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城市空巢老人所占比重日趋增大。本文采用自编一般社会学量表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对城市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进行调查与分析,拟探讨城市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非空巢老人。子女生活满意度、经济状况、子女探望频率和子女数是影响城市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空巢老人是社会弱势群体之一,离开了子女扶养的他们面临着物质精神双重压力,生活现状不容乐观。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老人们的生活不断面临着新困难。本文以物质生活水平作为考量标准,客观量化所统计的资料,从而真实的反映了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3.
马杰 《决策探索》2011,(8):41-4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空巢老人”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逐渐引起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今年以来。睢县各级政府不断采取措施,使“空巢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一是搞好调查摸底,建立“空巢老人”档案。二是建立帮扶机制,实行结对帮扶。县计生服务站及一些乡镇相继建立了托老中心、“阳光计生”家园等,让那些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入住,当地政府给予每人每年1500元的生活补助。三是组织有针对性的文化娱乐活动。消除“空巢老人”的寂寞。四是完善健康检查机构,定期为他们免费进行健康检查,  相似文献   

4.
农村老人的"悲情黄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俭  周伟  杨玉华  王志 《决策探索》2009,(23):62-63
我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剧,每9个人就有一个老人,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7成以上。记者在赣鄂皖部分乡村调研时,发现农村老年群体中的“空巢老人”、子女不孝的老人、困难家庭无保障、长年抱病在床的老人等晚景凄凉,有的老人甚至常年睡在牛棚里,靠砍柴、种菜维持生计。社会转型期,传统孝道文化衰落,子女赡养、土地养老功能弱化,农村老人养老境遇堪忧,破解农村养老之困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城市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城市空巢老人的概念界定和的客观实际情况.从抽象的角度探讨城市空巢老人面临的心里孤独无法排解的现实问题。从老人事业的角度探讨城市空巢老人事业真空后所面临的事业真空感,从生命时间的角度探讨临终关怀教育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三个被社会容易忽略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城市空巢老人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政府,社会及各种教育的组织结构如果不加大对这部分群体的关注度,就会在成人教育领域的城市空巢老人教育中出现“马太效应”。研究城市空巢老人,解决其出现的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朱隽 《决策探索》2010,(13):24-25
“养儿防老”模式遭受挑战 子女在外打工无力照顾,乡镇养老院不敢奢望 一个老旧的小院,七八位老人在一晒太阳,还有些老人在房里聊天,陪伴他们的是属于自己的一张床、一个床头柜和一个小衣柜。这是很多乡村敬老院里的典型场景。老人们依靠子女每月交的“托老费”在这里养老,排遣寂寞的方式不多,只能看电视、聊天、打牌。虽然没有亲情,但让老人们知足的是,吃穿不愁,生病时还有人照顾。  相似文献   

7.
企业离退休人员在不断增多,还有大量的老家属及因病内退人员。家庭供养老年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这种养老模式正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而面临挑战,表现在:家庭规模小型化、"4-2-1"家庭普遍存在,大部分子女成家后自立门户、与老人分开居住已是普遍现象,空巢、独居老人逐步增加…因此,老年队伍在逐渐扩大,坚持有效的做好老年后勤保障工作已成为推进社会进步、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发展不均衡,因此,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造成“空巢村”现象。“空巢村”现象导致农村主要劳动力的缺失、农村经济增长缓慢,“空巢”老人和儿童等问题,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不良的深远影响。因此.必须要切实贯彻三衣主义,推动农村、农业、农民的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9.
雷玲  刘建中 《经营管理者》2013,(28):263-263
本文根据我国高校"空巢老人"心理需求的特殊性,结合高校离退休工作的特点与亟待解决的问题,尝试构建高校"空巢老人"心理防护服务体系,为进一步推动高校离退休工作的个性化服务,满足高校"空巢老人"精神需求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空巢老人是老年人中有特殊需求的群体。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的变迁,空巢老人家庭迅猛增加,并由此带来了经济供养、心理情感、疾病医护、日常生活照料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使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模式面·临挑战。社区养老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有效的新型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1.
老龄化社会正大步走来,随着“倒金字塔”“空巢”家庭的不断增多以及高龄失能老人数量的快速增长,传统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李红梅 《决策探索》2010,(13):26-27
反复坐公共汽车排解寂寞 空巢老人的主要烦恼是“空心” 在北京朝阳区水碓子小区,60多岁的张大爷每天都去坐公共汽车,从始发站坐到最末一站,再坐回来,以此排解寂寞。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活环境外出到沿海发达地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留下子女和父母在农村,由此而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和“空巢老人”问题.梁启超曾在《少年中国说》中指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因此,留守儿童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笔者本文就班级管理中对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问题及矫正策略作探析.  相似文献   

14.
随着空巢家庭的与日俱增,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与家庭、周边环境产生的摩擦等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就现阶段居家老人的精神慰藉现状,提出了解决老人精神慰藉难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5.
社会     
《领导文萃》2013,(18):135-135
中国设立新老年人保护法 中国的法律规定.子女有义务关爱老年人且不得忽视他们。此外,中国还设立了“老人节”,这一天与传统农历9月份的“重阳节”同一天。之所以确立这项新法规,是因为中国的老年人数量正在不断增加(2010年有1.78亿老年人.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家庭结构日益缩小以及核心家庭的出现,空巢老人急剧增多,其养老问题日益重要。本文通过对苏州工业园区的实地调查,以空巢老人为研究对象,分析家庭结构变化导致的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完善养老体制。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中西部农村大部分地区经济欠发达,有1.5亿富余劳动力,在县以上城市打工者有9400万。(中央电视台2003年12月4日新闻公布)70%的青壮年夫妻双双出外打工,其子女由年迈的老人照管或托亲友代管。这个现象引来了这些农村中小学一个特殊群体——“打工族”子女学生群体出现。先看笔者在安徽省霍山县、金寨县、湖北省英山县部分中学作的调查。  相似文献   

18.
问题     
《领导文萃》2013,(23):132-133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即“以房养老”,指老年人将自己名下的房屋产权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可定期获取一定的养老金,老人去世后,  相似文献   

19.
6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酋审《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争议较大的“常回家看看”精神慰藉条款写进了草案。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相似文献   

20.
家庭回归线     
人人都在忙于工作和事业,没有时间来陪伴家人.不用说“常回家看看”空巢的父母,即使是每天守候在家的伴侣和子女,对于很多“加班是常态,出差是便饭”的都市白领而言,也是聚少离多.越来越多的家庭,正在这个社会越来越激烈的运转过程中,慢慢沦为“失陪族”.失陪并非不可改变,家庭回归线就在那里,只是看你如何跨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