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三国》人物是类型化典型的光辉范本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重要人物形象,是古代文学中类型化艺术典型的光辉高峰和不朽的范本。研究它,既可以总结类型化艺术典型的特点和经验;又可以从这一范例考察中国古典小说中艺术典型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证明由类型化典型到性格化典型是普遍的规律,中国小说的发展史并没有例外,从而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关于古典小说创作方法的某些定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小说发展源远流长,其中文言志怪小说的传承有其自身脉络和规律.这类小说以《山海经》为“源”,内容情节有承前启后、袭用模仿的“类作”型特征.小说人物表现出继承、繁衍的风貌,体例结构袭用前代作品并有变化,构思、语言叙事方式等大体一脉相承.在传承的基础上,后世小说的人物、内容、情节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更趋完善,表现出更高的构思技巧和叙事水平.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古典小说渊源流长,从先秦两汉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到六朝的志怪志人小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酝酿萌生阶段。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虽对小说的形成发展有重要影响,但严格说来,毕竟还标不上真正的小说。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大多属宗教说教,充满了离奇荒诞的色彩;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只是记叙轶事琐闻,囿于真人真事。这些作品,充其量只能说是小说的雏形。小说“至唐代而一变”。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它反映社会现实,有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  相似文献   

4.
周聪贤 《中州学刊》2005,(5):230-231
中西方古典小说在虚实现上虽然都经过一个由虚到实的过程,但具体的进展和演化结果不尽相同.中西方古典小说的创作模式经历了相反的发展轨迹: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经历了一个题材由狭窄到宽泛、由史传范围向全方位生活拓展的变化;西方古典小说创作经历了从包罗万象的社会史诗向人的世界集中、深入,进行局部微观分析,形成人的史诗的过程.中西方小说创作理论对于人物在小说中的定位和刻画不同,中国古典小说观最初没有以人物为小说中心的认识;西方小说一开始就将人物作为表现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儒林外史》喜剧形象的划时代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准确地测定了《儒林外史》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小说史上高踞于讽刺艺术高峰的位置。他认为“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这是说,前无古人。他还认为“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这是说,后无来者。其主要标志,就是在喜剧形象的刻划上,实现了由类型化典型向性格化典型的飞跃,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小说形象塑造问题的研究中,数十年来一直流行着“从类型化典型走向性格化典型”的说法.这种“类型说”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观点,即认为:从理论发展到创作实际都证明,“从类型化到个性化”是西方古代文学形象塑造的客观现实,“这一规律也应该符合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特别是中国小说史的实际情况”;尽管《三国演义》等明清时期的一些长篇小说思想艺术成就不容低估,但由于它们产生在“我国叙事文学不太发达、形象塑造的经验相对贫乏的基础上”,所以不可能“比十八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比塞万提斯和乔叟等人还早得多,就一步登天地跨入了个性仙的殿堂”.运用西方文学理论来研究中国文学形象,以弥补我国古代小说理论之不足,就方法论而言并无不可;然而这一论断并未建立在本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的基础之上,理论阐述与文学实际之间缺乏严密的契合,因而显得似是而非,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7.
人物形象的典型化和审美化是小说美学的核心。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在整个感性世界里,人是最高级的存在物,所以人的性格是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世界上最高的美。”中国古典小说,对人物性格美的发掘,到《红楼梦》才显示出它全部的丰富性和深刻性。鲁迅认为《红楼梦》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指的就是这部伟大作品在人物塑造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表现上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金瓶梅》的艺术实践可以说是这种突破的先行,它给《红楼梦》提供了多方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论近代狭邪小说的思想倾向张云,杜志军以“狭邪”作为妓院的代称,其渊源颇为久远,而把“狭邪小说”作为古典小说的类型名称则始于鲁迅。鲁迅在其《小说史大略》和《中国小说史略》中将《品花宝鉴》、《青楼梦》等单列一类,名之为狭邪小说、并将其基本叙事特征概括为“...  相似文献   

9.
鲁迅、茅盾的小说代表着中国现代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本文将两位大师的小说放在一块研究,其意在于说明,两位大师的小说虽创作于不同时期,但在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方面却有相同的成就,这些成就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一鲁迅、茅盾小说的“两个价值”,首先体现在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方面。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鲁迅、茅盾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不仅善于揭示人物生活的痛苦,而且“善于“显示灵魂的深”,因此,他们的小说,特别是写农村题材的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往往是具有双重的性格和双重的悲剧。《祝福》中的祥林嫂…  相似文献   

10.
《水浒》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所提供的人物群像不仅鲜活了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谱系,其影响所及直抵近现代文学,如《红旗谱》之朱老忠等。“梁山好汉”作为价值参照深入民心而且渗入文化层隙,它所呈现的同时亦为国民普遍接受的是阳光和亮膛的个性,诸如锄暴扶弱、彰明道义、持节守信、行侠仗义。倘若在这些个性面前竖一女性的镜子,则彼等又现出别样的折射和这别样折射中的别样异趣,譬如武二与石三。同为梁山步兵统领的武松与石秀,其姓氏符号即显其硬朗,但其生命中所交往的二位女性的姓氏却同具水性的流滑。虽说学界向有本《南史·齐废帝东…  相似文献   

11.
唐传奇继承了六朝小说的创作方法,作者有意识地从事小说创作。它从六朝小说那里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塑造了多种人物形象,成为古典小说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成熟的标志。唐传奇塑造人物形象的现实主义方法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紧扣典型环境,选取典型事件和典型细节;其二是赋予人物以不同个性,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鲜明;其三是作者更注重人物情态气韵的描写。唐传奇人物形象塑造的现实主义方法,对我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刘文良 《江淮论坛》2004,(3):130-133
《战国策》蕴含着丰富的小说基因,特别是其丰富多彩的人物刻画手段,对后世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借重细节描写,生动再现人物形象;借重典型环境,渲染烘托人物形象;欲扬而先抑,制造波澜升华人物;展示矛盾冲突,凸显性格立人物;对比映衬,设置“底色”彰显人物。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小说文体审美素质的主要体现为 :生活的故事化 (情节化 )、人物的性格化、艺术的虚构化  相似文献   

14.
此文载《复旦学报》(社科版)一九八八年第四期,作者黄霖.文章说:《续金瓶梅》作为一部小说,在艺术表现上自有它的特色.它是一部人、事、情、理并头齐进的作品.小说写上层的、正面的人物,较多败笔,因多从概念出发;写下层的、反面的,较多生动,因多有实际经验.这部小说的情节结构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独树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以明清小说的研究成果来探讨明清小说的研究方法。 反复研读张锦池的《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北京华艺出版社1993年出版),笔者深深感到,一部以学术界谈烂谈腻了的四大古典名著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却能在短时期内一版再版,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其研究方法,作者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故能令人耳目一新。具体体现为如下四个原则。 细读性原则:对研究对象不同信息层面的观照。 其一,对小说生成史的细读。 中国古典小说的生成比较复杂,有鉴于此,张著很注意搜集小说生成过程中的所有史料和作品,并对之展开细读,从中挖掘各种信息的演变关系,从而论证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的内质。面对宋江形象和小说主题的论争,《论稿》把宋江的人生经历切成四个横断面,以此作为切入点分析宋江在《宣和遗  相似文献   

16.
叙述视角是小说叙事技巧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叙事视角的选择对于小说的叙事结构及其审美效果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叙述视角,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即是作品叙述故事、观察世界时所选择的角度.选择这一角度实际上首先是选择人这个点,即观察者的视点.谁是观察者决定了叙事的角度.在小说中承担观察者角色的大致有三种,叙述者、人物以及假想读者(作者在作品中设置的读者),而前两种是最为常见的叙述视角.中国古典小说从其总体框架来看,是一种全知的叙述视角,叙述者的视点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一点是肯定的.然而正因为如此,往往掩盖了人物视角的重要性,使人忽略了人物视角的重要意义.当我们仔细阅读作品时,就会发现人物视角是叙述者叙述故事时的重要手段和表现方法,人物视角在古典小说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本文试就其在古典小说中的结构功能及其实现的审美意义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王平 《齐鲁学刊》2005,(6):71-75
在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并刊行之后,“三国戏”主要以小说为改编蓝本,人物与情节都与小说极为接近,特别是通过著名演员的精彩表演,“三国戏”中的人物形象给接受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都对三国故事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三国戏”与小说文本毕竟存在着不少差距,尤其是全书的整体结构与某些细节难以如实表现,因而对《三国演义》的文本传播又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使小说的文本传播与“三国戏”同步发展,是我们应当考虑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景观看过《水浒全传》的人,大概都会记得李逵负荆的故事。这个情节一般人认为是从元代康进之的杂剧《李逵负荆》照搬而来的.其实,只要我们仔细对照一下,便会发现;《水浒全传》里的李逵负剂已经完全不是康进之杂剧《李逵负荆》的面目了.一、杂剧里的李逵是清明节放假,“踏青赏玩,不免下山”。小说则把《负荆》置于在东京烧了李师师家,又在四柳村狄大公庄上杀了“奸夫”“淫妇”之后。由于这一改变,两个《负荆》产生了两个不同的主题。杂剧《李逵负荆》大闹聚义厅表现了李逵为民除害的英雄品质,他对宋江的误会固…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小说这一通过描写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和诗歌、散文、戏剧一样,也经历了孕育、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上古的神话传说为小说孕育了最初的胚胎,先秦两汉的寓言故事、历史散文为小说开拓了广阔的题材领域并打下了叙事写人的艺术表现基础,汉末“既本史实、又含异闻”的野史杂传呈现出古典小说的萌芽形态,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标志着中国小说进  相似文献   

20.
借助神话原型批评理论,通过找寻《圣经》人物原型在《愤怒的葡萄》中的构建来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可以发现,吉姆·凯绥是改良的耶稣形象,汤姆·约德则经历了从门徒到新领袖的过程;而罗撒香则是善良的女基督原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