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贾可春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4):40-42
一般认为,休谟既然把因果观念看成是人心习惯联想的产物,那么他也就否定了客观的因果关系的存在。事实上,休谟通过对因果性问题的考察,意在寻找因果观念产生的基础,以及人心产生因果观念的心理学机制。他既没有否定客观的因果关系的存在,也未否认因果推论在实践中的作用。休谟其实是要对本体问题进行“悬置”,排斥形而上学,认为它非人类的认识能力所为。休谟意在认识论层次上探讨哲学问题。对休谟的误解一般来自对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层次的混淆。 相似文献
3.
4.
休谟对因果关系的怀疑不仅对哲学、科学和宗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在政治和伦理领域也同样掀起了狂澜.论述了休谟在对因果关系怀疑的基础上试图对当时的政治和伦理领域进行关注并施加影响,从而限制理性的至上权能,这种独特的影响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而又宝贵的精神遗产,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超越传统哲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尹家经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
本文立足于休谟的基本哲学思想, 论证了休谟问题( 因果问题) 与归纳问题( 归纳方法的合理性问题) 的本质区别, 揭示了归纳问题的实质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孙晓喜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82-85
从梳理休谟对道德原则与道德价值的论证入手,分析论述了休谟道德哲学的理论困境及其人学研究上的深远效应,并得出这样的结论:休谟的经验论作为道德判断之根据的贫乏性极大地影响了后继者们在此问题上的思考方法与方向,休谟的道德思想在更大意义上是揭示了现代道德哲学家激烈争论的主要原因。他的思想已经被公认为人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无法漠视的环节。 相似文献
7.
孙冠臣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6(4):94-96
在哲学史上,休谟问题的提出与诸多的解决尝试,极大地推动了对知识的本性和科学方法论的深入研究.詹姆士改造了传统经验主义,"彻底的经验主义"消解了休谟问题,"实用主义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9.
刘作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35-39
休谟从经验主义的怀疑立场,把因果性、一般性、必然性理论放在特殊的因果性的必然性问题中考察,认为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只是心灵的习惯性联想。康德从理性的角度考察因果必然性问题,把这个问题转换为因果必然性是否可以被理性先天思维的问题。通过考察当代康德研究者对这个问题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康德虽然没有解决"休谟问题",但是他出于批判哲学的立场转换了这个问题的视角,给予了它更深入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刘金山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59-63
诺曼·肯普·斯密斯的工作使“自然主义”成为对休谟哲学的主流解读之一,这种解读要求理性不能对情感进行“越界使用”。但是,通过澄清休谟的理性概念,我们发现,根据休谟的理论系统,“越界使用”是无法避免的。“越界使用”的出现使休谟的自然主义解读最终归于失败,自然主义解读失败的后果是休谟的经验推理没有获得恰当的形而上学解释。 相似文献
11.
唐桂丽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5):83-87
休谟拒绝上帝、纯粹理性、物质实体作为他的经验论的基础,也否认有抽象观念存在,从而拒绝一般原理和规律成为他的经验论的基石,标明了休谟对形而上学的反对,这些与现代西方哲学家对传统哲学形而上学基础的清算有着深刻的一致性;休谟在经验论中对理性的拒绝及对信念和习惯等非理性因素的发现,与现代西方哲学家对理性的全方位的批判和对非理性主义成分的开掘,又有着极端的相似性;休谟经验论的人性基础与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与现代西方哲学中哲学的生存哲学转向和日常生活转向不谋而合.这就是他们之间的"神会". 相似文献
12.
王志刚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12):11-12
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休谟推翻了传统观念中的因果关系,创立了建立在经验论基础上的因果观。黑格尔批评休谟重视经验而看不到现实事物的本质,重视主观而否定了事物的普遍必然性,指出了休谟的怀疑论倾向的问题所在,并认为休谟过于夸大理性与欲望的界限而忽视了二者的辩证统一。黑格尔的因果观实现了对休谟因果问题的扬弃。 相似文献
13.
骆长捷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5(1):88-91
如何处理休谟哲学中自然主义学说和怀疑论之间的关系,被当代学者视为休谟研究的最大谜团.信念理论是休谟自然主义学说的核心内容,分析休谟的信念理论,可以看到休谟的自然主义既有描述性特征,也有规范性的特征,而这种规范性特征证明了休谟的自然主义学说并不排斥理性的反思和怀疑.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休谟哲学中之自然主义和怀疑主义两种理论并非互相冲突,而能够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4.
休谟归纳问题:一个新模态逻辑语义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谟对科学中因果关系的必然性的疑难,引来了众多对归纳问题的解决方法。本文指出,休谟的疑难,涉及到经验命题的必然真应如何表达的问题。由于归纳推理有成立和不成立的两种可能性,因此必须寻找两种相互矛盾的理论,应用可能世界的模态逻辑,具体处理因果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岳缠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2-14
在知识论中休谟将因果知识定位为或然性知识;进而认为必然性是因果关系不可缺少的前提,从中引发出为何凡事必有因,为何特定因必有特定果,以及何为因果本性,何为因果推理信念本性等问题。休谟认为因果关系产生于思维习惯,因果信念产生于心灵对恒常会合的感觉印象有一种强烈和活泼的知觉,因果必然性是我们想象的习惯性转移。 相似文献
16.
钟磊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3,(1):84-92
因果性问题是近代以来哲学探究的核心主题,包含了一系列重要的子问题。例如.因果关系属于本体论层面还是认识论层面?因果关系是否是一种必然的联系?因果关系是否必须例示一种规律?因果推理以及与之相关的归纳推理具有什么性质?因果性知识与认知主体是一种什么关系?因果关系是两个殊相还是两个共相之问的关系?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本试图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通过解读休谟、康德、戴维森等哲学家的思想来分析因果性概念,探讨因果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8,(3):90-97
法律的正当性论证经历了多次的否定过程。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自然法被斥为抽象的空谈,实在法转而从社会事实中寻求正当性。休谟问题提出之后,从社会事实寻求法律的正当性也被称为自然主义谬误。后来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把正当性转变为有效性,转而从法律内部寻求正当性,但是理论的最后根基仍然跳不出休谟问题的限制。法律作为实践理性,目的在于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指引,解决法律问题,实现社会公正,所以把纯粹理论的休谟问题引入实践的法学领域是不明智的。在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认识过程之后,坦然面对法学的实践理性属性,以实践的态度来理解和对待休谟问题,才是处理好法律与道德、社会事实之间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杨玉成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休谟对因果性观念、物体观念、自我观念以及理性本身的怀疑、否定,是为建立系统的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自然主义解说这一目标服务的,但由于他的哲学的双重内在矛盾,他最终还是走向了怀疑主义。休谟最先预示了现代人在智力生活上左右为难的困境,在某种意义上成了现代世界的预言者。 相似文献
19.
张卫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4)
技术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它一方面要遵守客观的自然规律,另一方面要实现一定的人类目的,如何从"自然规律"之"是"推导出"技术目的"之"应当"是技术实践中所面对的类似于道德实践中的"休谟问题".后者要回答的是"道德何以可能",而前者要回答的则是"技术何以可能".正如"休漠问题"在道德哲学中所具有的基础性地位一样,技术中的"休漠问题"在技术哲学中也具有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20.
黄正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5(4):12-16
休谟问题是一个认识论问题,所谓归纳问题等于休谟问题,那实际指归纳问题是在现代语言哲学背景下对休谟问题的一种重述.由于休谟问题是在传统认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而根据我们获得的经验渗透理论,这样归纳问题实际上可被消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