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论证是人们表达思想的一种言语行为。由于语言与思想的离异性、人的情感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论证必然显现出伦理内容,而且必然会对听(读)者和社会产生影响。因此,对论证必须有伦理规范加以约束,使论证伦理成为良论证的一个必要条件,以使论证更全面地发挥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3.
4.
现代社会道德合理性基础论证──兼及中国现代化运作中的道德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万俊人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现代社会的道德合理性基础问题是现代伦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本文从一种道德社会学角度提出并分析了中国现代化运作中道德合理性基础的危机与论证问题。作者选取了近年出现的“红太阳现象”和“村霸现象”作为典型个案予以分析,并系统考察了现代社会道德解释图式的五种主要理论,在个案研究与历史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现代社会的基本特点,综合性地论证了中国现代社会之道德合理性基础,提出了三个方面或三个步骤的道德合理性基础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关于哲学何为的问题,哲学史上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把握人与存在合一(或者说天人合一)的整体是哲学的最高任务;一是认为,哲学的最高任务只是认识外在的客观事物之本质。本文同意海德格尔的主张,赞成前一种观点。就作为人与存在合一的整体来说,人即在整体之内,人不能像主客二分式那样站在存在之外,通过概念以认识存在、言说存在。要把握这样的整体,人只能在概念或语言不能表达的地方——在不可说的地方,通过“无”的境界,体验存在之整体的意义。哲学就是用可说的东西烘托出不可说的东西,用逻辑的、理性的东西烘托出超逻辑的、超理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质文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试说区分证明与论辩的意义──读《证明的论证与论辩的论证》质文拜读郑晓辉、孙继先两先生的《证明的论证与论辩的论证──试析亚里士多德的证明学说》(《锦州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我深有同感。该文主要论析亚氏的观点,对此种区分的意义虽涉及,但未展开.本... 相似文献
7.
郝赤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4):64-66
时下有关论证的说法很多 ,有过程论 ,层次论 ,方法论 ,结构论等 ,本文认为论证是技巧 ,是“统合技巧”。它统合了诸如句法、词法、语法、修辞法、逻辑法、章法等方法 ,构成篇章修辞方法 ,完成一篇议论文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宋培宪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本文通过对中国文学中潘金莲形象演变轨迹的系统梳理,概括归纳出这一人物系列的三种基本类型,并以《水浒传》为轴心,对这一艺术形象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探讨。文章认为,潘金莲的毁灭,既源于封建婚姻制度和陈旧贞节观念的戕害,也缘于她的由受害至害人的自我堕落。但在其从善良走向邪恶的过程中,“潘金莲”并不具有规律性,她只是特出的“个案”,而绝非“必然”,从而否定了所谓潘金莲是这一类妇女之“典型形象”的传统观点。 相似文献
9.
刘广定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4(3)
通过查阅与曹寅、曹雪芹同时代的可信史料,包括7种有关曹雪芹身世的资料,22件有关曹寅近支家族的官方资料,以及23件曹寅诗词、友人诗文及其他私家资料,探讨其中一些疑点,排除曹天佑为曹寅后人之可能.由《四松堂集》所记“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依据上述史料对比、分析与讨论曹寅曾有的儿子,知其晚年只有曾难和珍儿两子,珍儿殇后留下一子(生于康熙辛卯十月,即1711年11月),应即曹雪芹. 相似文献
10.
毕宝魁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为试图解决学术界聚讼较多的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序尾署年问题,笔者曾撰《李清照生年新说》一文,发表在《辽宁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上,对李清照的生年提出新的看法,认为:“李清照《后序》署年‘绍兴二年玄岁壮月朔甲寅易安室题’可信,与内容并无矛盾。‘过遽瑷知非之两岁’句证明清照时年五十二岁,据此道推,李清照的生年可确定在元丰四年(1081),以前确定的生年元丰七年(1084)是不正确的。又通过‘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一语可推知其二十一岁结婚(胡适、郑振蜂早主此说),‘十八岁结婚’是误解‘少陆机作赋之二年’含义所… 相似文献
11.
付立庆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2(1):51-66
在偷换商家二维码取财的案件中,商家既是财产损失者,也是刑法上的被害人;顾客既没有产生规范意义上的认识错误,也没有基于处分意思处分财产,既非被骗者,也非被害人。该类案件取财行为的性质不属于双方沟通交往型的诈骗犯罪,无论是将案件理解为两者之间的诈骗还是三角诈骗,都面临着难以肯定基于处分意思的实行行为等障碍。二维码案件的实质内容是违反被害人本意的盗窃行为,其行为对象是商家的债权这一财产性利益;肯定对占有的规范判断和对债权的观念占有,也完全可能。在对处分行为的主观要求与对占有判断的观念理解、规范理解之间,将二维码案件定性为盗窃罪既是法益侵害说更可能采用的立场,也有助于严而不厉思想的落实。 相似文献
12.
李振宏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40,194
秦至清帝制时代思想专制的基本特征是"定于一",追求全体民众思想的绝对统一。控制人心、统一思想,是秦统一之后在治国路径方面的基本选择。在经历了秦焚书坑儒以暴力控制人心的失败之后,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思想文化政策,确立以儒家思想为国家意识形态,并利用政策的导向作用,使"民知所从",引导人们进入国家意识形态的思想秩序,为实现真正的思想统一和思想独断奠定了基础;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推动儒学的全面普及,最终把统一思想的目标,变成了思想一统的现实。从秦始皇开始,帝王们把先秦思想家们对"圣者为王"的理想追求,强制性地改变为"王者即圣"的现实,将独断性权力与心智之圣明联系起来,制造了"天子圣明"的思想骗局,诱使天下臣民以帝王的思想为思想而交出自己独立思考的权利。从秦开始推行的以吏为师,其本质是以帝王为师,这样的制度设计将"天子圣明"贯彻到底,其结局是普天下数以亿计的民众,被一个独夫所控制。设置"天子圣明"的骗局,打出以吏为师的旗帜,帝王们费尽心机所要的也就是"专制"二字;而在这千年骗局中沉睡的人们,则因为失去了思想的权力和能力而一睡不起。思想专制是对思想的专制,所以,皇权专制的矛头首先是对准思想者。在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由于一统思想的窒息,很少出现有思想的人,但凡有点思想能力的人,也时刻警惕着尽可能与皇权保持一致,或者在碰壁之后向皇权虔诚地认罪投降以求保全生命。在失去了思想个性的思想海洋里,没有浪花,也没有涟漪,而正是这片辽阔却沉寂的死海,保障了皇权专制那艘不沉的巨舟。如果对照马克思对普鲁士书报检查制度的批判,中国历史上实行的是典型的思想专制;而从这样的思想史事实出发,判断秦至清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是皇权专制社会,至为确当。 相似文献
13.
侯洛生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对亚当·斯密价值学说的再认识──谈斯密劳动价值论的一贯性侯洛生大家都认为,在亚当·斯密的价值学说中有三种价值决定的表达,即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由用该商品所能买到或支配到的劳动决定;由工资、利润、地租这三种收人决定。所以,我们说他没... 相似文献
14.
关于陶渊明的思想,是陶学研究中相当复杂的问题之一。古今研究者或将渊明归于儒家,或归于道家。自宋以后,喜欢以禅说诗的人,将陶诗的言约旨远与禅宗的不立文字相提并论,于是就称陶诗“默契禅宗”。近有丁永忠先生集渊明信佛说之大成,著《陶诗佛音辨》以佛经比附渊明诗文,论证渊明深受佛教影响。对这样一种“新论”,很有辨析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16.
言意之辨与视觉思维--兼及对海德格尔诗论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辉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1):25-27
言意之辨提供了由"言→象→意"这样一条路径,它显示了言与意和象与意之间孰近孰远的关系;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对"象"与语言关系的阐释可视为对此的具体论证;由此可获得对海德格尔诗、思近邻说的新的理解;执此反思图像时代文学的困境,也可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一人一籍原则的再论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以品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Z1)
随着我国旅居海外的华人日趋增多和港澳的回归 ,有人提出应修改我国“国籍法”,承认双重国籍。本文认为 ,国籍冲突既危害个人也危害国家 ,承让双重国籍既不利于保护华侨的合法权益也不利于保持中国同华侨众多的外国间的友好关系。基于法的本质和国际法原则 ,联系中国的历史及现状 ,我国应坚持一人一籍原则 相似文献
18.
刘树林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跨世纪的电影正面临着商品经济的挑战和艺术品位的抉择。在其多重性格的复杂演变中,如何面对各门艺术无一例外的时代弃取,是电影在新世纪生存发展的首选命题。笔者认为;商品属性的升值,艺术品位的潜移,将使跨世纪的电影呈现出“Y”字型的发展态势──走向“商品”、“艺术”二者神融妙得的艺术境界。电影经济已不单是发行放映和制片人魂萦梦牵的心结,而是编、导、演、摄、录、美一切运作过程的轴心,一门研究电影经济行为及其规律的“电影经济学”必将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9.
葛培岭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6):57-61
在现今流行的文学认知中 ,赋与骈文大都是被作为散文对待的 ,笔者对此提出异议。文章通过文本考察、名词训诂、源流疏理、先贤体认等几个方面的分析考辨 ,论定赋与骈文的文学类属应是诗歌 ,而不是散文。在一个并非特别繁难的问题上 ,出现如此级别较低而又历时长久的错误 ,关键是在对于中国文学传统观念的现代整合上出现了偏差。 相似文献
20.
鲁迅"文学的自觉"说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晨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35-140
鲁迅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精湛研究,开创了中古文学研究的新格局,具有堪称典范的意义,但并不意味着其研究中的所有观点都是不容置疑的.他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提出建安"文学的自觉"说,很有可能借鉴了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的观点.在当时特殊的环境下,他讲演中提到的一些关于魏晋文学的见解,并未经过严格的学术论证.对于其中的几处疑点,值得我们再商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