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春节回家,见到母亲,一种无法言喻的温暖瞬间溢满心胸。看到76岁的母亲,依旧身板硬朗,心里便觉得踏实和幸福。记得小时候,我家的屋后有一片桃林,是母亲亲手栽种的。当红艳艳的桃花开过,桃子成熟之时,我便贪婪地吃着鲜桃,母亲告诉我:“桃养人,杏伤人。”嘱咐我多吃桃。并告诫我“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病从口入”,坏了的东西绝不能入口。每当吃饭的时候,我常常是端起碗就吃,这时母亲就会轻轻敲敲我的碗,说:“吃饭先喝汤,肠胃不受伤。”在菜谱里,母亲特别偏爱萝卜,并能做出许多花样。见我不爱吃,母亲便跟我讲:“吃了萝卜菜,啥病都不害…  相似文献   

2.
生日时候     
有一次去商店,看到一位年轻的母亲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蛋糕,说今天是她儿子的生日。看着她开心兴奋的样子,我也被深深地打动了。掰起指头一算,再过几天,自己的生日也要到了。 记得小时候家里穷,每逢生日,母亲就要单独给我做上一碗最爱吃的鸡蛋羹或者在我的“长寿面”里放上一个大大的荷包蛋,馋得小弟望着我的碗直发呆。后来我上了  相似文献   

3.
1943年8月,我8岁,哥哥11岁,去塘里网鱼。鱼网得不多却捉到一只大甲鱼,拿回家问母亲:是自己吃还是拿去街上卖?母亲想了片刻后说:“自己吃填不饱全家7人的肚子,还是拿去卖吧,换些大米全家人能吃两天。”后来邻村一个姓赵的地主要我卖给他,照街上的价格,两升米一斤。我到他家  相似文献   

4.
如今,成天吃白馍大米、肉蛋鱼,天天像过年,把人都吃腻了,时常觉得没胃口。为改善一下口味,吃个稀罕,我叫老伴打了一顿“搅团”。吃着美味可口的“搅团”,不由勾起我对当年生活的回忆。“搅团”多用粗粮做成,是当年穷人的家常饭食。如今,人们很少吃它,青少年甚至连“搅团”为何物也弄不懂了。“搅团”又称“糊涂”。因它不费牙齿,很适合老年人食用,故也称它“老人喜欢”。据了解,在过去,“搅团”不仅家乡人爱吃,邻近的山东和西北人也爱吃。西北人把“搅团”称“撒饭”。虽叫法不同,但做法吃法却大同小异。小时候,我总觉得母…  相似文献   

5.
小时候,我总是盼过节,说白了就是盼着过节能吃点好的。那时家里生活很困难,只有过节才能有好吃的。 月饼是我最爱吃的。每年到中秋节那一天,母亲都给我们买上一斤月饼。5块月饼我们姐弟仨一人一块,给常年患病的父亲一块,剩下的那  相似文献   

6.
王振国 《21世纪》2010,(10):58-59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也是孩子一生的价值尺度。 我出生在祖国边陲一个人迹罕至的小山村。小时候,家里穷极了,为了能让我们六个孩子活下来,母亲起早贪晚,没日没夜的到山里开荒种地。有一次,我和母亲铲完地回家,正在淌河时,山洪冲了下来,大水将措手不及的我们娘俩冲出了一千多米。母亲自始至终用她的双手紧紧地拉着我,生怕我被大水卷走。  相似文献   

7.
汤小小 《今日南国》2014,(12):33-33
那天,母亲指着电视上的飞机说:“你小时候说,长大了,要为我买一架飞机,让我想怎么飞就怎么飞。” “我小时候说过这么豪情万丈的话?我怎么不记得了!”我怀疑母亲忽悠人,那么久的事儿,她怎么可能还记着?  相似文献   

8.
父爱无声     
我小时候,父亲常常出差。生活在母亲和姥姥温柔呵护下的我,便习惯了被人高捧在掌心的溺爱。对我而言,爱就是呵护,就是温馨,就是不变的甜蜜和幸福。而由于与父亲见面的时间不多,我几乎不知道父亲对我究竟是什么感觉,  相似文献   

9.
一向都看不起母亲,因为母亲不识字。不识字,素质就低。我烦母亲高喉咙大嗓门地说话,仿佛在与人吵架。我讨厌母亲生吃黄瓜的样子,把黄瓜只在衣摆上擦擦就吃,还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我嫌弃母亲经常把我的剩饭都端起来吃,一边吃一边说:"浪费了可惜。"我最厌恶母亲爱吃大蒜,常常生吃,一嘴大蒜味儿,让我闻到了就想吐。  相似文献   

10.
她这样爱我     
《北方人》2007,(12)
小时候,我一直羡慕其他的孩子,因为他们的母亲都爱他们,可是我的母亲不爱我。记忆中,母亲那张脸始终是冷漠的,因为冷漠,我从来都分辨不出母亲是不是美丽。还有母亲的声音,也从未有过温情,永远都是严厉苛刻的,而且眼神犀利。  相似文献   

11.
母亲老了     
王云霞 《老友》2012,(2):42-42
母亲住院了,我去陪护。坐在病床边,看着母亲花白的头发和眼角处深深的皱纹.我心里感到阵阵酸楚……时光真的催人老啊!仿佛还是昨天,我依在母亲的怀里撒娇。缠着母亲给我做我最爱吃的炸麻叶。每当这时。母亲总是半嗔半笑地放下手里的活。用食指刮一下我的鼻头,然后笑着去洗手、和面、擀皮、炸麻叶。看着我将麻叶咬得“嘎嘣嘎嘣”脆响.母亲的脸笑成一朵菊花似的。  相似文献   

12.
正记得小时候在乡下,伯父教我读《古文观止》,第一篇是《郑伯克段于鄢》。不知道为什么,我读着读着就哭起来。别人都有母亲,我的母亲在哪里呢?我是1949年离开母亲的,那年我七岁。一阵狂暴的"龙卷风"把国和家都撕成两半。我那时太小,甚至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把我  相似文献   

13.
父亲的声音     
我们一家人对父亲的恐惧已经成了一种自然反应,甚至连母亲也怕他。小时候,我和妹妹以为每个家庭都是这样的——家家户户都有个酗酒的父亲,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发酒疯,无论怎么做都不合他的心意。  相似文献   

14.
方青卓 《可乐》2010,(11):69-69
小时候,我总以母亲的漂亮为荣。幼儿园阿姨常常说:“你妈妈真漂亮,你怎么不像她呀?” 尽管如此,我心里还是甜丝丝的。我姥姥是俄罗斯人,我姥爷是山东大汉,所以我母亲的关与众不同。她的头发是棕色的,像巧克力,软软的发质像她那颗柔软的心。她的鼻子很精巧,透着灵气。薄薄的嘴唇锁着她心灵的智慧。她的皮肤又嫩又滑,像涂过奶油一样……  相似文献   

15.
张鹰 《百姓生活》2012,(2):23-23
外婆的名字是我小时候久探而不得的秘密。我外公姓谢,别人喊我外婆总喊“谢婆、婶、姨”之类的。我甚至怀疑常在家吹胡子瞪眼睛的外公,也不知道外婆的名字,因为我只听到外公口口声声叫外婆“阿秀娘”。“阿秀”是我母亲的小名。  相似文献   

16.
谁该示弱     
孩子上学需要接送,于是将母亲接到家里来住。母亲来了之后,照顾孩子之余。她还能兼顾给我们做做饭。和以前一下斑就忙着奏“锅碗瓢盆”交响曲相比较。我和老公现在下班就能吃到现成的饭菜,而且花样翻新,滋味丰美。可没过几天,我就发现了问题。母亲爱孙心切,只要孩子想吃爱吃,花销多少她都不会计较,也从不考虑营养是否均衡。于是,我责备母亲不该由着孩子。  相似文献   

17.
母亲再婚时,我十岁,面对"从天而降"的那个男人,"爸爸"那两个字怎么也叫不出口。其实,他对我挺好的,每次上菜场都会买回一大袋苹果,那是我最爱吃的,为这个,他把烟戒了。那年我和伙伴们扒车,不小心摔下来,折了腿,他在医院里照顾了一月有余,没有一句怨言。我和母亲赌气,离家出走,他深夜出去寻找,一脚踏进下水道,瘸了腿。  相似文献   

18.
郭华悦 《山西老年》2012,(10):26-27
前阵子,母亲从老家来看望我们,在我家住了下来。看到小外孙的淘气样,母亲便说起小时候的事。母亲说,她小时候家里穷,想读书都没钱,所以至今一个字也不认得。最后,母亲竟然对刚上小学的小外孙说,要不然,你当我的小老师,教外婆读书好不好?一旁的我听了,不禁"扑哧"一声笑出来,接着对母亲说,他连自己都管不好,还能教你?哪知,儿子不服气地说:"谁说不能呀,我要教外婆读书!"本以为只是玩笑话,没想到第二天,儿子就开始当起了"小老师"。晚上吃完饭,母亲收拾好桌子,就开始让外孙教她认字读书。儿子也才刚上一年级,就从最基本的拼音教起。遇到不明白的,或者儿子没讲清楚的知识点,母亲就不断提问。看着儿子皱眉苦思的样子,我不禁哑然失笑。后来,每次在“教学”中遇到不明白的,儿子总会在隔天去问老师。经常被外婆的问题难住,儿子也觉得没面子,上课时自然认真了许多,力求真正掌握知识点,以便回家后能将外婆这个喜欢提问的“学生”镇住。慢慢地,我发现儿子的成绩提高得很快。而且,据学校老师反映,儿子在学校也守规矩了很多。  相似文献   

19.
秦医 《山西老年》2014,(7):64-64
问:我母亲很喜欢吃冻豆腐,但是家人总觉得豆腐被冻过之后没有营养,所以经常用鲜豆腐做菜,母亲又不爱吃。请问冻豆腐真的没营养吗? 答:豆腐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不论是冻豆腐还是鲜豆腐都富含大豆蛋白、大豆异黄酮、大豆卵磷脂、矿物质等大量营养素。实质上,豆腐经过冷冻后,不但性状发生改变,营养成分也变得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20.
父母常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小时候不懂,只知道不能骗人,不能撒谎。但为何要“防人”,我实在想不明白。母亲对我说:“人心隔肚皮,你知道别人是真诚待你,还是虚伪地蒙你?”以致我老是觉得人一长大,看谁都不像好人,他们生活得很复杂,很疲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