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作为一种文化唯物主义理论,西方流行的“文化进化论”中有一些成分值得中国地域文化研究加以批判借鉴。其中,“文化生态学”和“文化进化能量法”以及“新进化论”等学说,均在一定程度上与唯物史观有所契合,对我们解剖中国地域文化的异同提供了某种基本视角。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一项迄今为止仍在行进中的事业,回溯本世纪初的早期新文化运动,自应有它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两湖地区的新文化人曾首举“打倒孔家店”的旗号,在文化心理的层面上树立了可贵的批判精神;他们对中西文化的抉择和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有过较好的辨析,并以新社团为中介体,将个人的思考与社会改造联系起来,为“五四”时期新观念的传播和新文化运动的深入提供了区域性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3.
吴炫教授的新著《否定主义美学》,作为“中国当代中青年学者学术精华书系”之一种以及作者的“否定学系列论著之一”,最近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它首先感动我的是本书这样一个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题目以及作者这样一种锐意决裂的学术精神。在这个美学理论已经从灰色到死寂的世纪末,竟然还有人如此执着于批判理性主义的探索,这实在有点叫人心有戚戚焉的意思。而且看吴炫的意思不仅是要做,而且已决意把它做成一个包括哲学、文艺学、批评学在内的大体系。这种基本上属于启蒙时代的学术方式,在今天这个风雨飘摇的消费文化时代,已经久违…  相似文献   

4.
《东方》杂志是中国自有杂志以来存在时间最长的一种,在近代中国期刊出版界和思想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在出版期刊方面,它像一本“杂志的杂志”,具有工具书的性质;在政治倾向上有联络东亚,反对西方的演变轨迹;在思想文化领域,不仅留下当时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报道与评论,而且在“新学”与“旧学”之争及随后东西文化大论战中,亦有身与其中和思想引导两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已有20余年的历史。这期间不仅实现了知识的有效积累,也开拓了美学研究的新向度。在研究内容上,对核心概念、基础理论进行了阐发;对当代审美文化文本、现象进行了历史梳理与多元阐释;对当代审美文化热点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争鸣。在研究方法上,提出了“文化批判”、“语境化的权力批判”、“价值中立”和“形式分析”等概念,表现出鲜明的方法论自觉意识。但是,已有研究还存在耽于理论阐述、弱于现象深描,用道德愤慨压制学理分析,误置批判对象、有意避重就轻,以及非此即彼、非假即真的斗争思维等问题。在当前的社会语境下,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亟需在视野上从文化学拓宽到社会学,在方法上实现“价值中立”与“权力批判”的结合,而对自我学术立场的提前清理也是保证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合理有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对“第二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和学者讨论的问题,如“科技文化的理论建构和研究视角”、“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和“科技文化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关系”等进行了概述性介绍。  相似文献   

7.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文化研究成了西方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思潮,而精英文化批判则是它的重要倾向之一。本文顺着英国“文化与社会”传统,追溯了精英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它与大众文化的对立。通过批判它对于少数派文化的尊崇和对于大众文化的排斥,揭示了精英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8.
“中国·绍兴”海峡两岸大禹文化研讨会于2008年4月中旬在绍兴饭店举行,来自大陆及台湾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大禹文化的影响及现实意义、先秦时期两岸文化交流和越文化研究等议题提交了一批有学术价值的论文。此次会议对大禹文化、越文化研究的深入和海峡两岸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女性时尚传播的批判与反批判——时尚女性杂志研究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时尚女性杂志的研究既有消费主义、男权文化、伪中产阶级身份和同质化的批判声音,也有赞同刊物传播时尚文化、刊物对社会转型具有推动作用等反批判声音,学术界还对刊物的突围办法及本土化与国际化关系进行探讨。这类杂志的持续发展表明,学术界对杂志和受众接受的关系、刊物的个性、刊物的中西文化融合等方面研究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10.
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社会现代化的前提是人的现代化。早在八十年前,鲁迅已在批判西方文明偏至弊端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国家发展、社会进步“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的主张。这一主张仍有现实意义。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借鉴其它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教训,力避“西方之祸”,在发展物质生产力的同时.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努力提高民族素质,重构我们民族新的理想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11.
余英时,当代海外新儒学代表之一。余通史、通儒,喜论中国文化史之短长,其著述偏重于"窄而深"的史学专论。余对起于"五四"运动并延宕至今的片面强调科学作用的思潮颇不以为然,认为当代中国片面地以科学为尊,而忽略了人文之德。由此,他提倡一种轻"天道"重"人道"的人文史观。其游学美国多年,智识背景及思想观点与大陆学者迥异,但这并不妨碍人们以"求同存异"之眼观其文化史观之大略。  相似文献   

12.
大众文化与垄断资本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多诺认为 ,大众文化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历史性的文化现象。阿多诺并非只是对大众文化持一种偏执的批判态度 ,而是承认大众文化具有其历史合理性。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大众文化是文化发展所必然采取的一种形式。虽然大众文化有根本性的缺陷 ,但是由于其历史合理性并没有消失 ,对大众文化只能采取文化批判的方式 ,而不能在现实中强制取消  相似文献   

13.
深受社会发展理论和历史哲学影响的文化发展理论,主要有三种形态:进化论、自由主义和唯物史观。在20世纪,以哈耶克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文化理论,一直是唯物史观文化理论的主要批评力量,他以"自由扩展秩序"作为文化理论的核心范畴,否定唯物史观文化理论,以"反唯理主义"的文化姿态,批评"建构论理性主义"。在两种对立的理论背后,既可以发现它们对文化存在与发展规律的共识,也显示出文化制度设计原则的根本分歧。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现代这个特定社会中出现的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老舍的价值不仅在于他创作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而且在于他的身上承载了悠远的文化传统,同时又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与改造。主要从老舍本人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精神,老舍作品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以及老舍的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三个方面来论述老舍与传统文化千丝万缕的关系,探索作家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外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错位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外语教学在全球化的新语境下面临新的挑战。依据布朗(H.Douglas Brown)的移情说和教育心理学的动机说,对当前中国外语教育中文化教育的现状进行评析,可以看出在强调目的语文化和忘却"母"文化的一元论教育思想中,中国的外语教学出现了在一种虚拟的跨文化交际中逐渐丧失自己的文化、淡却自己的文化身份的现象,不知不觉走进了文化全球化所挖掘的陷阱。因此,外语教学的文化介入需建立在文化平等的基础上,既要避免文化教育西化,也要避免母文化本质化和绝对化,应该在两极中寻求新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6.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它的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因此英语学习应该既包括语言知识的学习,也包括社会文化知识的学习。鉴于语言与文化这种紧密相联的关系,本文着重探讨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7.
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显现,文化发展趋向研究已成为当前学界的热点。文章批判了近代社会长期存在、至今仍有流风余韵的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在经济全球化中中国文化的发展路向,指出了文化建设中应该加以特别注意的五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尘埃落定》由于深刻批判了民族传统的缺陷而具有自觉、理智的民族自省意识 ,当代蒙古族小说则缺乏这种意识和理性。在前 17年的蒙古族小说中 ,阶级取代了民族 ,人物性格只有阶级的差异性却没有民族的相同性 ,民族性只是作为价值判断出现在小说中。 1984年后的小说开始对民族文化性格中的弱点作出反省 ,虽然更多还是表现在事物表面 ,但民族的理性与反省力开始觉醒。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艺术设计中,龙纹作为一种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装饰图案,应用非常广泛而且具有标志性,为全民族所共识,并为人们所接受。了解"龙纹"的文化内涵,可以使我们对龙纹样的认识突破"装饰"的表面层次,而走向文化、历史精神的深层次。本文沿着历史的轨迹,从龙纹的产生、演变、发展作了较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外语学习实际上是文化学习,要学好外语就必须了解目的语文化,尤其要熟悉本族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由于不了解英汉文化的差异,学习者在外语交际中出现了许多文化错误和障碍。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问题是目前英语教学所面临的难题之一。文章通过实例分析英汉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干扰,并归纳出几种不同的文化干扰的表现形式,分析了文化干扰产生的原因,探讨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文化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