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家族人腊月二十九要关门“过赶年”。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传说,有一年的腊月二十四,要过小年了,土王在宫殿里闷闷不乐,连他最宠爱的“小妈(即小老婆)找他亲热,也打不起精神来。大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提醒他说:“大王既觉没味何不请你的好朋友进宫来下棋解闷?”一句话提醒了土王。原来,土王有个好朋友,博古通今,琴棋书画样样都会,大王封他当总管家他不干,派他去当百户,他也不去。只是住在所城,三天两头进宫来陪土王谈古论今,下棋作乐,王很喜欢他。这个人姓唐,名字谁也不知道,连土王也只喊他“唐法官”。于是,土王连忙通知吏目,要他去…  相似文献   

2.
文忠 《民族论坛》2005,(11):28-30
从孤儿到解放军战士,从“反革命分子”到人民教师……张本文对自己走过的坎坷人生路,从来不曾后悔过。但他一直不明白的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直到他进入中年,和大洋彼岸的亲生母亲见面后,才晓得自己身上流淌的竟然是美国飞虎队队员的血脉……  相似文献   

3.
历十一月十一日,罗溪瑶族乡安顺村,雷、蓝两姓瑶族同胞过老鼠年。这一天,家家户户者要准备丰盛的菜肴,与平常不同的是中间必须有一碗老鼠肉。过老鼠年这一天家里不留宿客人,即使是本族的外村人,也只准先天晚上招待一餐,过老鼠年时不许共餐。相传明朝永乐年间,雪峰山“长毛造反”。贪官污吏、恶霸地主四处散布谣言,把农民军说成是吃人的魔王,不明真相的人听了信以为真。洪江与安江之间有个寨头的地方,这里田土好,出产多,住着雷、蓝两姓(瑶族)和向姓等几十户人家。有个姓向的财主想独霸这块地盘,便利用“长毛造反”的谣言,设了一个毒计。一天,…  相似文献   

4.
2000年元月,世纪钟声刚刚响过,太行山麓一家医院产房里传出的一声啼哭,宣告了一个可爱女婴的诞生。当孩子的父亲——诃北省涞源县桃木疙瘩小学校长张胜利,获准进屋看望母女二人时,他激动地把脸贴在妻子脸上,又抱起襁褓中的女儿,一遍遍地柔声喊道:“希望,希望!”  相似文献   

5.
1926年的初夏,我离开广州黄埔军官学校,坐船经上海回到北京,向党中央北方局汇报了情况以后,就住下来休息。过了几天,赵世炎同志忽然来找我,说毛泽东同志在广州举办了一所“农民运动讲习所”,有十几位蒙族同志要去学习,让我去送他们。他最后对我说:“你若是想留在那里学习,也可以。”我一听说到毛泽东同志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去学习,感到非常高兴。我这次所以脱离黄埔军校,就是想搞群众运动。关于毛泽东同志,我早就听说过,以前在广州时虽然都住在一个城市里,但却始终没有机会见过面,这次要到他主办的讲习所里去学习,哪能不愿  相似文献   

6.
四川地震中,一位“不跑”的老师正被无数人传颂,他是谭千秋,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地动山摇的那一刻,他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存活了,他却永远地走了;一位撒开腿“跑”的老师也被无数人念叨,他是范美忠,都江堰光亚学校教师。地动山摇那一刻,他喊了一句“地震了”,便第一个跑出了教室。事后,范老师论坛上发帖声称:“在这种生死抉择舶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  相似文献   

7.
三种“唱法”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国声乐舞台上,有了“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之分,这三种“唱法”又被每两年一度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予以首肯,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这些年来不断有人对此提法提出异议或是修正。我这里不准备对此进行深  相似文献   

8.
2月16日,我受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委托,到保靖县苗族聚居的中心乡负责“三个代表”教育的指导工作。由于不懂苗语,组织专门给我安排了一名苗族青年干部当“翻译”。他就是县农机局驻中心乡五牙特困村建整扶贫工作队队员吴先成。初见小吴,人精瘦,话不多,穿着一身发白的旧衣裳。给人的印象是:朴素、诚实、憨厚。在两个多月的日日夜夜里,他与我结伴同行,在平时的工作中,贴近他,了解他,通过深层次的交往,我发现这位从凄苦风雨中磨练出来的苗族国家干部,就是“三个代表”的忠诚实践者。  相似文献   

9.
陈思 《民族论坛》2003,(2):20-21
安徽知名品牌“洽洽”香瓜子不久前因为包装盒印刷问题被港方红牌罚下,在港销售不错的洽洽瓜子不得不全部从香港市场的货架上撤下来。“洽洽”香瓜子在港被撤,向内地企业敲响了警钟。“洽洽”香瓜子是近年新崛起的瓜子品牌。它是继安徽“傻子”、“小刘”瓜子品牌之后又一迅速成长的品睥,发展势头良好,在国内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洽洽”香瓜子之所以在香港被红牌罚下,惟一的原因就是违反了香港的食品标签法。香港食环署说,“甜菊”在香港已经被明令禁用,洽洽瓜子在标签上标明含有甜菊,虽然经有关方面检测后没有甜菊成分,但是因为…  相似文献   

10.
赵爻 《民族论坛》2006,(1):26-26
狗年为狗正儿子没取名之前,各种叫法都有。我和妻不迭地叫“宝宝”“、崽崽”,父母和岳父岳母则每个称呼离不开狗,什么“狗狗”、“狗崽崽”、“小狗”等等,我和妻很不喜欢。本来嘛,那么可爱的宝贝疙瘩,取个“龙龙”“小虎”什么的,多大气啊,哪怕就是“小猫”,也比“狗”好听多了。狗,叫在嘴里总是感觉有些土气。老人们不这么认为,尽管我们“抗议”过多次,可他们依然“狗”长“狗”短地叫个不停。他们说,小孩要贱点才好养活,取个贱名这是自古传下来的传统。狗这东西,生命力强,生下来即使没人理它,自己扒拉着也能平安长大,给宝宝取个狗名,也…  相似文献   

11.
龙文玉,1939年12月10日出生在湘黔边境一户苗族书香世家,祖父曾在清代取得过科举功名。龙文玉从小受到苗族传统文化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表现出了异常聪慧的天资。196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民族学院中文系,毕业后从事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工作,其后历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学校长、州教育委员会第一副主任、主任、党委副书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副州长。龙文玉一生酷爱民族文化,在他长期从事民族教育研究的实践中,曾提出“要念好民族教育‘经’,必须争做民族文化‘通’”的口号。为此,他终其一生不懈地致力于广泛搜集、翻译、整…  相似文献   

12.
赵爻 《民族论坛》2005,(7):18-18
馕的自白:咱是新疆各兄弟民族喜爱的主要面食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据考证,咱的名儿来自波斯语,维族同胞原先叫咱为“艾买克”,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才改为现在这名儿。有人说咱像老百姓的爱情,味道无奇,带着出门却很踏实。粽子的自白:咱是端午节的必备食品,咱这一生最自豪的事儿是出生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投汩罗江自尽后,老百姓为了防止鱼类破坏诗人的尸体,就将咱投入江中让鱼们吃咱而不吃伟人的尸体……后来咱还渐渐溶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情趣。老鼠的自白:我承认自己有点讨人厌,也不抱怨咱被N多人当作过下酒菜,这是咱作为“畜生”的本命,没办法儿。但人类为什么要把你们残忍的食用过程,活灵活现地起名为“三叫”,甚至更形象地叫“三吱儿”呢——这难道不是人性之恶的悲哀吗?桔子的自白:屈老爷子在他有名的《橘颂》开头就说:“后皇有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于南国兮。”唐朝诗人张九龄也有一句著名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所以,咱自古就是忠心耿耿、傲骨铮铮的象征,虽然它主要是咱祖宗的名声,但不要忘了咱是他们的直系血亲哟。  相似文献   

13.
月会 《民族论坛》2006,(5):10-13
“农民工”是近20年来在中国社会开始流行的一个专有名词。从词语内部构成上看,这是一个偏正式结构的词语,以“农民”作为定语来修饰后面的中心词“工”,这样的语词结构昭示着“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群体在身份上与城市工人的差别。因为被冠以“农民”的前缀,他们得不到城市宽容的接受,是一群游离在城市里的无根的“边缘人”;因为被冠以“农民”的前缀,他们艰难地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面临着种种歧视与不公。2006年初,在21世纪论坛“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专题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李永海提出应尽快淡出“农民工”称谓,将之与城镇职工一视同仁;通过为农民工正名,使之尽快享受到基本的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继而,在今年“两会”上,一些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也大声疾呼:摈弃“农民工”这一称谓。与此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此表示异议,认为此举对于改善“农民工”境遇毫无意义。农民工在城市里的境遇到底有多尴尬与艰难;为农民工正名,究竟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社会课题还是一个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伪问题,本期论坛以此为话题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14.
我的文章涉及两个人,其实我主要想介绍的是一个人,那就是湘西凤凰土家诗人田星六先生。在湘西或中国的诗词界,应该有些人对田星六的名字略有所闻。了解稍多的,知道他是南社诗人。若再问,田星六究竟何许人?他的诗词文章写了些什么?恐怕不少人都有些茫然。沈从文的情况就不同了,毫不夸张地说,苗族作家沈从文已走出凤凰,走出湘西,名满中国,走向世界。人们常把沈从文与凤凰联系在一起,这一点恐怕连被称为“熊凤凰”的熊希龄也自愧弗如,从两位名人在凤凰的故居参观行情即可见一斑。不必讳言,我的确不乏借助沈从文的知名度来介绍田星六之意。但进…  相似文献   

15.
余群 《民族论坛》2008,(11):46-47
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领袖,他提出了"无一字无来历"、"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等有名的文艺理论,但后人在使用他的"夺胎换骨"时,往往把它说成了"脱胎换骨"。事实上,"夺胎换骨"和"脱胎换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黄庭坚的文学主张是"夺胎换骨",而不是"脱胎换骨"。  相似文献   

16.
他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先富起来的“千万富翁”。有钱了,他不像“冒富大叔”那样怕露富,而是喜欢显富摆阔,喜欢玩女人,同时又乐善好施。有人说他是“好人”,有人说他是“坏人”。在人们还没有说清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时,他却突然自杀了……  相似文献   

17.
如果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来形容北京市人大代表宋慰祖再恰当不过了,那么,他肯定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更不是整天患得患失、这个怕得罪、那个不敢触及的人。而是一个秉笔直书、为民请命、济世怀众、忧国忧民、面对社会上的种种问题时刻焦灼不安的人,他有一种民众利益至上的献身精神,他倾注全部心血写好每一份建议和议案的“文章”,他始终把弘扬道德和正义、维护法律公平作为己任。  相似文献   

18.
达瓦 《西藏研究》2003,(4):20-28
十三世达赖喇嘛在他执政后期前所未有地扶植一批“坚塞” ,并通过他们推行了一系列施政措施。这是特殊时代的特殊历史现象。本文把这一现象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下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1898至1921年是英国以“宗主权”为中心的侵藏政策的提出、实施和基本确立的时期.为与俄国争夺中亚细亚,寇松提出中国对西藏只有宗主权,并寻找时机发动侵藏战争,逼签《拉萨条约》,“变西藏为实际上的保护领”.随后,英国声称西藏是“一个外国君主统治的国家”,并与俄国舍谋以中国只有宗主权来否定中国对西藏的主权.继之,英国加快侵藏步伐,企图强迫中国同意西藏“自治”,并要求俄国同意其在西藏“行动自由”.1921年,英国政府采纳贝尔的建议,一方面反对中国政府恢复设置驻藏大臣和派驻军队,一方面企图制造“大西藏”以分裂中国,以这两大内容为核心、以宗主权为幌子的侵藏政策基本确定.  相似文献   

20.
他叫封锦恒,人们都叫他封三叔,1995年我们采访他的时候他已经85岁了,但精神矍铄,为人爽朗随和,记忆力极好,思路清晰有条理。与他交谈十分钟以后,我发觉我找到了一部马帮文化的“活字典”。 到后来,封三叔简直改变了我对马哥子的看法。是啊,马哥子并非都是只懂得牲口、道路和生意的人,他们懂得人生,懂得文化。封三叔爱写诗,一提起茶,他马上就为我们吟了一首:“思茅扬名普洱茶,明清专供帝王家。大观园中列上品,艺冠南滇一枝花。”诗虽不尽合律,但毕竟不止停留在“大跃进民歌”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