  相似文献   

5.
石磨的歌     
石磨推着艰难孤独的时光,从春天到秋季,从炎夏到残冬,不停地推呀、磨呀,酿造生活的琼浆……我沉浸在《石磨的歌》的舞蹈情绪中,久久不能平静。我的思绪被带进石磨的岁月,想起我的祖母推着石磨的情景。我的祖母就是我的外婆,我们叫婆婆。从我记事起,婆婆似乎就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历史传说中,有四位美女,王昭君就是这四大美人之一。四位美人都因她们的美丽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而王昭君与其他三位又有不同。她是个美丽的女子,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女子。我为什么写王昭君呢?这是敬爱的周总理交给我的任务。记得那是六十年代初的一个下午,在政协礼堂,总理和我们一起谈话,内蒙的一位领导同志向周总理反映,在内蒙地区,在钢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方言是因地域之间的隔阂而形成的语言变体,一般所谓方言,均指地域方言而言。 我的家住在化隆县甘都镇,同循化的积石镇只隔一条黄河,但我们两处的方言,便在口音上大不相同,甚至有些词语也互有差异,这件事从小就引起了我的兴趣。其后到了西宁、兰州,更远及于南京、上海、陕西、四川,方言纷陈,各具异采。而在上述各地,又接触些湖、广、闽、浙的文人学士,凡夫俗子,则更感到“南蛮(夬鸟)舌”,“呕哑嘲哳”,有些连听也听不懂了。这才觉得中国之大,风土之异,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对互相之间的交往,造  相似文献   

8.
关于多浪维吾尔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们听到不少有关多浪人的议论。诸如说多浪人是蒙古人的后裔;甚至几乎弄到连多浪音乐、多浪舞蹈都是蒙古艺术的一部分的程度。因此,有必要就“多浪人”这一概念赘述几句。 埃·捷尼舍夫在其《新疆维吾尔方言》一文中,没有涉及到塔里木土语及其所属方言区的问题。仅仅是说中心方言包括喀什土语、库车土语、阿克苏土语、吐鲁番土语和莎车土语。〔捷尼舍夫在其另一著作《突厥语言研究导论》中,称“西北方言(或叫中心方言),  相似文献   

9.
正"我家是西兰卡普编织世家,在当地较有名气。我12岁就跟着祖母开始学编织。当时我就觉得西兰卡普很好看,一下就爱上了这门工艺。祖母觉得我心灵又手巧,就毫不保留地把手艺传给了我。"这位生于1955年的"织女"刘代娥口里的西兰卡普就是土家织锦。在刘代娥的家乡——湘西龙山县苗儿滩捞车河村,这里绿水潺潺、古树参天。村里的土家女子们在青春年少十来岁时就开始跟随长辈学习织花,在青山绿水中织就土家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传承着土家人的民族记忆与审美情操,编织着土家女子的美好期望。刘代娥,就是这群女子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0.
陈微 《民族论坛》2006,(9):64-64
我在日本碰到的第一个中国人,这样自我介绍她自己:“你好,我姓胡。”置身异域头一次听到这样的介绍,我心里打鼓得厉害,不知怎么称呼人家。我已经变成四不象了,把熟悉的人叫“老某”或“小某”都觉得别扭,更不要说刚认识的。我又不知道人家的年龄,冒昧叫人“老某”说不准让人生气,叫“小某”呢,也许又看低了人家。但不叫“老某”或“小某”,那又怎么称呼呢?总不能“某老师”、“某同志”吧,这又不是在中国。就是“某夫人”也不行,太正经了是不?总之我没法称呼人家。后来我和这朋友熟悉起来,互相通伊妹儿,我就直接告诉她不知道如何称呼。她在…  相似文献   

11.
正我在实习和调查藏语方言的过程中,接触到许多藏族同胞,他们待人真诚、质朴,心地善良。我的专业是藏语,因此发自内心地认为,他们人人都是我的老师,我对藏族有着深厚的感情,深深地热爱我所学的专业,这也许是我后来能够成为藏族媳妇的深层原因吧。1957年,从青海语言调查回来,我被分在藏语教研组方言小组工作。那时,单身女教员住在2号楼,  相似文献   

12.
有一部电影叫《非常爱情》,讲述的故事感天动地:一个年轻女子,历尽艰辛,执着不悔,最终唤醒了植物人丈夫。 有一个孩子。名叫阳阳,爸爸是植物人。阳阳一边上学,一边给爸爸讲故事,教爸爸说话…… 一颗非常童心,诠释非常爱心、非常孝心。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一篇以几个方言比较的结果,来探索一个苗语方言声调的复杂情况的文章。因为实际读出的声调的数目在任何一个方言都是极为有限的,所以各个声调可以很快在语音基础上记录出来,同时一个全面的声调系统就建立起来了。苗语方言的比较,古声调系统的建立,历时的假说都在这个声调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我们所假定的声调的发展是能够用“调变”和“变调”这两个术语概括起来的。调变是以音节的语音特点作为条件的声调分裂的结果,这种结果引起整个声调系统的改变。调变主要是内在的改变,是音节内部因素引起的结果;而变调则表示在某些环境下,本调在实际读法上的改变,它是外在的改变,是由音节以外的因素引起的。假如变调导致与另一声调的合并,其结果将又是整个声调系统的改变。我  相似文献   

14.
21年前,7月里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某团部广场,一个四十五六岁模样的中年人喜滋滋地把我们十几个同学叫上他的马车,爽快地说:“团里把你们分给我啦!今天我特意拴了一挂最好最快的车来接你们.我姓金,以后就叫我老金好了.”这就是“金老歪”——我认识的第一个北大荒人. “金老歪”姓金名英浩.一听这名字就猜得出,准是朝鲜族人.我们所在的连队是一个汉、朝两族杂居的村庄,80多户人家中有近20户是朝鲜族.老金的家也在村里.他是主管农业生产的连长,又是我们200多知青的头儿.  相似文献   

15.
妈妈的笑     
妈妈爱笑,她的笑让我难忘. 我珍藏着张照片,上面是一位曲眉丰颊的少女在“芝利华”号轮船前欢呼雀跃的倩影.她的短发和裙角在海风中飘动着,仿佛也应和着“笑”.照片背面有两行小字:“我终于踏上了这块令我梦萦魂牵的滚滚热土韦漪涟自题.公元一九五四年.”这小照是妈妈从印尼回国,刚下轮船时拍摄的. 听妈妈说,我的外婆、外公在解放前,由于生活所迫,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广西,去南洋谋生.他们携着漓江边的一抔黄土,含泪告别了这可爱的画山秀水.初到异国他乡,人地生疏,他们受到了弱国国民常受的欺凌.一次,外婆乘车去某地,不知下车的地方,又兼语言不通,向售票员比划了半天,人家也没明白.这时  相似文献   

16.
2000年5月,我去九寨沟,《羌族文学》的老周让我顺路去他那里逗留两天,我这才知道有一个叫汶川的城市在四川,在阿坝州。因为顺路,更因为老周的一片盛情,否则我怕是一辈子也不会去到汶川的。  相似文献   

17.
悠悠沅水     
刘代兴 《民族论坛》2003,(12):21-22
小船在丹山寺的悬崖脚下离岸破浪时,沅江,便以她博大慈爱的胸怀,接纳我对她的探访了。蓄谋已久的披波斩浪的豪情,此刻全被这层层叠翠、悠悠荡漾的绿波化解了,我渐渐溶入到沅江无边的柔软之中了。行船的终点是浦市,这是湘西自治洲泸溪县的一个小镇,地处辰溪下游,距辰溪二十里水路,顺水行船不过半小时便可上岸。虽然分属两个不同的市州行政区划,但浦市与辰溪一衣带水,古往今来,两地不知演绎了多少剪不断、理还乱的人间悲欢离合。浦市在上个世纪上半叶以前,由于地处要津,曾经喧阗繁华,富贾云集,盛极一时,被誉为湘西“小南京”。这里是我外婆的…  相似文献   

18.
云南可能还有许多新的发展,新的发现,我到了云南后也有许多新的发现。现在云南省委、省政府又搞了个新的发明,这个发明叫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塑造云南形象,这是一种创新近几年,我感到云南的形象在我的脑子里有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个变化可以说是新的形象,这是新世纪的...  相似文献   

19.
佤家的三代女人布饶依露(佤族)走不出大山的外婆我的外婆是侗族头人的后代。照理来说,该去学堂念书的,可因为是个女儿家,是地地道道从未走出过山门的“土著人”,因此,外婆一生目不识丁。过去,阿们山缺盐巴、缺洋布、缺老酒,外公进山里赶迢迢场(小镇集市),一去...  相似文献   

20.
梦见了爸爸     
这也许是人之常情,可对我来说却是奢望。当我降生到这个世界时,爸爸就被错划“右派”,流放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襁褓中的我不知曾否在他的臂弯中偎依过。人常说,小孩儿咿呀学语,第一声叫“妈妈”,第二声叫“爸爸”,而我叫完了“妈妈”,却不会再叫“爸爸”。少不更事之时,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