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清朝建立至其覆亡期间,连续爆发了多次回民起义。西北回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固然错综复杂,但一个重要而长期被学界忽视的原因是西北回族人口的变迁轨迹。西北回族人口的壮大、迁徙及其集居格局的变迁过程,充满着民族歧视、压迫与剥削,这为大规模回民起义的爆发奠定了基础。准确认识西北回族人口变迁轨迹与清代回民起义之关系,无疑会对今天的西北民族关系之良好传承与稳定发展提供必要的历史借鉴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上历次西北回民起义规模巨大、影响广泛,回民起义是回族历史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少数民族起义中十分引人注目的历史事件。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回民起义史的研究,就开始成为学术界关注的课题,尤其是自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主编的《回民起义资料丛刊》出版后,“回民起义”成为史学领域研讨的热门,陆续出现一些颇有见地的佳作。  相似文献   

3.
同治年间的陕西回民起义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次西北回民起义.本文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载体,论述了令人对这段历史的记忆与当前陕西地方民族关系之间的深层次联系.当前对“回民起义”的研究主要是为了以史为鉴,正确处理民族矛盾,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各个民族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禹得彦原是陕西有名的回族大财东,为反抗清朝民族压迫,曾主动放弃万贯家产,投入到陕西回民起义的斗争中,并成为陕西回民起义十八大营元帅之一。起义失败后,被强行安插在甘肃华亭县。晚年为民族团结、地方建设做了一些事,曾出资修建数座清真寺。  相似文献   

5.
王正儒 《回族研究》2011,(4):132-139
民国时期是我国从传统向近现代演进的转型期。在近代中国社会整体变革的背景下,西北回族商业不断进行自我调整,顺应中国经济从传统向近代变迁的历史趋势,呈现出新的特点,即回族传统经营行业新变化;回族皮毛贸易外向型发展;回族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回族商业新组织和商业新模式出现;回族官僚资本形成。民国时期西北回族商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回族研究的历史轨迹(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0年以来,回族学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出版了一批有影响、有深度的著作,各省、市、自治区回族地方史的出版及地方回族史料的搜集研究,回族人物研究,清代回民起义研究,回族近代革命史研究,回族经济、教育、科技、文化习俗诸问题的研究,回族文学理论研究及古籍整理工作都取得了巨大成绩。  相似文献   

7.
全面研究回族抗日史,不仅可以发扬回族人民的优良传统,还有现实的政治意义。本文从西北回族抗日爱国团体及活动、西北回族穆斯林上层人士的爱国行动、西北五马参加抗战等方面论述了西北回族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西北回族对辛亥革命的贡献--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 ,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革命 ,是一次全国规模的有各族人民参加的革命运动。它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不少西北回族革命志士同汉族及其他各族士志一起 ,为推翻帝制创建共和英勇奋斗 ,在回族人民的斗争史上 ,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绚丽篇章。本文就所接触到的资料 ,回顾和研究这一历史时期西北回族人民的革命贡献  相似文献   

9.
东干族是指19世纪移居到中亚地区的中国西北陕甘宁回民及其后裔,亦称中亚回族。他们在130年前远离祖国之时,将西北地区的"花儿"民歌也带到了中亚地区。在苏联集体农庄时代,"花儿"民歌曾盛行于吉尔吉斯斯坦中亚回族聚居农庄,其知名歌手至今健在。苏联时期的东干语文献中也收录有"花儿"民歌。中亚回族传承了中国西北回族唱"花儿"民歌的民俗文化。在海外回族中流传的"花儿"民歌资料,是中国"花儿"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应加以研究、抢救和保护。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在团结抗日的目标条件下,群众团体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动员和组织的重要形式。在众多回族抗日群众团体中,成立于1938年的中国回民救国协会是影响深远的回族群众团体,为了更好地动员和团结各民族,1940年在延安成立了第一个少数民族抗日群众团体—延安回民救国协会,同年还成立了中国回民救国协会陕甘宁分会。通过对延安回民救国协会的观察和研究,以及对回族基层干部的关注,可以了解到回族基层干部主要是中共中央基层组织培养和教育的结果。本文以金浪白和马文良为例,研究他们的经历、参加中国革命的契机,以及他们在中国共产党回族政策中的作用。此外,通过对其他回族干部来源调查,研究中国共产党如何选拔录用回族干部,并与鄂豫皖根据地选拔与录用干部方式的加以比较,探讨回族干部选拔录取方式的特点,提出有关回族妇女干部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 2 0年来 ,我国回族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不仅有大量学术论文发表 ,亦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专著。研究领域也不断拓宽 ,主要围绕回族族源、伊斯兰教在回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回民起义、回族历史人物评价、地方回族史研究、回族教育、回族经济、回族文化及跨境问题等领域几个热点问题展开讨论 ,并取得一定成绩 ,对深化回族学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陕锦风 《西北民族研究》2012,(2):137-143,136
回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不同地区的回族文化又都具有所在区域的地方特色。福建泉州回族与西北回族在文化上有很大的差异。本文试图对福建泉州回族与西北回族作一比较,并对泉州回族汉化的原因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丁宏 《回族研究》2001,(1):29-35
清末回民起义失败后,白彦虎等率起义军余部翻越天山,定居中亚。这次被迫的避难事件,却带来一个新的民族——东干族的诞生。从此,回族不再是中国境内独有的民族,而是作为“跨界民族”存在于世。斗转星移,清末回民起义已经过去了 120余年,然围绕白彦虎的评价问题一直为学界所关注。本文作者在中亚东干族聚居区田野工作基础上,并结合中、俄文资料,再就白彦虎之评价问题作客观阐述。  相似文献   

14.
清代同治年间,我国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回族人民先后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清运动。这次回民的反清运动持续了16年之久,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统治,在近代回族斗争史上写下辉煌的篇章。西北回民反清起义这一历史课题,曾吸引了一些中外学者进行研究与探讨,发表了一些有关的论著,1988年台湾学海出版社出版的高文远所著《清末西北回民之反清运动》(以下简称《反清运动》)一书,就是近年来中国学者在这一历史课题研究中推出的一部新成果。  相似文献   

15.
西北回族社会是作者自幼生长于其中的一个社会群体。它既有千百年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沧海桑田的一面,又在某些方面具有颇为稳定甚至被误称为“顽固”的一面。这种集社会变迁与某些稳定性于一身的社会现象,无疑是由西北回族社会的许多基本因素所致。正是这些基本因素的存在、自身运动及其互动,构成了西北回族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对之进行研究,不仅是为了进行一定的历史阐述和总结,更重要地是为了探索西北回族社会的基本发展规律,从而为西北回族社会的现实与未来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6.
和侃 《回族研究》2003,(4):63-66
东干族是居住在中亚地区一个特殊的民族,主要指1877—1884年由新疆喀什及伊犁地区迁至沙俄统治下的中亚七河省地区的几批陕甘回民,其中多数为清同治年间西北回民起义军的余部。由于其独特的历史形成与文化习俗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的目光。最初是苏联的汉学家们以中国回族研究为基础逐步建立了东干学这门学科。1866年A.K.海因斯的报告《中国西部的穆斯林居民(或东干人)起义》首次在汉学研究领域涉及到了有关中国回族起源问题的研究。继此之后,有关中国回族问题的研究逐步引起了苏联汉学家们的兴趣,中国回族移民的迁入又逐步吸引…  相似文献   

17.
书坊     
《中国民族》2014,(8):80-80
《回惊天下》《回惊天下》是陈自仁正在创作全面反映清代西北三次回族反清起义的系列长篇小说《天倾西北》三部曲之一,现已出版,第二部《魂断关山》、第三部《血祭高原》正在创作之中。这是一部回族生死竞存的绝唱,一曲回族多舛命运的悲歌。《回惊天下》一书运用文学手法,真实再现了清初甘肃河西回军将领米喇印、丁国栋率兵起义反清的悲壮史实,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无论是描写起义军、清军或百姓中的各色人物,还是恢弘博大的战争场景描绘,人物都栩栩如生、出神入化,场面悲壮激烈、扣人心弦。恩仇爱恨、生死离别,无不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回惊天下》对强权者和弱势者是非功过的评判考量,表现出一个有良心的作家对公理、对人性、对正义的捍卫。  相似文献   

18.
一、对回民领导者评价的变迁 首先谈谈中国学者对这次起义的回民领导者的评价。建国初期,不用说这次陕甘回民起义,即是在新疆的“起义”,甚至对与此有联系的阿古柏政权,都给予了肯定的评价。所有的反对清朝的武力行动都作为起义而被肯定。马霄石在《西北回族革命简史》(上海·“东方书社”1951年)中虽然指责了陕西的孙玉宝,但强调了洪兴的作用。称白彦虎为“劳苦人民出身,革命意志最强”。而对马化龙友好地记述为“以宗教家的思想处理革命战争”。  相似文献   

19.
熟悉的陌生人——读一部西北穆斯林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海云 《回族研究》2000,(4):95-100
不仅社会科学研究涉及到社会和学术的关系问题,就是历史学研究也难逃“话语”和“权力”的分析框架。中国穆斯林史和回族史研究的统合与分离,则部分地表明了这一点。李普曼教授有关中国穆斯林史的研究并没有认同国内学者对穆斯林史和回族史所做的分野,他致力于陈述一部自然人群的历史陈述,而不是权力/话语体系下构建的“回族史”。即使是对西北“穆斯林”的整体性历史考察,他也摒弃了“穆斯林”这样的传统集体词汇,从更为具体的“穆斯林”社会生活的细枝末节分析西北穆斯林的独特社会经历。这就是李普曼研究西北穆斯林史时所用的场景分析。对西北穆斯林史的场景分析,从宏观的方面讲,涉及到西北社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从微观的方面讲,则涉及到“穆斯林”团体、个体之间的利益纠葛及其互动关系。对西北穆斯林史的场景分析,不仅有助于祛除集体名词对西北穆斯林史的不当描述.而且有助于阐明穆斯林在中国形成陌生人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清代陕西回族的人口变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路伟东 《回族研究》2003,5(4):71-77
清代陕西回族的人口发展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清初全省回民总数大约有82.8万,经过康、雍、乾、嘉、道5朝200多年的休养生息,至咸丰朝时发展到170万口左右的规模,大约占当时全省人口总数的12.3%。同治元年(1862年)陕西省爆发了著名的回民起义,短短六七年间,回民人口损失总数高达155万。战后,全省回民锐减至15万口左右,而陕西境内幸存回民尚不足5万口,人口损失的比例超过91%,年平均损失率高达42%。同治年间的战争,不但使陕西历经200多年逐步积累起来的回民人口丧失殆尽,而且还摧毁了回族继续发展的基础,改变了全省人口的民族结构,直到今天陕西回族人口再也没有恢复到清初的规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