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0 毫秒
1.
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外对产业转移现象的研究比较早,理论研究较为丰富,值得学习借鉴的也比较多,本文首先从产业视角、企业视角以及国家视角这三方面对国外比较重要的几个产业转移理论进行了综述。国内学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针对具体的产业转移现象进行的,本文从产业转移动因、模式、效应以及应对产业转移的策略选择这四个方面对国内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中国进入了以协调发展为目标的重要阶段.区域系统协调发展,既要重视区域内的协调,也要重视区域间的协调.以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要素系统分析了区域系统的协调发展状态与其省际时空差异.结果显示自1998年以来,北上广为代表的东部人文系统发展最好、区域系统水平较高,但自然系统压力较大;西部自然系统最显优势,但人文系统发展欠佳,区域系统呈现较低层次的协调.省域各要素系统发展态势较为稳定,衡量区域系统及其分指标人文、自然子系统相对差异的基尼系数数值较小且波动不大.今后我国仍要实施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资源开发与和保护并行、优势发挥有序、差距有效控制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3.
工业革命以来,生产要素逐渐实现了跨区域、跨国别的流动与转移,从而形成了企业群为追逐利润而在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审视,在经济系统中,产业只有适应市场环境,才能在经济选择中被保留下来并继续发展;若产业不适应市场环境,就会在经济选择中被淘汰,这与生物界的自然选择是同一道理。产业转移从不适应旧的市场环境而迁移到新的市场环境,在经济"自然选择"中生存下来,不仅从新市场环境主体获取要素,也会给新环境的市场主体带来福利效应。产业转移引致的区域福利可以分为居民福利、企业福利和政府福利三部分,其区域福利效应是一个增量效应。基于此,可以从产业转入区和产业转出区两个方面,分析出我国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的产业转移引致的双重区域福利效应。  相似文献   

4.
产业转移的诱因分析与趋势预测——以长三角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转移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对于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对这个地区的产业转移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现状的评价,总结出引起这个地区产业转移的诱导因素;并结合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在确定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高于国内其他地区的前提下,分别从产业的生命周期、产业的竞争能力和产业的集聚效果三个维度,推测出长三角地区应向外转移的产业门类.  相似文献   

5.
区际产业转移理论探微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产业转移分为扩张性产业转移和撤退性产业转移,具有综合性、阶段性和梯度性的特 点;在撤退产业转移中,发达区域的衰退性产业是主体,而区域产业竞争优势的消长转换则是衰退 性产业空间移动的内在根源和基本动机;产业转移对欠发达区域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为要素注入 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关联带动效应、优势升级效应、结构优化效应、竞争引致效应和观念更新效 应。  相似文献   

6.
我国区域产业集聚是以民营资本、外资资本和政府主导下的园区为主要动力,在循环累积、市场导向、规模报酬递增、知识溢出四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集聚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加快了经济中心区域的形成,促使产业向某些特定区域集中,通过配置生产要素、建设经济中心、提高产业竞争力、推进产业转移、增强知识信息溢出效应等途径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今后促进区域进一步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市场调整产业集聚的区域分布;加快区域产业集聚以促进中西部经济中心的形成与提升。  相似文献   

7.
产业转移是实现区域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率先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要素和劳动力开始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转移,由此拉大了区域发展差距。基于对理论与经验事实的分析,论述了实现产业转移与区域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并对两者之间的实现机制和可行路径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东部毗邻区、中西部大中城市和城市圈是产业转移的优先选择路径,能够形成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产业转移通过重塑劳动力人力资本、减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成本以及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有助于实现区域共同富裕。因此,应通过在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内构建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发展格局、推动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加强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素质培训的可行路径来实现区域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8.
程必定  袁宏 《江淮论坛》2010,(6):11-16,30
区域发展差距的扩大是中国区域发展的突出问题,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应是"十二五"及其以后一个时期中国区域发展的主题。皖江城市带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示范区建设,是从产业层面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体现了中国区域发展的时代价值,而要体现这种价值,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应在化解产业转移"区域粘性"上有新突破。  相似文献   

9.
我国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西部地区以资源型经济为主,区域产业转移的一般传导机制极有可能强化西部资源型经济的锁定效应,导致西部资源型经济体陷入"资源优势陷阱",阻碍西部产业升级。为避免西部资源型地区进入"资源优势陷阱",必须消解西部地区的锁定效应,推进西部资源型经济转型,尤其要推进技术创新,引进新兴科技深度融合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10.
集群视角下的产业转移的路径、动因及其区域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无论是国际产业转移还是国内产业转移,在空间上都表现出明显的集群特征,是一种"分散的集中".产业转移的集群路径形式有:(1)跨国公司转移带动集群形成;(2)通过龙头企业的迁移带动形成集群;(3)制造业中生产外包形成产业集群;(4)承接地工业园区的建立带动集群形成.产业转移的集群化动因有:(1)降低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2)获得规模经济与外部效应;(3)共享劳动力市场;(4)增强创新能力.从集群路径的视角来看.产业转移对转入区和转出区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最后,文章以浙江省为例进行了思考与讨论.  相似文献   

11.
产业转移在国内外是个普遍性的经济现象,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产业转移问题因此成为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前沿理论问题.系统考察国内外产业转移问题研究文献,从中找出指导我国产业转移的理论指导依据,既对调整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实现产业合理布局的有利机会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同时可以为研究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为研究我国区际间产业转移的问题提供新的政策应用框架.  相似文献   

12.
产业转移在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中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生态—经济"系统风险演化视角来看,承接产业转移引发的生态供需失衡是导致中西部地区面临环境风险的根本原因。为了有效控制产业转移环境风险,必须构建承接地生态供需系统新的均衡。在实践中,应遵循"积极扩大生态供给、合理控制生态需求"的风险控制原则,从控制和优化环境风险因素入手,创新产业转移的评价尺度、运行模式、技术支撑以及政策体系,促进产业转移与中西部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区域产业研究的理论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区域经济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本文主要从区域产业研究角度,对国内当前关于区域产业集群理论、新型区域产业分工理论、区域产业转移理论、区域竞争力理论等区域经济研究领域的理论前沿进行了综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4,(6):51-57
基于不同理论视角,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围绕区际产业转移问题形成了两个最重要的学术论争:一是大规模区际产业转移时代是否已经到来,二是区际产业转移是否是平衡区域发展的有效路径。区际产业转移的实践探索随着情势变化在这两个层面上展开与演变,即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实践和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实践。对区际产业转移未来走势有三点预判:市场因素与制度因素共同决定区际产业转移的进程与规模,区际产业转移与人口迁移共同构建平衡区域发展的有效机制,东部的欠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共同成为区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  相似文献   

15.
我国产业区域转移粘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白小明 《北方论丛》2007,(1):140-143
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高梯度地区产业会不断地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但是我国处于高梯度的东部地区在经历了长达20余年的发展与繁荣之后,其边际产业并没有像理论界所预期的那样,向中西部地区的大规模转移,主要原因在于产业区域转移粘性的存在。产业区域转移粘性由劳动力成本因素、行政因素、产业集群效应、文化、技术与体制等因素形成,只有通过宏观政策、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共同努力,才能克服产业区域转移粘性,促进产业转移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两产业三部门"的双重演进理论模型从劳动力转移的视角揭示了江西的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双重互动关系.实证分析还表明,大力扩展城镇(市)非农部门是实现江西工业化与城镇化双重演进的必要前提;而劳动力的产业转移与城乡区域转移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同时两全.  相似文献   

17.
刘珂 《中州学刊》2012,(4):53-55
推进产业集聚区向产业集群升级将大大提高其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高区域经济发展层次,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产业集聚区向产业集群升级关键在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外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发展方向和态势,有选择地走内生性、嵌入式或整合化成长路径,同时,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围绕主导产业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服务业,创新体制机制,培育集群文化.  相似文献   

18.
目前新一轮国际产业向中国大陆转移与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已愈演愈烈。明确产业转移的核心效应,把握新一轮产业转移规律,是各级市场主体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科学政策的依据。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运用中部地区的面板数据,构建固定影响变截距的AR模型对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制度变迁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其基本结论为: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市场体系的优化、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产权制度的变迁、政府效率的提升具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空间经济的视角研究产业同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考虑到长三角高技术产业间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和溢出效应,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2009年长三角16市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同构对区域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6,(3):59-66
区域经济发展是由一系列结构性变化所引发的。单纯的产业结构视角或者空间结构视角均有其局限性,"产业-空间结构"就成为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合适视角。承接产业转移作为一种重要外生动力,不仅会引起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迁及其高度化、空间结构变迁及其密集化,而且由于两者的互动共进,还会带来产业-空间结构的变迁及其优化。区域产业-空间结构变迁及其优化的实质,是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发展。基于产城融合目标,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将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对象,将省域城市群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将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