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心理咨询业发展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理咨询不同于法律咨询、行政咨询、管理咨询、投资理财咨询。心理咨询是咨询者和来访者建立的一种人际关系 ,通过咨询活动过程 ,旨在帮助来访者产生心理、行为上的改变。心理咨询是一种双向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咨询者和来访者两个主体相互发生影响的过程。不仅咨询者在影响、改变来访者 ;来访者也在影响、改变咨询者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的国民性格缺陷及心理辅导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托中国传统文化背景,论述了中国文化对国民性格的影响以及由此形成的国民性格缺陷──封闭性、顺从性、趋避式冲突以及社会取向自我等,并提出了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的心理辅导对策:消除咨询中的抗拒心理,挑战不合理信念,促进来访者成长,提高自信心,认同接纳自己,培养来访者学会自我表达,依据不同性格采取不同策略等。  相似文献   

3.
在职业生涯咨询中,质性评估可以在某些方面弥补作为主流的定量评佶方式的不足.质性评估比较于定量评估,具有帮助来访者发挥更加积极作用、强调来询者对于自我的研究和探索、促进咨询师和来询者的合作关系以及更加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的"关系取向"与西方心理咨询理论所产生的"个人取向"之间存在着张力。从咨询的理念来看,"个人取向"下的西方心理咨询往往强调"非指导式"的咨询方式,而中国当事人更倾向于接受辅导者的权威指导。在"个性化"的自我结构之下,西方人能更直接、坦然地陈诉自己心理和情绪上的困扰,而"关系取向"下的中国人对心理困扰往往采取回避态度。此外,一些民俗的、本土的帮助有时比心理咨询更容易被人接受。因此,在应用西方心理咨询理论时,需要进行文化的适应性检验,对不符合中国人社会心理特征的地方做适当变动。  相似文献   

5.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与人格理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卡尔·罗杰斯(C.R.Rogers,1902~1987)作为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渗透其人本主义思想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和“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在当代心理咨询和教育教学上都享有声誉。人格理论是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的核心与基石,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显著特征。(一)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的人性观、以真诚和尊重与理解为内涵的“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和“来访者中心”咨询理论中。即以无条件的关怀和无条件的积极尊重为核心,以人的可发展可塑造性为…  相似文献   

6.
合理情绪疗法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阐述了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并通过案例使其有效的应用到咨询实践中去,从中认识到合理情绪疗法主要通过改变个体不合理的信念,使来访者的情绪得到调整,行为得到矫正,从而更清晰的思考问题,达到认知—情绪—行为三者的和谐一致,获得快乐的人生。  相似文献   

7.
金奇 《理论界》2002,1(5):80-81
〖摘要〗现代社会,影响和困扰人们心理、思想和行为的因素日益增多,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性和难度。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工作方法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积极引进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及工作方法。心理咨询中“来访者中心疗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来访者心理问题的方法,对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症状的体验疗法是在聚焦疗法的基础上,结合大量实践案例发展起来的一种人本主义疗法。认为体验是一种具有总结性和代表性的内在问题的直观感受,来访者因为内在信息紊乱导致失去唤醒良性体验的能力从而陷入痛苦无法自拔,这是一种非理性的状态。这种情况下,简单的通过认知的改变,很难让来访者获得实质的改变,需要以一种经过序列化设计的体验训练的方法来放松其身心,给其旧有的状态进行中断,从而重新产生良好的体验,并以此为突破点,强化来访者与咨询师之间的深度关系,并最终协助来访者建立新的内在平衡。  相似文献   

9.
正心理咨询过程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人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特别是孩子,他们总会对心理咨询师说:"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沙盘游戏"作为一种活动性治疗方法和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国际流行的心理治疗方法沙盘游戏是在治疗者的陪伴下,来访者从沙具架上自由挑选沙具,在盛有细沙的特制箱子里进行自我表现的一种心理疗法。沙盘游戏疗法没有言语表达的压力,没有做不出作品的自卑感。加上治疗者接纳、理解、不批判的态度,来访者在这个"自由与受保护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追星”这个词,越炒越热了。对电影电视明星尤其是歌星崇拜的现象,已成为青少年中的一种时尚,而且其势头有增无减。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青少年是一个追寻自我认定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要完成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为自我发展定向等一系列人生任务。为此青少年很需要在他们的心目中,树立起一些理想的榜样。所以偶象崇拜是青少年这一特定人生阶段心理需求的反映,是其成长过程中由  相似文献   

11.
对青少年实施抗挫折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群体正越来越多地遭遇挫折情境、产生挫折感;对青少年实施抗挫折教育,为帮助他们摆脱挫折的困扰,顺利地完成学业并升入大学而努力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分析相关挫折理论的基础上,针对青少年挫折形成的主客观原因,提出了预防与调适措施,旨在帮助青少年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增强挫折承受力,学会正确使用自我防御机制和自我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问题 ,重视心理疏导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逐步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成为合格的人才。一、尊重学生的人格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心理学研究表明 ,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 ,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需要 ,既不自卑 ,也不自负 ,善于自我反思 ,既看到自己的长处 ,更能正视自己的不足 ,并寻求方法加以改进。处于青少年期的中学生 ,由于身心两方面发展迅速 ,往往会更多地关注自我 ,但又极容易迷失方向。他们一会儿踌躇满志 ,指点江山 ,雄姿勃发 ;一会儿垂头丧气 ,看破红尘…  相似文献   

13.
李佳明 《理论界》2012,(7):76-79
本文对邓先生关于中国法学缺失法律理想图景的观点提出了质疑;首先,分析了邓所提出我国法学研究的"四种模式"因受制于"西方现代化范式"的影响,必然会导致缺失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的观点。其次,叙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理想图景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最后,笔者试图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理想图景的发展原则与前景,重申中国自己一以贯之的法律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14.
对自我的认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一般人们在婴幼儿期就已开始了自我意识的萌芽.进入青少年阶段后,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变化,青少年对自己外貌形象的觉察,以及对自己内部心理的认识大量增加,使得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及评价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中,自尊(self—esteem)作为自我的核心部分,是人类根深蒂固的本性之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作家自传在自我身份认同上的差异,将其分为四类:第一类作家自传中的"我"是一个历史见证者,"我"的特异性是被整个时代大潮所淹没和左右的;第二类把自我看成是中心,一切都围绕"我"来写,彰显自我的个性;第三类传主作为文化或精神象征;第四类传主则是感觉化的"我",真实的"我"是在记忆的碎片和个体化的感觉中建构起来的。作者通过撰写自传获得自我身份认同感,同时找到安放生命的最终位置。这才是自传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6.
箱庭疗法(sandspiel,sand play technique;国内又称为沙盘疗法或沙箱疗法)是在治疗者的陪伴下,来访者从玩具架上自由挑选玩具,在盛有细沙的特制箱子里进行自我表现的一种心理疗法.它起源于1939年,雏形是儿童心理疗法--"世界技法",创始人是英国伦敦的小儿科医生劳恩菲尔德(M.Lowenfeld).  相似文献   

17.
戴锦华对自我角色的定位是清醒的,她以"拒绝游戏"来定位自己的志业选择,也以"女性主义"来诠释自己的思考方向、批判精神。在消费社会和学术科层化管理渐趋成型的时代氛围,像戴锦华这样的坚持,其实解剖的不只是自我精神世界,更重要的乃是指向人文知识分子的身份归属以及学术终极关怀问题。但愿从知识分子戴锦华的一个侧面,能看到当前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普遍性处境。  相似文献   

18.
欧阳德是明代王门后学的代表人物,比较集中地发挥了王学的"政学合一"思想。欧阳德认为,所谓"学",不是读书求仕或者获得见闻知识,而是明确自己的良知和德性。"学"是使得良知澄明并在生活中实现进而成就道德理想的成圣道路。而所谓"政",则是希望通过教化让人们都能认清自己的良知和德性,并能在各种环境下坚持"循其本心"的生活从而形成一套良好的公共秩序。"政"从本源上应该是人的良知本性在社会生活、公共交往事务上的呈现。基于上述对"学"与"政"的理解,欧阳德坚持"政学合一"的论断。欧阳德认为,"政"与"学"在指向上虽各有侧重,但就其根本而言本是一事。"学"意味着成就自我和求真明善,而"政"意味着应对世事和良知的落实,因此,强调"政学合一",也就是强调求真、求善与实现自我、应对世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学"与"政"是"良知"的两面,"学"是良知的昌明,是"良知"之"明",而"政"则是良知的落实,是"良知"之"致"。欧阳德的"政学合一"论,也是其强调后天功夫与先天本体、功夫践履和体察良知同等重要之思想的鲜明体现,对于王门后学流于空虚的倾向有一定的纠偏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总是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变革中寻求自我发展的源动力,并反过来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对这一变革加以审美的表现。面对"五四"运动的"改弦更张",中国新文学也在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模式和方向,在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感召下,"五四"新文学高扬主体意识和自我价值,主要体现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和自我形象的塑造,着力表现自我价值的体认和主体精神的探寻,这种努力使"五四"转型期的新文学适应了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脚步,从而掀开了中国新文学的崭新一页。  相似文献   

20.
米德在其著作《心灵、自我与社会》中,勾勒出自己有别于传统观点的社会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轮廓,主张从行动、社会交往出发研究心理现象。在此从该著作出发,就米德的"自我"概念进行分析,重点说明了自我的产生、发展阶段以及结构层次,并指出其对当代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