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玉能1943年生,南京人,曾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文艺学学科博士生导师、指导组组长、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美学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实践美学、西方美学研究。至今已出版《审美王国探秘》《美学要义》《西方文论思潮》《西方美学思潮》《席勒的审美人类学思想》《新实践美学论》《席勒美学论稿》《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西方美学通史》(第4—5卷)等著作;译有《德国古典美学》《席勒散文选》《秀美与尊严》《赫尔德美学文选》《审美教育书简》等著作;主编有"新实践美学丛书",编有《美学教程》《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等教材。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近200篇,近50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主持过多项国家级课题研究工作。有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相似文献   

2.
鲁涛 《云梦学刊》2010,31(5):98-98
《席勒美学论稿》(张玉能著)于2009年6月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国大陆第一部以席勒的德文原著为依据,从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观点、立场、方法出发,全面、系统、公允地论述、评价席勒美学体系和主要美学观点及其成就和不足的研究著作。  相似文献   

3.
形式概念在德国古典美学思想体系建构中起着重要作用。先验形式(康德)、理性形式(席勒)和感性形式(黑格尔)这三个看似不同的形式概念与为自我奠定普遍的理性基石的启蒙思想紧密相关。审美则被德国唯心主义者用作解决感性与理性、内容与形式、主观与客观等一系列矛盾冲突,回答健全、和谐、自由的人如何可能的问题。二十世纪西方形式美学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主题是由德国思想家们奠定和开辟的。  相似文献   

4.
李云刚 《东岳论丛》2007,28(1):121-123
席勒美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之间虽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但在对异化问题、美和艺术的批判与救世功能、理性与感性的关系的看法等方面却极为相似。席勒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处在不同的时代,但他却能在近两个多世纪以前就先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敏锐地意识到这些问题并加以阐发,这充分验证了其美学思想所具有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5.
席勒对美学的研究主要是在接触了康德美学以后开始的。在1790年出版的《判断力批判》的启发下,他写下了一系列美学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美育书简》(1793—1794)、《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1795)和《论美书简》(1793)。席勒一方面继承了康德美学的许多重要成果,另一方面又不满意康德美学的主观唯心主义性质,企图用客观唯心主义克服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成为从康德美学到黑  相似文献   

6.
程金海 《阴山学刊》2008,21(4):33-37
对话与辩证法的关系经过了三个主要阶段,即苏格拉底对话与辩证法的朴素统一、从柏拉图到黑格尔辩证法中对话的内在化以及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对话与辩证法与实践基础上的重新统一。当代西方美学中的对话思想是对辩证法存在论改造的结果,在对话的地位、本质和前提方面同唯物辩证法有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崇高”是一种重要的美的范畴。与中国美学较少直接论述“崇高”美不同,从朗吉弩斯、艾迪生、荷迦兹、博克、温克尔曼、康德,到席勒、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尼采、利奥塔,西方美学论“崇高”形成了一个强大而丰富的传统。本文对此细加辨析与整合,并在与“壮美”差异的比较中,揭示“崇高”是现实生活中具有巨大的、积极的肯定性价值的,能体现无限、唤起无限想象的,与审美主体处于一种矛盾、对立、冲突状态的,适合引起包含着痛苦、恐惧、震撼、敬畏和仰慕的乐感对象,对人们重新准确认识“崇高”的美学内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哲学史上,辩证法思想是非常丰富的,但真正代表中国传统辩证法精髓的是五行学说的三元连环辩证法.三元连环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分别是东方和西方两大辩证法体系的代表.黑格尔的辩证法关注的是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的是对立双方交替性的相互压倒,遵循的是优存劣汰的推动原则,反映了西方辩证法思想以争强为主旨的特点,体现了西方人好胜的心态.三元连环辩证法关注的是三者之间的连环关系,强调通过一物降一物、一物生一物、环环相扣的方式来实现总体平衡,遵循的是生生不息的和谐原则,反映了东方辩证法思想以抑强扶弱为宗旨的特征,体现了东方人平和的心态.三元连环辩证法对实现社会平等、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矛盾是社会学中的一个经典性问题,直至今天我们仍旧不得不继续追问: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人将如何生存?正是在这样的生存难题上,我们又重新发现了席勒的意义。席勒美学在后现代的思潮中再次成为关注的热点并不是偶然,我以为恰是因为席勒的“游戏”思想体现出了对人的生存的一种终极关怀,而这样的关怀能够缓解现代性对人的生存的戕害。在这样的意义上,席勒美学为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可以启发我们重新思考关于人的社会化生存的一系列社会学问题。席勒美学思想的核心即在于创造了关于审美的“游戏冲动”的概念,认为美…  相似文献   

10.
在王国维之前,“造境”与“写境”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使用虽不很普遍,但意指虚构与写实两种不同创作风格,却是十分明确的。王国维揭出这对概念是为了对接与证解西方文论中的理想派与写实派,这是典型的“六朝人所谓格义之法”,或者说中西概念的互相参证。稍加分析不难发现王国维使用的“理想派”、“写实派”及其相关概念是西方最一般的美学理论,与叔本华或席勒的美学不存在直接关系,那种将“境界”说与叔本华或席勒美学等同起来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境界”说亦中亦西的概念使用特点与理论建构模式,是晚清西学“格义”的直接产物,也是晚清文论转型与理论重构的一个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诗词的壮美与崇高胡元坎中国和西方的经典作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论述过优美与崇高这两大部类的美。西方真正就美学意义界定优美与崇高的,是十八世纪的博克、康德和席勒。中国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孟子就对“美”和“大”作了区分,其“美”接近于狭义的美─—优美;其...  相似文献   

12.
对于王国维的美学思想研究者们一般将其归纳为五种最基本的学说(或观点),即“游戏”说、“天才”说、“苦痛”说、““古雅”说和“境界”说。前三种学说合为一大系统,大致属于艺术现象论,即从艺术发展史上探究美产生的根源。后二种学说合为一大系统,属于艺术本质论,即从艺术本身探究美的本质及特征。前三说都可从近代西方美学思潮中寻找到明确的理论来源,如“游戏”说略取于席勒,“天才’俄导源于康德,“苦痛”说与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等。但后二说作为王国维的艺术本质论,虽然在总的理论框架上与以康德、叔本华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审美主义话语的崛起,与以尼采为代表的,自康德、席勒、叔本华至尼采的西方现代审美主义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西方美学史上,审美主义从康德到席勒到叔本华到尼采,有一条相当清晰的渐次演进路线,厘清这一线索,是把握中国现代审美主义西学背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审美与人的感性生存——试论席勒的“游戏说”尤战生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提出了“游戏”的概念,可以说,游戏概念是席勒美育理论的核心,也是支撑他的美学体系的中心支柱。抽离了游戏概念,不论他的美育理论、艺术理论、崇高论都将坍塌。因此,“游戏说”是席勒理论...  相似文献   

15.
德国近代杰出诗人和美学家席勒 (J.C.F.Schiller 1 759- 1 80 5)关于艺术风格问题的见解 ,是西方文论史上值得重视的一份风格论遗产 ,其中蕴含着对我们当代的艺术风格理论建构具有深刻启迪意义的信息。然而 ,多年来这份遗产似乎还未真正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之中。或许是由于席勒没有写过关于艺术风格的专论 ?或许是因为席勒在艺术风格问题上发出的声音过于独特而与今天研究者的期待目光不甚相合 ?抑或两者兼而有之 ?不论出于何种原因 ,忽视席勒的艺术风格论都是我们的风格理论遗产研究中的一个缺憾。的确 ,席勒没有给我们留下艺术风格方面…  相似文献   

16.
董亦佳 《东岳论丛》2005,26(2):25-28
杰姆逊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 ,研究剖析了现代和后现代文化政治 ,拓宽了西方文化与其政治经济相联系的新批评视野。同时 ,他又从政治、经济学中分离出了美学 ,并以敏锐的洞察力认识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总体论思想 ,以此分析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 ,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实现了其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向。  相似文献   

17.
张玉能教授的美学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美学基本理论研究;2.美学史研究(席勒美学、德国美学、西方美学);3.当代美学及现实文艺问题研究。其治学特色主要表现在重视学识功力、追求理解与感受的统一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民族国家的主权在全球化时代受到多方面的挑战,一些西方学者据此提出了“民族国家消亡论”,实际上推销的却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认为,国家消亡的条件在全球化时代远未成熟.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历史学方法,使来自于黑格尔辩证法这一错误思想根源的“民族国家消亡论”得到了科学的解析.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学者引介西方美学并以此观照和改造中国传统美学,提出了审美静观说.在立人启蒙的同一历史语境下,由于个性气质、文化心态的差异,服膺叔本华意志美学的王国维和汲取席勒美学思想的丰子恺分别形成了"人生解脱"和"人性救赎"两种路径的审美静观思想.梳理近代中国审美静观的路径分歧及其演进逻辑,管窥近代中国美学思潮的时代变迁,探讨近代中国学者美学本土化的心路历程及其经验得失,诠释中国传统美学的后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席勒的美学思想与审美实践受孕于西方18世纪那场伟大的启蒙运动,也包括发生在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启蒙理性与启蒙哲学的资源给予其无穷的熏陶与动力,然而在席勒身上最终催生的却是人性之花。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说,席勒完全脱离了启蒙运动,他只不过是转移了一下启蒙运动的重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