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雷雨》发表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它非但不因时代的前进而减弱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反因几经修改而更加精湛生辉。修改本的《雷雨》共四幕,描写了本世纪二十年代一个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大资产阶级家庭和一个劳动家庭间的悲剧。《雷雨》主要写了八个人物,这八个人物各自有着鲜明的性格,相互问又有着复杂的关系与纠葛,使剧本包含了众多的、极其丰富的戏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剧坛上,戏剧结构的分析方法,种类繁多。本文不揣浅陋试图站在比较文学平行比较的视点上,鸟瞰全剧,从情节冲突线、人物关系网、心理冲突线等处着眼,用轮状分析法,对《雷雨》(1934年)与《大雷雨》(1859年)这两部名剧的艺术结构的相共性与相异性作一些探索。一、轮状情节冲突线布局的比较《雷雨》与《大雷雨》都是家庭悲剧。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主题特殊性,决定了作品的结构的特殊性”。两剧都不谋而合地采取了多层次线索的结构。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分析了曹禺剧作《雷雨》始终表现的一种“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不可言喻的憧憬”。其次探讨了《雷雨》表达出来的深层语义,使它带有现代主义色彩。最后论述了《雷雨》又是一个神话祭礼的世界,一个原型象征的世界。因此曹禺的《雷雨》不仅是仪式性,也是象征性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从《雷雨》中的悲剧意识我们看到了曹禺创作早期灵魂深处对人类生命本质的探询。透过作品主人公悲剧的生存情形及其独特的奋争历程,我们体悟到了男权主导下的物质、阶级社会中人性的弱点和光辉,也感受到了曹禺对人类生命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5.
6.
《雷雨》是中国戏剧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它突破了中国最古老、最传统的戏剧模式,从中国传统戏剧重在外部事物推动矛盾冲突,转向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来揭示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直面人生死亡,演绎出生存的悲剧,肯定了女性角色的独立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历史喜剧《蔡文姬》是一九五九年春天脱稿的,这是郭沫若同志给十周年国庆献礼的一篇力作。郭老说:“我写《蔡文姬》的动机就是为曹操翻案。”这是剧本的主题。剧本选用了文姬归汉的故事,所以《蔡文姬》的戏剧冲突便是围绕文姬归汉这一中心事件来展开,随着中心事件的发展,使剧中人物之间的矛盾斗争不断激化,并得到解决,从而逐步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剧情的发展。《蔡文姬》一开场便是矛盾,展示了三天三夜未睡的蔡文姬百思不解的矛盾心情。她自言自语:“怎么办呢?到底是回去,还是不回去!”在失眠中她的《胡笳十八拍》已经做到第十二怕了。“喜得生还呵逢圣君,嗟别二子呵会无因。十有二拍呵哀乐均,去住两情呵难具陈。”矛盾心理,惶遽之情,出于言表,见诸文字。这是子女之情,夫妻之情与乡土之情、民族之情的矛盾。也是家事与国事的矛盾。这便是戏剧冲突的开始。由于赵四娘的规劝,和她愿意留下来承担抚育孩子的责任,使蔡文姬去不去的矛盾很快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8.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1986,(1)
空息、闷热,焦灼地预示着一场“大雷雨”的到来。旧中国三十年代漆幕似的上空,随着一声震憾人心的霹雳,在人们惊喜的眼前展开了一部不朽的巨著——《雷雨》,也烘托出了一个二十三岁的天才——曹禺。文学发展史上经常有这种情况,即一部优秀作品的出现,不能立刻为时人所注意,只有经过年代的推移,生活的变化,才逐渐为人们所瞩目,所“青睐”,成为醒世的名著。而剧作家曹禺却是幸运的,因为他是时代的儿子,他敏锐地感受着时代的气息,也及时地、艺术地创造、传递时代生活的情感信息。因此,当一九三五年《雷雨》在东京首次演出后,郭沫若光生便感慨道:“作者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杰出的一个”,这大致可以作为曹禺研究的开始吧。成功得早(艺术品的成功,是经过读者认可的结 相似文献
9.
10.
<正> 抗战时代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黄金时代。在那样一个浩荡而又宽广的历史河床上,战时戏剧曾负荷着民族解放的历史使命而奔腾咆哮,上下求索过。这一卷辉煌灿烂的戏剧文化史册记录了多少成功与失败、贡献与局限,值得我们进行仔细的反思和不倦的追索。 中国大后方战时戏剧,在中华民族八年抗战的艰难岁月中,接受过血与火的严峻考验,它是战时戏剧家们以身许国,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结合的产物,它记载着那么多愤怒与复仇、焦灼与 相似文献
11.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中国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和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重要的古典悲剧作品。两人生活年代接近,两部作品的创作仅隔三年,表达了同样的反封建主义思想的爱情主题,但却在戏剧矛盾冲突的原因、过程、人物性格、尤其结局方面各显异调,其原因在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2.
歌剧《茶花女》是作曲家威尔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代表作。在该部作品中威尔第开始尝试打破套路型的歌剧模式,将宣叙调、咏叹调和合唱融合在一起。他试图摆脱音乐和剧本之间的等级制度,从而来支持这两个元素的公平融合,以形成一个更加和谐的整体。歌剧《茶花女》自问世以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世界各地频频上演,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其高超的艺术价值,在于威尔第精妙地运用歌剧艺术各种元素,成功地塑造出了具有鲜明个性和复杂性的人物形象,并通过这些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矛盾,设计呈现出一系列的戏剧冲突,并始终牢牢地牵动着观众的心,带着观众沉浸在他构建的艺术世界中,使歌剧《茶花女》成为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3.
<正> 《九歌》不但是文学和音乐舞蹈结合的产物,而且具有萌芽状态的戏剧因素。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戏剧是一种表演的艺术,在《九歌》中很多篇都有以人扮神,表现一定的情节,具有动作性、表演性。(当然,《九歌》还没有构成集中的戏剧冲突,还没有完整的戏剧故事,因而我们还不应当把它就叫做戏曲,象有些研究者称它为舞剧,那是不够妥当的。)关于《九歌》的戏剧因素,前人和近人曾有些体 相似文献
14.
一《茶馆》用三幕戏表现了三个时代的历史进程,而且时间跨度是半个世纪。作者所以采取这样的结构形式,其深刻的用意在于,把剧本的主题深扎在历史演变的土壤中,使之具有更加坚实的生活基础。当然,艺术创造不是在重复历史,而是着眼于对读者或观众的形象感受。接连表现三个历史时代,不仅强化了读者和观众对旧的时代的印象,而且用形象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茶馆》在空间处理上,显然是追求着史诗般的历史画面。虽然作者自己说“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当他“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 相似文献
15.
降边嘉措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6,(1)
为了更好地认识《格萨尔》结构艺术的特点,有必要对一般史诗的结构,做一简要分析。史诗的结构,大体有两类: 第一,以事体为中心; 第二,以人物为中心。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修记》,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芬兰的《英雄国》 相似文献
16.
悲剧《李尔王》的主要人物之间的冲突全是围绕王权展开,但他们的灵魂却都不真正适合理想的君王,他们围绕王权的争斗也是他们灵魂的较量;李尔、考狄利娅、奥本尼灵魂高贵,但也都有瑕疵,他们虽具成为好的政治家的潜质,却很难达到哲人的水准。爱德蒙、高纳里尔、里根以新的自然法和马基雅维利哲学为指导,带来的仅是自我的毁灭。莎士比亚将君王和有可能成为君王的人的灵魂一一展现,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君主制的理想状态以及其在现实中会碰到的危机,从而帮助我们形成有益的认知。 相似文献
17.
艺术技巧决定于内容,但同时具有独立性的一面。譬如绘画,同样取材于生活,忠实于生活,但画出来的图象硬是有文野、高低、优劣之分,这是由于作者的审美感受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不同所造成的。 “五四”时期新文学的倡导者都十分重视曹雪芹的创作经验,以及《红楼梦》的美学价值、艺术特点和写作手法。鲁迅的名言:“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是对《红楼梦》一书的极高的评价。茅盾在《关于曹雪芹》一文中指出:“《红楼梦》继承了中国古典文 相似文献
18.
<正> 将近半个世纪以来,巴金同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家》,不仅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赏,还为作者和中国现代文学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作为巴金的创作“发祥地”的巴黎,近两年来,连续翻译并出版了《家》和作者的另外两部作品。法国报纸称誉作者是“介于托尔斯泰和亨利·詹姆斯之间”的文学大师,是“中国的左拉”。《家》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持久的艺术魅力?除了它的思想成就之外,显然同它的卓越的艺术成就是分不开的。作为现代语言艺术大师的巴金同志,在《家》这部小说中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限于篇幅,这里只就几个主要方面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 巴金开始写于一九四四年冬、完成于一九四六年底的长篇小说《寒夜》,异常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从一九四四年秋冬之际到一九四六年十月底,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所谓“战时首都”重庆的社会生活面貌以及广大下层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并深刻地揭示了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原因,和以强大的生活逻辑宣判了这个不合理的社会的死刑,预示“寒夜”已到尽头,黎明即将到来!本文不准备讨论小说的思想内容,仅就小说的艺术特色和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及作者个人创作史上的地位,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试论《诗经》的叙事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诗经》的叙事艺术张来芳在中国文学史上,叙事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过程,从古老的原始歌谣《弹歌》(见《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归妹》上六(见《易经》),到《诗经》的《七月》、《东山》、《生民》、《公刘》等,发展到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