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秦红岭 《理论界》2010,(2):192-194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住宅产业化步伐的推进、居民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社会分层的加剧,对城市居住形态产生了较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居住空间分异与隔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适度的空间分异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过度分化与隔离的居住空间分异格局,尤其是富裕与贫困阶层之间社会距离扩大并引起居住空间形态上强烈反差的社会现象,却可能隐藏诸多负面问题,影响社会和谐。达成居住空间融合的方式,除了摸索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混合居住模式以外,还应当强调符合公平正义原则的住房规划与建设政策。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大城市居住空间结构不断演化,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日趋明显,其动力机制也更加复杂.本文基于当前我国加快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大背景,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进行深入分析,认为新型城镇化战略下各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进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并由此提出今后构建和谐的城市居住空间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背景下居住空间分异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城市居民阶层分化的重要表现。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成为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体现了各阶层居民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其形成过程中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价值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人际互动的空间障碍,促进社会资源合理有序流动,实现城市空间的混合居住,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南京市目前的居住区位、居住环境、居住格局、居住质量等展开全方位、多维度、翔实的透视与分析后,发现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正在形成,而经济因素成为南京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首要因素,由此导致了城市不同收入阶层区域化分布现象.同时可以看出南京市城市居住空间分化的动因是在多方面机制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居住空间是城市社会空间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的大规模扩展,城市居住空间的结构分异已然成为不争的客观事实.通过对杭州市商品住宅面积、类型和价格分异的讨论,勾勒出目前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分异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透过阶层分化与居住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来探究居住空间结构分异的动力机制,以便提供一些居住融合的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中型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传统的公共交通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目前,发展以常规公交和地铁交通为主体的公共交通体系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地铁交通方式的出现又是沿线住宅价格的助推器。文章以正在建设中的西安地铁2号线为实证研究对象,对沿线住宅价格的变化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7.
居住过滤是指由人们的迁居带来的特定住区内部,以及不同住区之间的居民更替现象。随着单位制的消解以及住房市场化改革,我国城市社区的居住过滤经历了从住区内部过滤向住区之间的过滤,城市居住空间形态也因此从单位区隔向基于居民社会经济地位差异的空间分异转变,而城市管理也随之面临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从分异隔离走向和谐交往--城市社会交往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露光 《学术界》2005,(3):106-114
居住空间分异与社会隔离是城市现代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居住空间分异是不同社会群体的空间分布状态.分布在城市不同空间区位上的不同社会阶层间如果缺乏交往,就会形成社会隔离.社会隔离反映不同人群在社会分层网上的位置,社会隔离形成"群沟".当代中国城市贫富群沟危害社会稳定,影响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缓解隔离,弥合"群沟"需要扩大社会交往.政府、城市规划工作者和社会学家应从不同角度研究城市社会交往,寻找扩大交往、解决分异和隔离的有效方法,致力建设和谐完善的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9.
10.
公共空间与私有空间:城市住宅空间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城市空间拓展为大背景 ,从人是最具有“领域感”动物的观点入手 ,探讨了住宅空间发展中的诸多热点问题 :私有空间和公共空间的依存关系 ,私有空间在人的价值上的“标签”含义 ,公共空间与城市发展水平提升的互动关系 ,城市的整体大空间与住宅空间的平衡发展等。并以中外城市空间扩张特别是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住宅区演变为例 ,阐明了人对私有空间的“占有欲”在城市空间消长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高房价与高地价关系之谜:一个经济学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四象限理论分析模型探讨中国高房价与高地价关系之谜.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房价与高地价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旺盛的住房需求促使房价上涨,并刺激土地需求的上升,土地需求上升进一步拉动地价的上涨,地价上涨会提高住房建设成本,抑制住房供给,且进一步推动房价上涨.中国的高房价不完全源于高地价,中国的高地价也不完全源于高房价.现阶段中国的高房价主要源于需求拉动、供给推动、竞争不完全;中国的高地价主要源于需求拉动、供给推动、供地垄断.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状态空间的可变参数模型为分析视角,对1998-2010年南京市住房价格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在多变量分析框架下,根据Kalman滤波法,运用样本空间为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参数进行连续地估计,并对其波动进行了阶段性动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从空间状态模型来看,市场环境的改变,如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房地产开发投资额、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利率的变化、预期的转变等,住房销售价格都会通过供给与需求的后续调整来得到表现。最后,本文针对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刘米娜 《兰州学刊》2009,(5):114-119
近年来,随着住房改革的日益深入,住房产权在社会分层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与其他经济指标一样.过往研究往往忽视其区域的差异性,然而这种经验结果是失之偏颇的。文章采用CGSS(2003)数据结合多层次模型分析方法探讨区域差异下住房产权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区域差异前提下,中国转型期居民住房产权选择的变化是多种因素和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区域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各个区域市场化程度差异影响的。  相似文献   

14.
西南地区城市保障性住房运行机制及其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南地区保障性住房在缓解地区住房供需矛盾、改善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及推动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中低收入者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保障面过窄等问题。鉴于此.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运作机制、房源保障机制、房源控制制度和运营机制,加快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步伐,大力发展住房二级市场,构建以政府为主体的住房保障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5.
城市房屋拆迁法律制度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城市房屋拆迁是一个敏感而又普遍的社会问题,广为社会各界瞩目。本文介绍了我国现行的城市房屋拆迁法律制度,并简要分析拆迁制度的法律特征属性,然后着重剖析具有强制力的城市房屋拆迁的理论依据,即社会公共利益,这也是从法律上判断一项具体的拆迁行为是否合法的唯一标准。为规范拆迁,保证政府拆迁主管部门在拆迁活动中正确履行相关职责,应当借鉴有关国家在城市改建中的公共开发制度和广州市的城市房屋拆迁模式,以期建立一套更科学、公正、有效的房屋拆迁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6.
城市房屋拆迁的实质为房屋征收(或称不动产征收),是公权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对私权的合法剥夺,是政治国家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对市民社会的干预。基于人权、自由、秩序诸价值的考量和公权与私权、拆迁入与被拆迁入利益平衡之需要,以私权保障理念为基点对现行失范的补偿法律制度予以重构,对于构建一套合理的保障被拆迁人利益的拆迁法律、法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孙颖 《西部论坛》2012,(2):88-94
城市创新能力的溢出受地理距离的限制,形成以创新能力强的城市为中心、创新能力弱的城市在边缘的"中心—边缘"空间格局。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江苏省13城市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空间分布对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城市之间呈现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差异性,并初步形成了创新集群的"核心—边缘"空间分布格局。要实现创新型城市的快速健康发展,应打破空间约束,增强城市间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进而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城市房屋拆迁中的困境和出路的物权法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拆迁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现行国家及地方拆迁规范存在诸多问题。一些规定对征收补偿法律关系的界定有问题,致使一些地方政府在实际运作中只征收、不补偿,而把补偿这一核心问题和矛盾推到拆迁阶段。我国的拆迁过程必须符合现代法治原则,要完善拆迁立法,规范行政行为。先补偿再拆迁当写进新条例,拆迁方必须征得被拆迁人同意,进行充分、合理的补偿后才能进行.  相似文献   

19.
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考察了1999至2009年中国31个省市区互联网发展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以期有效地认识中国互联网技术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进一步研究其内在规律性和动态演变过程。结果发现:中国互联网普及水平呈现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互联网技术的扩散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溢出效应;距离是影响其扩散强度的主要因素,且扩散效应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弱。  相似文献   

20.
许志强 《兰州学刊》2011,(9):177-181
英国工业化时期的"城市病"问题主要因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所致,集中表现为工人住房短缺、环境污染严重、流行疾病蔓延、社会治安混乱。在客观调研的基础上,英国政府在扩大住房供给、改善城市环境、加强社会治安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目前,中国正处于"城市病"爆发的高峰期,认识和反思英国的早期经历对我们有镜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