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论19世纪后期美国对华移民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后期,华人作为美国外来移民中第一个亚洲移民群体,经历了先受欢迎后遭排斥的历史。这种变化是当时美国特定历史环境和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尽管华人为美国西部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华人旅美,寄人篱下,备受歧视和排斥。这种排斥既滥觞于不平等基础上的职业竞争和中美不同社会形态下两种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碰撞,也源于美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中美不平等的外交关系。排华政策的实施不仅标志着美国限制外来移民的开始,使旅美华人的生活更加困难,而且美国西部的开发、对华贸易及中美关系等也受到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亲睦与排斥、遵从与对抗、协作与竞争、援助与攻击诸种行为,作了较为详尽的心理分析,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在生活中,很多人误解集体主义。他们片面地把集体主义理解为“只要求个人并要求个人为集体奉献和牺牲”的道德原则,并据此认为它压抑个人的自由和幸福,产生恐惧和排斥心理。为克服这种误解,应重视讲清以下几个问题:1、集体主义调节的社会矛盾的非对抗性质毛泽东说:“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集体主义作为历史上全新的道  相似文献   

4.
面对资本主义的全面称霸及其政治产物,左派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作出了回应。实际上,今天的全球资本主义自身包含着一些阻止它无限再生产的对抗,这些对抗形式有四种:一是生态学的;二是种族隔离、新的"柏林墙"和贫民窟的新形式;三是反对"知识产权"这种私有财产的不正当性;四是新技术科学特别是生物遗传学发展的社会伦理后果。在这四组对抗中,被包括者和被排斥者之间的对抗是最关键的,是其他对抗的参照点;离开了这一点,一切对抗都失去了其颠覆性的锋芒,我们也得不到真正的普遍性,只剩下康德意义上的"私人"关系。  相似文献   

5.
作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美国华裔文学起于19世纪华人移民美国时的“天使岛”诗篇,从早期的《金山歌集》、《埃伦诗集》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华裔小说的崛起,美国华裔文学历经坎坷,逐步登上了美国经典文学的舞台,它是一面镜子,较真实地反映了华人移民在美国的成长经历。由于历史上美国社会对华人的排斥、挤压甚至敌视,华裔及其后代有着强烈的种族和身份意识。中国和中国文化始终是他们无法割舍的“根”,但是这种“根意识”也随着华裔在美国特殊的生活经历而发生嬗变,构成了华裔独特的族裔体验。  相似文献   

6.
对抗心理是大学生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是影响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症结所在,是制约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成效的一个难点所在。对抗心理根源于个体需要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大学生的对抗心理最为突出、强烈和典型,正是由于这种主客观矛盾在他们的头脑中反映得最为直接和尖锐。大学生对抗心理集中表现为主观理想化、个性自由化、行为情绪化和极端绝对化等特征。解决大学生对抗心理主要依靠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疏导和化解,而其关键在于采用恰当的策略和方法,如以退为进、得寸进尺、引而不发、移步换景、行为反馈和釜底抽薪等。  相似文献   

7.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是中美关系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美国实行了针对华人移民的排斥政策,而排华政策对居住在美国的华人及华人社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华人入籍、人口增长、与美国社会的融合、经济结构、教育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西方学者多年的研究表明,公众有关精神病人和精神健康的信息主要来自大众传媒,但媒介对精神病患者的再现基本上是负面的,往往给他们贴上暴力和犯罪的标签,而这种负面再现又反过来促成公众对精神病人不必要的恐慌和排斥心理,该研究对我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无疑也具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依据对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印尼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探讨印尼华裔青少年一代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问题.研究表明,所调查的印尼华裔青少年均已完全认同印度尼西亚国家,但是印尼长期推行歧视、排斥华人政策极大地挫伤了这种感情归属.他们有着强烈的华人身份认同意识,对融入印尼当地社会持积极的态度,并期望与印尼主体民族拥有同等的待遇.印尼华裔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政策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支配作用.印尼瓦西德总统、梅加瓦蒂总统实行的多元文化政策,使印尼华裔青少年国家认同和华人身份认同意识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0.
依据对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印尼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探讨印尼华裔青少年一代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问题。研究表明,所调查的印尼华裔青少年均已完全认同印度尼西亚国家,但是印尼长期推行歧视、排斥华人政策极大地挫伤了这种感情归属。他们有着强烈的华人身份认同意识,对融入印尼当地社会持积极的态度,并期望与印尼主体民族拥有同等的待遇。印尼华裔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政策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支配作用。印尼瓦西德总统、梅加瓦蒂总统实行的多元文化政策,使印尼华裔青少年国家认同和华人身份认同意识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1.
论西方理论心理学复兴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心理学的分裂与破碎、哲学方法论的对立与斗争、实证主义的失败与衰落、以及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反响与回应等角度,重点分析了当代西方理论心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过程,认为西方理论心理学的复兴是过去心理科学发展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心理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此基础上,文章还简要分析了西方理论心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魏晋风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个性最张扬的一代之文学 ,它的出现离不开当时独特的精神土壤。魏晋风度的创作主体即魏晋文人的生命意识在混乱的时政中突显 ,放达玄学在与虚伪名教的较量中勃兴 ,狂狷之美对庸呶世俗进行抗争 ,正是当时时政的孕育 ,玄风的飙起 ,审美的嬗演 ,成就了魏晋风度 ,这也就是文学史上的独特风景———魏晋风度产生的精神本源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心理学是在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和现代心理学备受责难的背景下产生的新的心理学思潮.作为对现代心理学特别是科学心理学的反叛和消解,后现代心理学为未来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和发展取向.本文从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三方面对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心理学进行探析,反思了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贡献和面临的困惑,并提出以本土化心理学作为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突破口.可以说,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研究视野和基本观点为本土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新的契机,它有助于透析传统科学心理学面对当代社会现实和人们的心理困境时的无奈与僵化,并为探讨和描述异质文化背景中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找到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历史书写的兴起及讨论是台湾解严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不同作家对台湾历史提出的不同阐释,体现了台湾知识界对"如何阐释台湾"的焦虑、冲突与分歧。而这种种分歧与冲突的背后,又包含了统独对立、族群对立、性别对立、阶级对立等等复杂的历史因素和现状,形成了丰富的阐释空间。本文从宏观角度分析解严后台湾小说中历史书写的发展概况及特征,并做一个总体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理论心理学从孕育、萌生,到不断发展并取得一定成绩,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理。回顾中国理论心理学的历史,并借鉴西方理论心理学业已取得的成果,促进理论心理学的繁荣发展是每个理论心理学工作者的责任。我们相信理论心理学在中国有着更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我国物权法规定了动产抵押制度,并采公示(登记)对抗主义。动产抵押制度突破了传统民法对典型担保的设计,因而在理论上产生了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公示对抗主义则直接导致同一物上物权的冲突与对抗,因此造成物权法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将动产抵押制度纳入到物权法典中仍值得商榷,在今后的民法典编纂中应结合相关制度(如让与担保制度)的考察对该制度之取舍进行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17.
文化与心理学关系的三种研究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后半期开始,文化与心理学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从而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和本土心理学是有关文化与心理学关系的三种主要的研究模式。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文化群体的心理与行为比较;文化心理学研究文化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本土心理学研究本土背景中与文化相关的和从文化派生出来的心理与行为活动。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文化与心理学的关系。最终,通过一种深层结构理论,即一种普适性理论将会把它们的研究结果整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是一门经验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各种经验,包括各种事实和实在。经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存在本质差异,并且本身也存在着根本缺陷。现象学心理学作为一门本质科学,主要研究纯粹经验。所以经验心理学必然以现象学心理学为其基础学科。  相似文献   

19.
进化心理学对主流心理学的反思和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化心理学是对主流心理学的反思和批判。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的生理和心理机制都应受进化规律制约,心理是人类在解决生存和繁殖问题的过程中演化形成的,科学的进化论应该成为对人类心理起源和本质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随着心理学的新发展,进化心理学的发展也必将成为“21世纪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的分裂与统一纷争由来已久。事实上,以心理学观为视角,心理学统一与分裂的论战从根源上讲,其实就是心理学观之间的论争。当代全球化语境下,支配和引领心理学发展的应该是多元文化心理观。多元文化心理观不是要彻底否定现在的心理观,而是以文化框架作为审视心理学的深度视角,扩展现有的心理学观的边界,从而为心理学带来更宽泛和更具深度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