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秦汉时期汉羌时战时和,羌人不断迁徙.西汉羌人内徙主要安置在陇西、金城等沿边诸郡县,到东汉内徙羌人已安置到安定、汉阳等地,甚至迁到三辅和四川地区。羌族在秦汉时期大多已进入阶级社会,由于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社会经济已经走上了畜牧兼农耕的道路,手工业、周边贸易等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羌族戏剧——值得重视的文化遗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族有丰富的口述传统,戏剧是其重要体现之一;羌族有独特的戏剧文化,民间是其重要展演场所。在这以口头为传播渠道、以民间为生存场域的民族艺术中,积淀着羌人的历史与文化,结晶着羌人的智慧和信仰,凝聚着羌人的生命和情感。当羌笛、羌绣、羌年、羌族多声部民歌、羌族羊皮鼓舞等项目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时,应该加快释比戏、许家湾花灯戏等羌族民间戏剧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向上申报、争取抢救保护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岳冬梅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EMBU)量表对来自羌族聚居区的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羌汉两族男性青少年之间EMBU测验存在显著差异;2.两族女性青少年除在父亲Ⅱ(惩罚、严厉)、V(拒绝、否认)、Ⅵ(过度保护)三个分量表上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无显著差异;3.羌汉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在母亲Ⅲ(拒绝、否认)、Ⅳ(惩罚、严厉)、V(偏爱被试),父亲V(拒绝、否认)、Ⅱ(惩罚、严厉)5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造成羌汉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差异的因素主要是民族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两汉王朝对羌族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王朝在对羌族管理上创立和实行了若干行政管理制度,包括设置羌吏即护羌校尉,初置金城属国,建立郡县,以加强对羌族的管理。王莽时期西海郡的设置把汉代西部疆域和郡县制扩大到青海湖地区。东汉王朝也实行了一系列管理羌族的措施,包括复置护羌校尉和金城郡,在河湟地区广置屯田和增置西平郡,设置汉安都护等,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对羌族的管理。  相似文献   

5.
试论羌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艺术在羌族民族文化遗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羌族民间舞蹈之欢快、跳跃、古朴、沉稳等风格特点的形成,与羌民族的自然生活环境,战争生活,原始宗教艺术以及音乐、文学和民族的审美情趣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汶川地震重灾区岷江上游区域的人文背景及民族特点进行了探讨,认为岷江上游区域具有四个基本特点:一,它是一条历史民族走廊和汉地连接羌、藏之通道;二,它是汉、羌、藏交接过渡区和民族文化交融地带;三,它是我国羌族的核心聚居区;四,它是地质生态脆弱和资源匮乏地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的依赖程度甚大.在此基础上文章对灾后重建中如何保护羌文化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羌族剪纸是羌族民间工艺美术的鲜活载体,形象地反映了羌族民间的宗教信仰、民俗民风以及审美取向.羌族剪纸虽蕴涵着羌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人们对它的了解和认识却非常有限.本文以羌族剪纸艺术中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特色作一解读,为喜欢羌族文化艺术的读者提供一种新视野.  相似文献   

8.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现被用于指导我国的少数民族教育,这种教育形式早已不自觉地存在于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地区。清代羌族地区流存的汉、佛道、基督等多元文化教育,不仅引导了羌族的文化发展,还深远影响了羌人的族群认同心理。探索清代羌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过程,科学分析其历史作用,有助于我们将多元文化教育与我国当下的民族教育结合起来,趋利避害,更好地实现其理想价值。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羌族宗教文化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羌族宗教文化以近代理论体系进行专门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民国时期的开创性研究,初步描绘了新中国成立前羌族保有的宗教文化的基本概貌和精神。新中国成立后的较长一段时期,该研究没有取得实质上的突破。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的这段时期,羌族宗教文化研究可说是既充满活力又硕果累累,推动着该研究朝着忠实于羌民族传统文化本质的方向发展。同时,对羌族地区特殊的宗教文化现象及其内涵、历史变迁,其与汉藏民族宗教文化之差异性与相似性的比较,尤其是对羌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羌族宗教祭司释比,还有待做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些工作的进一步展开以及在实践中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大致确立了未来羌族宗教文化研究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0.
抢救和保护羌族传统文化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但文化保护必须在加强民族团结的目标下进行。大众传媒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物质载体,使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更为高效和生动;而且,虽然传媒对羌族传统文化独特性的强调,强化了羌族的民族意识,但涉羌宣传具有的将民族文化符号化的倾向,又将羌族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觉知与其他民族对羌族的认知统一了起来,在客观上有利于民族交往和团结。因此总的来说,传媒在羌族传统文化保护中扮演了重要且适当的角色。但是,传媒对旅游及相关产业推广的力度还需加大;应广泛应用羌语这一民族象征符号来包装民俗旅游和民俗手工业品,而对于羌语新闻和校园中的羌语宣传,则可以放在次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叶星光的《神山·神树·神林》是羌族文学史上仅见的两部小说集之一 ,其创作原动力源于羌区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早期作品多为颂歌 ;其后深入发掘和审视社会矛盾 ,展现新旧观念的碰撞 ,进而全景式描摹羌山历史与现实 ,勾画出羌人由神山走向现代文明的社会发展轨迹。艺术上不断探索 ,风格质朴而兼粗犷 ,亦不乏对现代小说表现方法的借鉴。浸润着浓郁羌族传统文化氛围和乡土气息 ,语言修辞皆独具特色 ,正为新时期羌族小说创作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12.
[摘要]古蜀文化与羌族文化皆分布于四川盆地西部岷山山区,二者之间存在一些相同或相近的文化现象。本文结合文献记载、考古发现、羌族文化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今日羌族是在岷山地区以古蜀人支系冉駹人为基础,融合历史上先后迁入岷山山区的外来羌人和汉人形成的本土古老民族,与黄帝、大禹、古蜀人支系冉駹人具有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同时,提出了西羌源自黄帝、羌族为黄帝后世古蜀人在本土的直系后裔的创新观点。  相似文献   

13.
地震灾变和遗产保护——为羌族民间戏剧呼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民族的中国,羌族是跟华夏历史同样古老的民族之一。2008年,山崩地裂的5.12大地震恰恰就发生在羌人聚居的山高谷深的岷江上游地区,从汶川到北川,从茂县到理县,城市毁灭,村寨坍塌,碉楼开裂,文物损坏,艺人伤亡,给羌族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空前浩劫,也大大加深了古老悠久的羌族文化的濒危度,从而把羌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这个大课题,倍加严峻地又刻不容缓地摆到了国人面前。文化人类学提醒我们,羌族有丰富的口述传统,戏剧是其重要体现之一;羌族有独特的戏剧文化,民间是其重要展演场所。在这以口头为传播渠道、以民间为生存场域的民族艺术中,积淀着羌人的历史与文化,结晶着羌人的理念和信仰,凝聚着羌人的生命及情感。然而,由于种种缘故,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羌民族这份"地方性知识"关注不多也重视不够,以致多有不如意状况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4.
古代羌人和现代羌语支族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人是藏缅语族人群的先民,羌族是古代羌人中秦汉以后定居在岷江上游的一支,本文从藏缅语族羌语支内部语言的远近关系,对分布在藏彝走廊操羌、普米、嘉绒、纳木依、史兴、扎巴、贵琼、木雅、尔苏、却隅、尔龚、拉坞戎等12种语言的居民从语言学角度进行历史渊源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历史民族地理角度 ,探讨了川西北羌族的渊源 ,认为唐初岷江上游西山地区各羁縻州的部族属于冉、左封、昔卫、葛延、向人、望族、林台、紫祖、四邻、白狗、千碉等羌人部落 ,其后又有涉题、特浪、辟惠、那鄂、渠步及西山八国诸羌内徙该地区 ,至宋 ,融合为茂州羌和维州羌 ,他们是川西北羌族可考的祖先。  相似文献   

16.
羌族青年诗人李孝俊、何健、余耀明诗作较为集中地代表了新时期羌族诗歌基本创作倾向与特色 ,通过本民族历史文化与现实社会生活题材 ,演绎其坎坷曲折的奋进历程 ,揭示羌人独特的心理素质与坚韧不拔的性格特征 ,以及深沉的反思意识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风格朴实清新、热烈奔放 ,具有鲜明的羌山民族意蕴和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17.
地震灾后羌族文化的修复与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给羌族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同时给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造成极大的危害。地震后对于羌族这个“云朵上的民族”,如何进行文化保护和重建,已成为大家迫切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物质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对羌文化重建的建议及行之有效的重建办法,以期望羌族文化在灾后重建中得以保护和延续。  相似文献   

18.
两汉时期的治羌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族是两汉时期北方重要的游牧民族,对当时的政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汉王朝对羌族采取了不同的政策:西汉采取了“隔绝羌胡”、恩威并施等政策,其核心是围绕“隔绝羌胡”展开的;东汉采取了强制内徙、以夷治夷、武力征伐等政策,其核心是以武力征伐为主。正是由于西汉实施了正确的治羌政策,才使得西汉的西北边疆政策得以顺利实施,集中力量解决西汉最大的边患———匈奴;也正是由于东汉实施了错误的治羌政策,才出现了贯穿于整个东汉始末的“羌祸”,并最终使“羌祸”成为东汉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羌族族源及其文化多样性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文献、考古和民族学调查资料进行研究,提出羌族主要由世居川西北岷山山区的古蜀人后裔冉駹氐人与西汉时期由西北南下的河湟羌人后裔部落、唐宋时期由川西北草原及邛崃山区东迁的众多羌人部落、历史上尤其是明清至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从内地迁入岷山地区的大量汉人融合形成,羌族是一个多元复合型民族.羌族族源的多元性及其多元文化融合状况是羌族文化多样性的主要成因,应高度重视和保护羌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原生性.  相似文献   

20.
论羌族碉楼建筑美感的形成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族碉楼建筑是集战争、宗教等为一体的建筑典型代表。它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战争防御而达到生存之目的,再经过建筑形式寄托精神希望,两者相辅相成而形成碉楼建筑美感,其代表作品是著名的黑虎羌碉、桃坪羌碉和木卡羌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