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从诱致性制度变迁到强制性制度变迁:温州民间金融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民间金融经历了典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到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过程,早期的民间金融和民营经济协调发展,民间金融响应获利机会实现了诱致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变迁存在内部规则难以外部化、制度供应不足和制度滞后等问题,制度供需矛盾要求政府推动强制性制度变迁。民间金融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受到政府的政治稳定偏好、变革动力不足、多个要素市场扭曲、充分的诱致性变迁、利益集团施压等因素的影响。温州作为金融改革试点,也可以理解为渐进式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2.
水资源安全日益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威胁之一.本文在对中国水资源安全现状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指出中国目前的水质与水量危机源于制度供给失衡,进行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迫在眉睫,而水资源相对价格的变化和技术进步又为制度变迁提供了可能.因此,制度变迁与创新将是缓解中国水危机,促进水资源安全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强制性制度变迁到诱致性制度变迁——“普惠制”新农保可持续发展的变迁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我国老农保制度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动力,诱致性变迁乏力导致了老农保制度供给不足并锁定在无效率状态。而普惠制新农保的创建是一种强制型制度变迁,制度创新关注的主要是效率目标,其决定因素不是外在压力和财政能力,而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动机。普惠式基础养老金保障了新农保的社会性和强制性,有利于缩小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差距,但不能明显提高农村内部养老保障的公平度,且没有从根本上调动农民的参保积极性。要保障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性,必须实现强制型制度变迁向诱致型制度变迁的转变,采取措施提升农民的制度需求,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小产权房现象一直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面对立法的"暧昧"、政策的限制、执法的放任,小产权房如星星之火般燎原发展。理论界和实务界在考虑立法对策时,不能仅从"就法论法"的角度细化立法、完善法律实施机制,法律毕竟是基于人性而构建的制度,从制度变迁的视角深入剖析小产权房产生的内在动因、利益诉求,通过立法和司法实务的进一步考察可知,"失范"的小产权房应借助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变迁动力转变为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的规范内容。 相似文献
5.
出版企业制度变迁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小静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0)
出版单位的制度变迁方向是企业化。出版企业有特殊的社会责任,其制度变迁主要是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该模式适合我国当前的改革背景,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在宏观制度变迁保持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同时,应该允许出版企业等微观主体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发挥主导作用,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制度变迁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粤港两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容,两地相互影响深远。改革开放后,两地区域合作成效显著。文章认为,区域合作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变迁过程。粤港两地区域合作经历了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两个阶段。在诱致性制度变迁阶段,粤港形成了由企业主导的"前店后厂"区域经济合作模式,促成了香港经济的转型与广东经济的崛起;在强制性制度变迁阶段,粤港形成了政府主导的合作模式,区域合作向多领域拓展。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粤港区域合作不同阶段也面临着不少掣肘,因此,笔者提出需求诱导型制度变迁、完善配套制度和加强制度认同等策略。 相似文献
7.
制度总会不断创立、修正、改革和创新,这一过程被称为"制度变迁"。制度变迁有两种模型——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对于作为中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占有制度而言,亦会存在不断创立、修正、改革和创新的变迁过程,影响变迁的动因中既有社会动因、经济动因,亦有技术动因和观念动因,这些动因有诱致性的也有强制性的,本文试图从制度变迁理论中汲取养分分析占有制度变迁的动因,找出其中的强制性动因和诱致性动因,对占有制度的变迁做历史解释的同时,亦为当代的占有制度的完善提供历史的注解和历时的支撑。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已不能满足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停滞不前,农村信用合作社普遍存在异化现象,无法起到支农的作用。从制度变迁的两种方式看,我国农村合作金融进行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动力不足,条件不成熟,因此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仍将是以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制度变迁及政府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被称为"中国经济增长之谜".文章从制度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以及政府的推动作用.从而总结出中国经济增长的独特模式.首先对以往的一些经济增长理论作了简单的回顾.其次分析制度因素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作用,然后分析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推动作用,最后指出目前存在的制度短缺因素制约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从而讨论后发展时期为解决各种制约因素而要求政府行为做出相应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张帆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6,27(2):46-48
西藏和平解放后,经济发展呈现出独特的非典型的二元结构,其主要原因在于藏传佛教传统观念、习俗等非正式制度的影响。诱致性制度变迁缺乏初级行动主体,信众财富积累异化。要实现西藏经济的腾飞,必须对藏传佛教进行适应性改革,并且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弥补人才匮乏。 相似文献
11.
12.
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经历了两个明显的阶段,产生了不同的制度安排成果。这种制度变迁的外在动因在于国家战略选择偏好、意识形态、政府财政经济状况、官僚机构经济理性、政府公共服务知识等因素及其变化,而内在动因则在于制度供给成本、农民公共服务需求、农民利益诉求等因素及其变化。在变迁趋势上,其表现为由供给主导向需求主导转变、由制度外向制度内转变、由外因向内因转变、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由非均等向均等转变。 相似文献
13.
根据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表明,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变迁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即国家或政府主导证券市场的制度变迁。这种制度变迁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它使证券市场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无法克服的缺陷。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变迁的路径应向诱致性制度变迁发展,而摆脱利益倾向和健全法制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来自政府与市场两方面力量推动我国行业协会的发展,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政社力量变化影响行业协会的生成与发展。通过以青岛市为例的调查研究发现,市场作用日益突出,官办协会与民办协会在组织结构、内部治理、行为模式等方面趋向一致,但市场尚未取代政府成为行业协会发展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15.
论经济转轨时期诚信制度的变迁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作为非正式制度变迁的现代诚信意识的养成明显滞后于作为正式制度的变迁的经济体制改革.如果诚信制度的变迁继续按照诱致性制度变迁方式进行,其缓慢的变迁过程会导致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不相容,从而影响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通过理论和实践可以证明,诚信制度的变迁不一定必须通过诱致性变迁方式而缓慢变迁,可以通过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加快其变迁速度. 相似文献
16.
转型期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相关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和利益博弈在短期内导致了制度创新行为的出现,在长期则表现为行政审批制度的演进和变迁。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现实,分析转型期中国行政审批制度变迁,其分析框架包含的要素主要有:条件分析、制度环境分析、制度供求分析、路径依赖分析、方式分析、绩效分析等。 相似文献
17.
行业协会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促进行业自律,行业自律是对政府监管的重要补充。但在现实中,许多行业组织没有充分发挥自律的作用,有些甚至成为行业垄断和价格联盟的工具。从行业协会的层面剖析,这主要是由行业协会自身的角色冲突引起的。这种角色冲突主要表现为其在性质上的公益与私益的冲突,这属于角色利益的冲突;范畴上营利与非营利的冲突,这属于角色目标与角色执行的冲突;功能上的管理与服从的冲突,这属于角色规范的冲突;价值取向上的"义"与"利"冲突,这属于角色认同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一般而言,资本帐户开放过程是一个诱致性制度变迁过程.但是,加入WTO以后,在其规则约束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冲击下,我国资本帐户开放将在一定程度上中断其诱致性变迁历程,而发生强制性制度变迁.这一异变使我国先前制定的资本帐户开放的若干战略部署面临调整,资本帐户开放(含人民币资本项下可自由兑换)可能在条件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被迫提前进行.为了应付制度变迁过程异变带来的风险(或成本),我国在现阶段必须围绕如何降低转制成本这一问题,在不违背WTO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来进行资本项目管理制度的创新.本文分析了这种制度创新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转制期我国资本项目管理制度改革的若干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行政问责的制度理性--一种基于制度变迁的成本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一种制度安排不足以提供合理的行为指导,或是难以发生社会效益并实现公共利益时,制度变迁就可能发生.行政问责作为一种规约性的制度安排,它的建构依赖于一种理性的逻辑及其规范的框架,即制度理性.从制度变迁角度来说,行政问责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发生较大或更大的成本支出,但在若干次的变迁进程中最终形成了一种相对完善和有效的责任约束体系,进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责任政府,随之衍生的制度效应则是无法估量的. 相似文献
20.
影响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工作的因素有很多,如制度、体制、机制、政策、观念等。但是,在众多的因素之中,观念是影响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矛盾;节约观念淡薄无疑成为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难点。在现实生活中,奢侈浪费风气流行,有时候节约被当作落后和保守的同义词,甚至认为超前消费乃至浪费可以拉动内需或者促进发展,这些观点是完全错误的,需要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造成人们对节约问题存在认识误区的原因有:认识原因、制度原因、体制原因、政策原因等。认识到不合时宜的观念阻碍节约型社会建设,就要采取多种措施,既要强调以往的说服教育等诱致性制度变迁,也要通过制度、体制、政策等强制性制度变迁,使节约观念成为全民的主流意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