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期维特根斯坦认为,真正的主体不是能思维和表象的经验的主体,而是哲学的自我或形而上学主体。形而上学主体不是世界中的对象或部分,而是世界的界限,也是世界存在和有意义的前提。维特根斯坦认为,我们不可能在世界中发现和认识形而上学主体,如同眼睛和视野之间的关系,从视野的存在推论不出眼睛的存在,我们也不能从世界中事实的存在来推论出形而上学主体的存在。维特根斯坦将形而上学主体从世界的对象或事实中分离出来,并将形而上学的主体设置为世界的一个界限,这是他的逻辑观的直接结果之一。他主张世界是我的世界是自我进入哲学的基本方式,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哲学的自我才能被设置和保存起来。这种设置形而上学主体的方式虽然比较独特,但基本上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2.
“主体中心困境”是近代哲学遗留下来的最为重大的课题之一.对此课题的思考,构成现当代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这方面,海德格尔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认为,这一困境的症结在于漏过了认识主体的存在方式问题.通过“此在生存论分析”,海德格尔揭示了“此在”的“在世”结构,进而将纯粹理论认识活动理解为“此在”在世的派生方式,从而超越了“主体中心困境”.海德格尔的观点极具启发性,将我们引向广阔的实践哲学视阈,一旦我们承认实践活动之于纯粹理论认识活动的本源地位,承认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对于认识关系的优先性,“主体中心困境”便将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3.
在后现代哲学对主体的解构浪潮中,列维纳斯却致力于对主体的拯救.列维纳斯所要为之辩护的主体不是传统哲学自我中心意义上的主体,而是以他者为基点的伦理主体.与传统现象学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理解为意向、共在或注视不同,列维纳斯将其看作是某种伦理性的“相遇”,这种“无关系的关系”揭示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责任关系.这样,列维纳斯就赋予了主体以社会的、伦理的意蕴,展现了当代哲学全新的思维原则——他者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在认识论层面上的主体间认同和交往困难,是哲学中传统的错误主体观念所制造的一个虚假理论问题.对作为认识主体的自我意识所抱的实体性和体验性两个教条,造成在"我"与"他"之间的认识论的非对称性,并最终产生逻辑上的主体间性障碍.其实,自我意识并非直接给定而不可分析,相反,"我"这一概念同样是一个具体的意识,有其意识形成结构.从普遍意识存在形式出发的分析表明,"我"是经历与"他"一样的反思历程后而形成的纯粹概念,"我"与"他"具有认识论对称关系,由此,主体间性成为先验可能的,从而根本消除了主体间性困难.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讨论了拉康哲学中份量很重的大写他者理论.作者首先讨论了拉康关于主体在存在论上不可避免的疯狂性分裂本质.在此基础上,拉康将现代哲学语境中的主体际关系直指为否定性的大写他者,大写的他者对"我"的关系是一种存在论上的强暴关系,一种杀戮关系.其次,拉康的"无意识是大写他者的话语"和"主体-他者辩证法"等重要观点也得到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实体是我们了解黑格尔哲学,乃至了解整个西方近代哲学的重要概念。黑格尔的实体观直接源于近代哲学关于实体和主体的学说,他认为实体与主体具有同一性,实体是能动的主体,实体是一个转化的过程。真理是由实体到主体及实体与主体的统一。主体与实体在黑格尔那里,已经不完全是近代哲学知识论路向上的含义,而更多地具有了现代生存论路向的意味。虽然他并非是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实现实体与主体的同一,而是把两者的同一描述成精神的自我实现过程,但它还是把哲学推向了新的高峰。正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说,现象学隐藏着一切批判的要素———尽管是以精神的形式出现。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是思辨的历史哲学大师.他构筑了一个哲学的世界史体系.这是一个"精神"的世界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他以"人是否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在什么程度上人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为主线,探讨了世界史的发展历程.他的历史哲学的意义不在于所构筑的世界体系本身,而在于他强调人的认识主体的作用,强调人的认识能力是可以随着变化了的形势而不断提升的.他的这一思想对以后的历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人、主体在哲学中赋有特别的意义,哲学史也可说是一部主体观念史.主体范畴的演变,依其自然的次序为渊源、奠基、凯旋和衰亡四个阶段.古希腊文明里,智者派普罗泰戈拉首次将人提升至度量万物的衡准.近代之初,笛卡尔则于经典命题"我思故我在"中为主体哲学作了奠基.及至康德、胡塞尔,最终将现代主体性哲学推向了顶峰.然而,20世纪前期和中期,人们却见证了"主体终结论"的狂欢.当今的主体论域内,多样化的理论正在展开:个体、主体间性、后现代主体等.  相似文献   

9.
"适应性主体"是复杂适应系统的理论基石,揭示适应性主体的哲学内涵是理解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哲学意义的关键.从哲学层面看适应性主体体现了"实体"与"关系"的统一;突出了关系、结构在系统生成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表明了系统是一个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主体是哲学认识论的基本概念,不同的主体认识推衍形成了不同的知识观.从普罗泰戈拉到笛卡尔、康德,再到黑格尔、胡塞尔,一部西方主体哲学史就是一部人性问题的探索史.本文以主体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为线索,分析了科学知识主体的历史嬗变,即科学知识的主体由神转到了人,再由个体的自我演变到他人及共同体.在主体嬗变的影响下,科学知识的性质也由自我的内心独白转向“自我—他人—物”的社会建构.  相似文献   

11.
主体同性文论提出的前提性思考在于主体性理论的缺陷.从主体性文论到主体问性文论的转向,从根本上而言是置换了文学理论形态建构的哲学基点,从而二者在文学本质问题的理解上也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其实,主体性文论和主体间性文论的提出遵循着同一条文论建构的路向,也就是说,从前者到后者的转向是主体伸张这一理路之下的文论建构转向.这一转向为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建设提供了一些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2.
本体、本位、主体是哲学的基本命题,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包括哲学的、社会学的、历史发展的三个相互作用的深刻属性,因此,素质教育命题应当进行哲学层面研究。大众化、国际化、现代化是当今教育哲学本体论、本位论、主体论的新形态,需要全面地从现代社会,从我国文化传统,从教育形态认识教育哲学基本命题的意义,确立人本的素质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13.
张文喜 《江淮论坛》2001,4(2):53-59
由于不同的文化所比较感兴趣的思想可能性不同 ,中国哲学没有像西方哲学那种严格意义上的主体间性哲学 ;随着特殊性的凸现、主体自由的被肯定及其后工业“陌生人”社会的来临这一深刻的时代背景 ,和康德、黑格尔哲学中的普遍主义倾向的内在矛盾 ,出现了西方近代的主体性哲学向现代的主体间哲学的转向。现代西方现象学和解释学的主体间性理论 ,承继了康德、黑格尔的思想 ,并作了重要开拓 ,但他们的研究终止在哲学解释层面上 ,仍是认识主义的思考。本文认为 ,主体间性问题应着重从人的实践、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类存在的作用方面去理解。  相似文献   

14.
余英时认为史学是人文的,史学分为科学层次和哲学层次。在历史认识主体和客体关系上,余英时提出了史学的主客统一问题。他主张运用"同情的了解"来达到主客观的统一。在此基础上,他对历史解释和史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欧洲大陆哲学及其后现代转折进程中存在着三种人道主义形态.早期现代哲学的人类中心论的"为己的人道主义"从表象的角度揭示警遍理性主体面对假定的上帝、祛魅的自然和隐没的他人的命运与使命;后期现代哲学的自我中心论的"为己的人道主义"从享用的角度展示个体实存主体面对逝去的上帝、人化的自然以及相对的他人的命运与使命;列维纳斯后现代哲学的他人中心论的"为他的人道主义"从欲求的角度探讨个体责任主体面对超越的上帝、返魅的自然和绝对的他人的命运与使命.人道主义的这三种依次递进的形式展示了从人性解放到个性解放再到他性解放的演变.  相似文献   

16.
郗戈 《学术研究》2007,3(2):53-55
“劳动(实践)”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一个关键性的概念。本文运用文本分析、语义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解读这一概念在经济学和哲学双重语境下的理论意义和相互关联性,并以此为基点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手稿》哲学思想的要旨与精髓。从而表明,在经济学和哲学语境下“双向生成”的劳动概念集中体现出了马克思拒斥形而上学的主体哲学并重建新型主体哲学的理论动机,而这一新型主体哲学的确立又为他的社会批判和社会革命学说构筑了成熟的哲学内核,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17.
弗雷格是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创始人,他的哲学理论、哲学方法对分析美学乃至二十世纪以来的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弗雷格的形式语言理论和意义理论对美学的影响尤为直接.在弗雷格看来,"美是一种表象","美"与"真"有着重要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三论信息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的完整功能存在于客体感知信息和主体操作信息的相互转换与交流之中.客体感知信息是来自客体的、反映客观环境中物质与能量的存在和运动的状况的信息,主体操作信息是主体产生的、引导主体在客观环境中追求其目的的实践活动的信息.通过主体控制中枢的信息处理,前者转换为后者,通过主体感受器对主体的操作活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反映,后者转换为前者.两种信息相互依赖和促进,客体感知信息提供能动主体制定操作信息所依据的材料,并检验操作信息实施后所取得的效果;主体操作信息通过其实施,检验感知信息反映客观环境状况的真实性,并开辟新的认识视域.总之,能动主体是通过观察其与客体世界的相互作用来认识世界的,这使两种信息的相互转换和交流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9.
胡珍生 《理论界》2002,(6):63-64
表象可分为个别表象与一般表象。个别表象是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具有直觉性和形象性;一般表象是综合了同一或同类事物的多层次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表象,它不仅具有形象性还具有概括性。最能体现表象的是认识主体与客体实现相合。理由是个别表象的形象性直觉性为形象思维活动时提供了与外界事物接触的条件。一般表象是形象性的概括性为形象思维认识事物本质规律提供了可能性,而且个别表象具有向一般表象融合的趋势,这就使得中间环节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意象是实现认识主体与客体达到相合的关键。形象思维要想实现主体与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是什么类型的思维,其思维运行机制如何?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是一种情感思维,它既不同于以概念为中介的逻辑抽象思维,也不同于以表象为中介的形象思维.情感思维是以主体心理情感为反思对象的内向性思维,它是对主体心理和情感倾向的自我体验,是一种价值认识.我们考察中国古代哲学史,可以看出,情感不只是心理因素,而且也是思维中介物.主体情感体验是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并列的一种哲学思维形式.情感思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维形式之一,它对中国传统思维乃至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