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刑事司法实践中,民意在特定条件下得以介入司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司法公正。法律的精神与民意的价值是一致的,依法裁判符合民意期待;但当法律精神与积极民意明显相左或缺乏有效的法律精神可资遵从时,以认真、审慎的态度依据承载积极民意的非规范性法源裁判,有其必要性。民意本身并不足以干预司法,只有为权力因素所吸收的民意才能影响刑事司法活动。在司法尚难有效独立的现状下,在刑事司法中考量民意,使司法与权力、民意之间构成三方制衡态势,或属相对合理之举。  相似文献   

2.
本文看重探讨了司法视角下民意与当事人意志、民意与社会舆论、民意与法律理性之间的关系.对于民意对司法产生的效果持积极态度还是消极态度,本不存在实质性的分歧,归根结底是对于民意的所指不够精细决定的.民意,既是通过严格的立法程序所体现的全体人民的意志,又是基于法律知识、社会常识和传统表达出来的群体性意见,而不是基于爱憎等情绪表达出的个人性见解或部分人的见解;从司法角度审视民意,法律与民意是互相包容的,但民意不能上行于法律.司法机关应该理性对待民意.  相似文献   

3.
探究司法如何应对民意,就必须加强对民意形成过程的认识和理解."群体极化"理论对网络时代的民意形成机制有较强的解释力.理论上,群体极化效应主要由两个机制形成:名誉机制和信息机制.中国因其国情也给群体极化效应提供了特殊要素,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交流模式加剧了群体观念极化的频繁发生.本文以论述"群体极化效应"为主线,加入对关于民意形成机制的其他成果的简单综述,以期能够引起法学界对民意本身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民意有时是大众社会道德观的体现,是大多数社会成员对与其相关的现象所持有的大体相近的意见、情感和行为倾向.刑法本身包括道德的内容,刑法的善恶需要由道德标准加以判断.但刑法与道德之间的冲突是必定存在的,民意实际上成为刑法与道德冲突协调的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在正当的民意实现的过程中,刑事司法将法律与道德在实践层面实现了完美的融合.但是,民意不能等同于公共道德,民意是可煽动和引导的情感,民意缺乏标准,从而对刑法罪刑法定原则构成巨大的威胁和挑战.刑事司法应当坚守罪刑法定的底线,因为法律本身的价值得到确认,比迎合民意要求更加具有社会的正义.  相似文献   

5.
民意影响司法的个案不只是简单或复杂的法律问题,而是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必然反映。如何正确对待民意问题已引起司法实务界应有的重视。当前刑事司法应以理性的思维、制度化的方式有限度地吸纳民意。民意的合理成分在刑事裁判中得以体现,有赖于必要的体制机制的构建。同时,立足我国司法实践现状,优化相关司法制度并使其具备前瞻性,既是实现民意与司法良性互动的需要,亦是刑事法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7.
网络舆论影响司法的原因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多元利益诉求的存在、网络舆论作为重要的民意形式、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法官受到网络的影响,以及大众逻辑与职业逻辑的偏差。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民主法治国家,司法具有三个维度,第一维度是司法的实体法维度;第二维度是司法的程序法维度;第三维度是司法的社会学维度,司法活动需要直接或间接地获取民意信息,法官裁判难免会受到"民愤"等民意因素的影响.因此,法意与民意在一定程度上的纠结是司法的三维职能所系,定罪量刑不能不考虑到"民愤"等社会信息.由于缺乏非社会特征化的吸纳渠道,"民愤"所表达的民意信息常常是非理性的,考察司法实践中最难做到的"无罪放人"和"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两类事实,其中的关联性可见一斑,以合理的程序设计和案例指导来实现法庭审判的非社会特征化,便是梳理法意与民意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9.
与法律正义相比较,民意实现的是一种自然正义,体现民意的裁判更能从根本上平息纠纷。民意尽管属于非正式法源,但从传统到现代,客观上都对司法裁判产生影响,同时司法裁判也尽可能地吸纳社会公众趋同性评价,并形成互动。民意作为社会主观认识的集合,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其价值判断也与法律标准不同,往往会与司法裁判结果发生冲突。立足裁判的正当性需求,从主体理念到制度构建,理性把握民意适用的维度,有助于实现司法公正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民众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增强以及现代传媒的迅速发达,民意介入司法成为可能.对于民意介入司法,应有理念上的准备:既无需担心民意影响司法独立、民意审判,更应强化或重构司法为民、有利被告、程序正义和能动司法的理念.刑事司法实践中,民意在特定条件下得以介入司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司法公正,科学界定民意介入的范围极具必要性.司法应在"无法可依"或"有法不依"之情形下参考民意,并通过合理的途径使民意有限介入、依法介入、理性介入司法.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的普及使民意表达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网络民意表达越来越受到决策部门的关注。与传统的民意表达模式比较,网络民意表达方式既有积极促进社会发展进程的一面,又存在着非理性的一面。为此,政府应加快互联网建设,媒体要加强自律,而网民则需要提高网络素养。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论述了舆论监督法制化的有效途径,强调了要搞好舆论监督必须认真学习法律知识,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文章还阐述了要搞好舆论监督必须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关于舆论监督的法律规定,有效地开展合法的舆论监督;文章集中从三个方面论述只有制定新闻法,才能真正地推动舆论监督法制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舆论是民众社会心理的一种集中体现,它以公共利益为目的,以公共事务为导向.每一个舆论都可能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与自由,拓宽了沟通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手机能够促使信息快速传播的舆论的有效形成,但是也会引起社会恐慌.通过全面了解手机舆论的特性及其形成过程,在与传统媒体对比的基础上,提出手机舆论监控与引导的方式,为打造一个和谐安定的手机舆论环境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意味着社会体系中各种要素的相互调适与共生,在平衡中促进社会有机体的稳步发展。它要求全社会公共舆论的争鸣与对话,而不是一种声音。公共舆论的适度自由与相对独立的精神品格,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现阶段发挥公共舆论的引导、监督、批判、警示的功能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民意调查是精确新闻学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推动政府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服务于公共政策的决策和传播。欧美国家都比较重视运用民意调查进行舆论引导。发挥民意调查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应利用科学的调查和分析方法.确保民意调查机构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6.
司法行政权配置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行政职能配置是否合理,不仅直接影响司法与行政的关系,而且与司法的公正性、独立性和效率息息相关。为革除现行司法体制中司法行政化和地方化的"毒瘤",当务之急就是重新配置司法行政权。横向上,应该把司法机关的具有公共性质的司法行政事务剥离出来,由司法行政机关统一行使,让司法机关轻装上阵,专心司法。纵向上,先将其统一到中央和省两级司法行政机关较为现实。  相似文献   

17.
公共舆论:美国民主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若干年来,人们对美国民主的研究存在着一个倾向,那就是重视民主制度和法律文本的解释,这种研究实际上是一种政治现象的分析,而对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往往被忽略了。美国民主的运行实际上是建立在公众对制度认同的基础之上的,公众的政治信仰、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观是民主制度的合法性来源,是民主制度的社会支撑,如果撇开公共舆论,美国的民主也是不能够成立的。本文主要分析了美国公共舆论的结构和分布状况,指出公共舆论对于民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闻舆论监督接受监督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林 《南京社会科学》2012,(2):117-122,153
对“监督舆论”的误读,是反对舆论监督接受监督论者的症结所在.舆论监督的公权特性,舆论监督的突出问题,以及有效监督措施的缺乏,凸现了舆论监督接受监督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社会对舆论监督的监督,应该是有利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而不是压制和消解舆论监督.新闻媒体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在自律层面推行严格的职业道德教育、严密的采编流程规范、严厉的责任追查机制的同时,还应该在他律层面解决监督依据、明确监督主体、创新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9.
NGN时代,网络舆论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舆论形式:一是具体事件引发的舆论;二是价值观念与信念形成的讨论性的舆论。舆论的情绪色彩浓厚,有喜、怒、哀、惧四种基本的舆论情绪。NGN时代,网络舆论的焦点内容可能主要集中在与国家的基本国策或有关的事件方面。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即为集体与个人意见的相互影响的过程,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将持续加强,网络舆论会对民众产生积极与消极两种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地方政府重大项目运行常引发舆情聚变,新媒体崛起加大相关问题处理难度的背景下,亟待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一方面通过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系统理论建构,对理念、主体、客体、内容、程序等系统要素加以明确。另一方面,推进相关舆情分析制度体系创新,做到预警系统建设、汇集分析评估、应急处置引导三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