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颂,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科学家。今年是他《水运仪》创始九百周年。哲宗在位时,曾在中央政府任职多达七年之久。他所从事于社会的和政治的活动,主要在北宋王朝的后半期。激烈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震动了宋廷。封建统治阶级内部革新变法与反对革新变法的斗争异常尖锐。在这场严重的政治斗争中,苏颂的政治态度究竟如何呢?它是研究苏颂的学者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人不揣学识浅陋,仅就读书所得,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
林启容是太平天国优秀将领之一。他踞守九江达六年之久,与清军展开了数以百计的规模较大的激烈战斗,牵制了敌军主力并给以重创,在扭转太平军西征军的被动局面、屏障天京等方面,建立了丰功伟绩。 林启容是广西人,一八二○年出生。当洪秀全所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兴起时,他就积极参加了太平军,一直随军战斗,英勇杀敌。太平军夺取南京后,林启容于一八五三年四月始授土官正将军,接着于五月又擢任殿右八指挥。  相似文献   

3.
<正> 对孔尚任的思想究应如何评价,确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多年来论者不少,但分歧一直很大。下面拟就孔尚任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表现及其矛盾,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一)孔尚任(1648——1718年)宁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塘,自称云亭山人,出身于山东曲阜孔氏家族的一个地主家庭,是孔子的六十四代孙。祖父闻讷(字知敏),“笃志好学,闭门著述”,“是迹不入城市”(《阙里文献考》卷九四)。父亲贞璠(字用璞)是明末崇祯癸酉(1633年)举人,“博学多才”,只以“养亲”,一直“不仕”(同上书卷九三)。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孔尚任的成长自然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论戴震“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的伦理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震(1723—1777)生活于雍正、乾隆清统治相对稳定的时期。这时,由于资本主义萌芽折而复苏,市民阶层反封建束缚的斗争进一步展开,地主阶级同广大农民的矛盾更加尖锐。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他以“自奋末流”的精神,坚持“由词以通道”。以考掘为武器,进行了不妥协地反宋明理学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陈家鼎 《船山学刊》1995,(2):137-147
明清之际,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垂死阶段。此时,社会经济结构虽无巨变,新的经济关系尚处于萌而未发状态,但政治领域中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明王朝的倾覆和清兵入关,宛如天崩地裂。在激烈复杂的社会诸矛盾中,愈演愈烈的民族矛盾,一跃而为社会主要矛盾,贯彻于明代始终的阶级矛盾,渐次退居从属的地位,成为社会次要矛盾。爱国思想家们,在如火如荼的反清斗争中,深感要挽救民族存亡,寻找民族复兴之路,必须建立反对民族专制统治的理论体系。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吕留良、颜元。  相似文献   

6.
白凌阿,是一位著名的蒙古族抗清起义领袖,他在近代蒙古史上享有盛名。清末咸、同(1851至1874)年间,他在内蒙古东部卓索图盟领导蒙古族人民起义,进行了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他领导的这次反清起义,与汉族起义军联合一起,坚持抗清斗争达八年之久,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他的英雄业迹,不仅在近代蒙古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而且在近代蒙汉民族关系史上也写下了绚丽多彩的一页。  相似文献   

7.
施琅(1621—1696年),宇尊候,号琢公,福建省晋江县龙湖乡衙口村人。早年随黄道周起兵反清,后任郑成功部下左先锋镇。清顺治八年(1651)因父弟被杀,叛郑投清,任福建水师提督,加封靖海候,太子少保。康熙二十二年(1683),他率军三万,专征台湾,打败了郑氏政权,结束了海  相似文献   

8.
惊天动地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给历史打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的领袖洪秀全,也给后人留下深刻的记忆。一个遍通农民家庭出身的乡村知识分子,居然发动起千百万农民进行轰轰烈烈的反清斗争,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雄踞东南半壁达十四年之久,可谓历史奇迹。但它终于失败了:这是为什么?我以为,太平天国的兴亡,除了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所提供与确定的其他条件之外,还与洪秀全的皇权主义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9.
沈括是北宋的科学家、政治家,也是一个军事家。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才干和非凡的军事技能。他主管过制造武器的军器监(熙宁七年,1074年),详定过《九军阵法》(熙宁八年,1075年),担任过鄜延路经略使(元丰三年至五年,1080—1082年),统帅过方面大军,与西夏军进行过激烈的战争,收复了失地。 这里所要考论的,是沈括的军事哲学思想和他的这种思想的渊源。 沈括的父亲沈周,是一个中级的文官,从王安石给他所作的墓志铭了解到他一生的行  相似文献   

10.
元代治安制度述论任崇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少数民族─—蒙古族统治全国的时代。在这个幅员空前广袤的帝国中,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复杂,稍一不慎,便可能触发动乱,但元代社会秩序却能一直保持比较稳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治安...  相似文献   

11.
我校中文系教授洪柏昭最近出版了两本专著。其一是《孔尚任与桃花扇》,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出版。全书17万字,围绕我国古代戏曲名著《桃花扇》,全面论述了孔尚任的生平,思想和创作。作者在详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把孔尚任一生的交游、经历以及文艺创作中的思想活动、感情波澜,都勾勒出来了。特別是对《桃花扇》的思想内容、人物塑造、艺术手法及语言特征等,作了重点的分  相似文献   

12.
林森与台湾     
林森字子超,号长仁,晚年自署"青芝老人",福建闽侯人.辛亥革命时期,他追随孙中山参加反清革命.民国成立后,林森曾任南京临时参议院议长;孙中山倡导护法,在广州建立军政府,他任非常国会议长.蒋介石当权时,1932年至1943年,林森担任了十二年的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因此,在民国史上林森是一位很值得研究的重要人物.林森早年曾去过台湾,并在那里工作与从事反清抗日斗争,时间长达十余年.可惜,由  相似文献   

13.
南宋初年的钟相、杨么起义,是我国封建社会千百次农民起义中规模较大的一次。这次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南宋统治者。在当时金宋对立,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起义军在反对南宋统治的同时,拒绝伪齐的诱降,保持了民族气节。农民起义军“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复杂环境中,坚持反对宋朝地主阶级的统治,又坚持抗拒金、齐、始终如一,大义凛然,充分表现了起义农民的坚定的原则立场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但近几年来,对杨么及其领导的起义军,也出现了不同的评价。如有人认为杨么“有亏于民族大节”,杨么“这支农民军已从一个具有民族斗争性质的农民政权逐渐蜕变为割据一方,甚至与伪齐勾连,破坏宋军抗金的反动地方军阀集团。”对于这种杨么“有亏于民族大节”的说法,我们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4.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隆庆年间(1567—1572年)入阁,万历初年(1573—1582年)起任内阁首辅。他为了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挽救明朝的危机,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张居正变法是和王安石变法齐名的。下面试就这一事件作一些粗浅的论述。一、张居正变法的历史背景张居正一生经历了明中叶的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这正是明朝社会矛盾空前严重的时期。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土地兼并日益加剧,  相似文献   

15.
<正> 龚自珍(1792—1841)的一生是短促的。但是在当时阶级矛盾尖锐激烈、民族矛盾急剧上升、社会危机愈来愈严重,举国皆沉酣于太平的形势下,他焦急,忧虑,“僝然若不可终日”,凭着敏锐的观察,敏捷的才思,以诗文为形式,揭露社会矛盾,呼吁变法改图,反对外敌侵略,表现出一个开始觉醒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思想风貌,开创了一代文风,赢得了人们的崇敬,成为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阶段的进步思想家和文学家。陆献在《简学斋诗存》题跋里叙述与龚自珍同时代的陈沆,得到龚氏文集后,把它称为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对国情的认识和基于这种认识而提出的政治主张,对辛亥革命有重大影响。因此,探讨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国情的认识,研究其对国情的认识与辛亥革命成败的关系,对于深入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是十分有益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日益深重,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尖锐,人民反抗斗争此伏彼起。生活在这一社会氛围下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孙中山,为解救国家于危  相似文献   

17.
陈确,浙江海宁人。生于明万历32年(1604年),卒于清康熙16年(1677年)。初名道永,字非玄。又名筮永,字原季。清顺治4年(1647年)“国变”后更名确,字乾初。陈确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一个高峰。在民族矛盾斗争中,他表现了崇高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陈确把明王朝同清王朝的矛盾和斗争,看作是民族矛盾和斗争,他是站在民族自卫立场来看问题的。他和当时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一样,在社会大动荡时代极力探讨国家兴亡、社会治乱的根源。他探讨的结果,认为有三大弊端,把“中国”搞贫弱了。一是宋明理学的传播,造成“学失教衰,无人不昧其本心,无人不丧其本心,而犹覆之以义理之言,玄之以性命之旨,若可跨孔孟而之上。言以近佛者为精,书以非圣者为经,晦蒙蔽塞,积五六百年,  相似文献   

18.
刘向是西汉末年的政治家,他继承了董仲舒神学化的天人观念,并在政治斗争的实践中运用和发展了天人感应思想。刘向撰写的《洪范五行传论》可以说是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汉书·五行志》就是以此书为基础撰成的。但由于刘向和董仲舒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政治形势不一样,虽是同一体系的思想,仍有显著差别。董仲舒的天人观念还不足以反映出天人感应思想的全部内涵及其在政治思想史上的作用与地位,刘向是继董仲舒之后又一位经学大师,他的天人感应思想可以说是董仲舒思想的长江后浪,是在董氏思想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要系统地考察和分析汉代天人感应思想,就很有必要对刘向的天人感应思想予以研究。 一 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汉宗室阳城候刘德之子、皇族楚元王的四世孙,约生于公元前77年(汉昭帝元风四年),卒于公元前6年(汉哀帝建平元年)。 西汉末期,农民和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豪强跋扈,官吏贪婪,大肆兼并土地,造成农民丧失土地以至破产,成为豪强的依附农民或流民,有的甚至沦为奴隶。阶级矛盾尖锐,贫富悬殊,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农民起义不断出现,同时,在统治阶级内部,宗室、宦官、外戚和一部分官僚、士大夫之间的斗争也相当激烈。总之,西汉王朝这时已岌岌可危,如大厦将倾,刘向就是生活在  相似文献   

19.
孔尚任出生在明末清初这种"血与火"的时代。《桃花扇》的悲剧精神不仅与作家生活的时代有关,还与作家的坎坷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孔尚任在淮扬治河期间曾对明朝遗老进行了广泛走访,并实地考察了明朝的遗迹,这加深了他对南明覆亡的悲剧性认识。孔尚任在创作《桃花扇》的过程中参阅了侯方域的《壮悔堂集》,可以说侯方域的悲剧人生也是《桃花扇》悲剧精神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20.
据笔者统计,孔尚任晚年两次去莱州留下的诗文,共计二十六篇。但为世人所知的只有其中的十二首诗和一篇记人散文,其余半数皆为笔者在《莱州府志》和《山东通志.艺文志一》中所新见。新见孔尚任莱州诗文不但让我们了解了他在莱州的风雅生活,同时也见出他对宦海无常、人情变迁的敏锐体察,对了解其晚年的生活和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