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郭店楚简《老子》丙本载“君子居则贵左 ,甬 (用 )兵则贵右。古 (故 )曰 :兵者 ,(不祥之器也。不 )得已而甬 (用 )之 ,为上” ,其中的两个难字对于释解今本《老子》文句至关重要。它深刻揭示出老子战争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内容 ,即在战争来临的时候 ,不是取恬淡愉悦的心态 ,也不是将兵器束收或做得厚大、锐利而不文饰 ,而是要谨慎严恭 ,戒惧警备 ,这样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老子的这种战争观 ,实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道家学派在战国后期的思想转变 ,即从“出世”转向一定程度的“入世” ,从一般地反对战争到后发制人而争取战争胜利。  相似文献   

2.
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但史学界长期以来却对隋炀帝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他“是一个百折不扣的暴君”,在他身上除去残暴、昏庸、奢侈再看不到一点好处;他的活动除去对外战争、大兴土木、四出游幸再无别的可称;他对于历史的发展只有阻碍、反动,毫无促进作用。笔者认为这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原则的,隋炀帝确实存在着残暴的一面,对此  相似文献   

3.
这次回老家,遇到一个姓包的农民,他说他的大女儿考上了成都的一所外国语大学,小儿子考上了北京的一所理工大学。我问他;“你在教育孩子上有什么好办法呢?”他笑一笑说:“我的办法跟别人不一样,不是我教孩子,而是让孩子教我。” 他说:“我小时候家里穷,读不起书,要指望我教孩子,那只能是笑话,但如果不管他们,由着他们瞎混,我又不甘心。想来想去,想出一个办法:等他们上学读书的时候,我就开始跟着一起学。他们每天从学校回来,我都让他们把老师讲的跟我讲一遍,然后他们做作业,我也在旁边做,弄不懂的就问他们,他们弄不懂的  相似文献   

4.
晁福林 《东岳论丛》2002,23(3):64-67
郭店楚简<老子>丙本载"君子居则贵左,甬(用)兵则贵右.古(故)曰: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甬(用)之,鈦为上",其中的两个难字对于释解今本<老子>文句至关重要.它深刻揭示出老子战争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内容,即在战争来临的时候,不是取恬淡愉悦的心态,也不是将兵器束收或做得厚大、锐利而不文饰,而是要谨慎严恭,戒惧警备,这样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老子的这种战争观,实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道家学派在战国后期的思想转变,即从"出世"转向一定程度的"入世",从一般地反对战争到后发制人而争取战争胜利.  相似文献   

5.
于稳立 《理论界》2006,2(8):190-191
《论持久战》是对日持久战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一理论的集大成者。这篇著作不但科学地预见了战争的基本趋势和前途,而且对造成这种结局的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从而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即战争发展要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同时,它也指明了这场战争的具体战略方针,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抗战最后胜利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身为一代硕儒,王夫之对于军事问题也有广泛涉猎,在战争观、战略战术和兵制建设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探讨,并借此对明代灭亡原因进行深刻剖析和反省,试图找到反清复明的方法.就战争观而言,王夫之对"仁义"和"爱民"等论题有深刻阐释,表现出明显的兵儒合流的特点;在战略战术方面,王夫之并不拘泥于儒家传统道德的束缚,在攻守之策等问题上不乏真知灼见;在兵制建设方面,王夫之认为应当以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兵制,顺应历史发展和战争需要,及时对兵制进行变革和调整.出入兵儒的王夫之,其论兵之作留下了特殊的时代印记,也折射出一代学人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7.
乡兵的分布及特点宋代武装力量由四部分组成:禁兵、厢兵、乡兵、蕃兵。乡兵是民兵,蕃兵是少数民族的民兵,也属乡兵。禁兵、厢兵遍布全国各路,而乡兵无论在种类上还是数量上,各地都有很大差异。保甲法实行以前,乡兵多分布河北、陕西、河东、四川、荆湖、广南地区。其它如江西、福建,各自仅有枪仗手;京东有弓箭社;而京西、两浙、淮南、江东四地,在《宋史·兵志》中都不见有乡兵的记载。可见乡兵之制,唯陕西、河东、河北三路最盛。熙宁年间推行保甲法,重点也是西北地区。“诏行于永兴、秦风、河北东、西、河东五路,唯母上番。余路止相保任,母习武艺”,也即不预教阅。  相似文献   

8.
孔子讲“富而后教” ,致富要与文化教育相结合。讲富民 ,是说要与人民共同富裕。富 ,不能丢掉教育 ,也不能忘掉民众。董仲舒认为两极分化容易使社会动乱 ,为了稳定社会 ,必须进行调均。调均 ,主要指政府官员除了领取俸禄之外 ,不应该有别的收入 ,不论正当与不正当。官员不能与民争利、争业。司马迁主张政府对人民的生产不要干涉太多 ,要宽松一些。他认为政府只能在适当的时候做一些教育、引导的工作。他认为官商垄断市场 ,是与民争利的突出表现 ,应当彻底纠正。他赞扬生产致富 ,允许运输和经商致富 ,反对不合理、不合法的“奸富”。  相似文献   

9.
这里选登几封托尔斯泰关于《战争与和平》的书信。可以看出:他虚怀若谷,广泛听取意见,哪怕是自己所不喜欢的人的意见也愿意听;他有一个反复修改手稿的习惯,即使印刷厂为了修改而向他要钱,他也要修改;他甚至请别人帮他修改,如请斯特拉霍夫帮他修改《战争与和平》,这部巨著的产生,是同他毫不自满、从善如流的写作态度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帝乙十祀、十五祀两次征促“人方”的战争,是殷末发生的规模较大、历时较长的战争。“人方”究在何处和帝乙征“人方”的行军路线,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纷,莫衷一是。本文根据现有卜词和晚殷金文等资料,通过详细考证,不同意帝乙征人方是“用兵淮上”和“用兵渭水”二说;认为应该是“用兵江汉”。文章分两部份:第一部份,论帝乙征人方是用兵江汉;第二部份,考释帝乙十祀征人方的行军路线及地名。  相似文献   

11.
沃尔泽的正义战争论尖锐地批评了现实主义所持有的"战争是道德伦理无涉的领域",提出"战争的道德现实",认为战争不能无限制地突破正义边界,要严格遵守战争的伦理规约。沃尔泽通过翔实的例证和严谨缜密的证明区分了开战正义、作战正义和战后责任正义的问题,展现出正义战争论的多维面相。沃尔泽对战争正义问题的讨论在学术界引起重大影响,但是他对日本的二战罪行判定、战争中绥靖政策等论题的分析仍然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竞争哲学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竞争哲学即竞争之道,"斗争--竞争--战争"是一个序列,竞争是在同一时空内对同一种利益的争夺."形--能--意"序列是竞争力之道,战略革命将以扬弃"不意论"为核心展开,老子兵道、孙子兵道和毛泽东兵道是中国三大兵道,可以归纳出10条竞争规律,竞争哲学就是要探寻竞争的基本统一性并建立终极竞争理论.  相似文献   

13.
<正> 明成祖的重视马政,在我国历史上是少有的。他为什么重视马政,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国之大政在戎,戎之大政在马。其追逐驰骤,马力居先。”马在古代战争中作用重大,特别是抵御骠悍的蒙古骑兵,没有充足的战马是不行的。“盖胡之胜兵在马,中国非多马  相似文献   

14.
兵阴阳家与汉代军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一切军事活动 ,都深受术数与兵阴阳学的影响和支配 ,战争既是激烈的武装冲突 ,同时也是术数的诡谲对抗。汉代有大批兵阴阳家著作问世 ,军事术数形式有不少新的创造和发展 ,研习、传授者众多。兵阴阳家深刻影响了汉代战争的发生、进程和结局 ,也影响了汉代军队组织和军官选拔。由于兵阴阳家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亦存在着不利的影响 ,故汉王朝逐渐开始对社会上包括兵阴阳家在内的术数书籍和活动加以限制和控制。  相似文献   

15.
父亲的道歉     
郑俊甫 《快乐青春》2014,(10):26-27
小时候,父亲对我管得很严。“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是父亲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父亲是个语文老师,在学校,在他的学生面前,他像一位慈父;在家里,在他的儿子面前,他又像一位师长。父亲总是会从各种渠道了解到我的行踪,我的谎言从来没有逃过他询问的眼睛。父亲知道真相后,就会大发雷霆,然后让我背着手站在墙根思过,直到我说出自己到底错在了哪里才肯罢休。父亲虽然训起人来很凶,但从不动手打人,他也不喜欢别的家长动手打孩子。  相似文献   

16.
时晓红 《东岳论丛》2000,21(2):118-119
管仲生活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 ,战争连绵 ,烽火不断 ,作为政治家的管仲在战争这个大舞台上显露了其非凡的军事才华。所以 ,管仲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 ,而且是一位成就卓越的军事家和军事思想家 ,其军事思想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其军事思想原则更有着显著的特色 ,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管仲的军事思想原则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其一 ,富国强兵原则。《管子·权修》云 :“地之守在城 ,城之守在兵 ,兵之守在人 ,人之守在粟。”《管子·治国》曰 :“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 ,兵强者战胜。”《管子·七法》又曰 :“国贫而用不足 ,…  相似文献   

17.
高旭 《船山学刊》2013,(4):94-101
战争观是《淮南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民本”理念及精神,不论是战争起源与性质,抑或是战争条件和进程,都有着充分的理论彰显。《淮南子》战争观的“民本”理念及精神深受先秦诸子之学的熏染,具有多元化的思想渊源,其中尤以道、儒为著,墨、兵次之;这种“民本”理念及精神既是对先秦诸子之学的历史继承,更是融会性的新发展。基于强烈的“民本”精神,《淮南子》在秦汉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与反思了战争与专制君主政治之关系,试图构建起“民为兵本,兵胜在政”的高度政治化的战争观,既为西汉王朝的建立进行政治正义性的证明,也为其长治久安提供一种充满“民本”色彩,且更具合理性内涵的战争理论。  相似文献   

18.
这并不是什么奇事,人们早已屡兄不鲜:豺狠惯于披上羊皮,妄想掩盖凶残嘴脸。如果叫他滚开,就是附带“条件”。这真是枉费一番心机,脆计挽不涛专天亡命运,吃人的本相总要露出,怎能逃人民雪亮眼睛!强益的词汇的确特别,含义同我们恰恰相反,要想明白懂得它们,最好另编一套词典。美国强篮霸占南越,打了四年“特种战争”,反对呼声响遍全球,领上纹索越勒越紧。他要永远奴役南越人民,却说是“保证”它的“独立”局面;他要扩大使略战争范围,却说是在“不倦地寻求和干”。眼兄使略野心难以实现,约翰逊居然花样翻新:一方面在搞战争“逐步升级”,一方雨高…  相似文献   

19.
<正> 四、关于民族战争的性质 关于民族战争性质的讨论中,一个很尖锐的问题,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否具有侵略反侵略的性质。 翦伯赞、周乾(氵荥)、何兹全、王玉哲等人认为具有侵略反侵略的性质。他们说,在长期的封建主义时代中,各族统治阶级发动的战争,有时是侵略他族来扩大自己的领土,有时是抵抗他族的侵略,保护自己的领土,应该承认这种侵略和被侵略的事实是存在的。象金和宋这样的战争,应该看作是两国交兵,而且是金国贵族发动的侵略战争;宋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了很多次大大小小的民族战争。作为历史上一种必然的政治现象,民族战争既有一般战争的特点,又有其特殊性。本文试图首先对民族战争予以界定,然后探讨民族战争发生的根源和直接原因,最后分析一下民族战争的若干特点。一、民族战争含义的界定对民族战争的界定,历来有分歧。有的学者看得宽泛一些,有的则主张有一些附加的条件。笔者认为,对民族战争的界定,主要应考察参与战争的社会群体的民族属性。有的同志主张对民族战争的界定不仅要考虑战争主体的民族属性,还要考虑该民族政权中汉族上层人士参与的程度,与其他民族混居的情况以及战争的目的,认为具有民族色彩的战争不一定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