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史哲》1963年第1期发表了呂振羽和关鋒、林聿时在山东孔子学术討論会上的发言。关鋒、林聿时的《关于孔子思想討論中的阶級分析的几个問題》一文,着重談到了当前在研究孔子思想中值得注意的一些实貭上离开了馬克思主义的阶級分析和历史主义的傾向。关鋒、林聿时认为,刘节先生的《孔子的“唯仁謝”》离开了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級分析方法。他們說,  相似文献   

2.
今年第二期《学术研究》的“关于学术研究方法論問题的討論”专栏,发表了刘节先生的以《怎样研究历史才能为当前政治服务》为題的討論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刘先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历史研究的方法論問題,而所有的問题又都是围繞着阶級分析方法是否适用于研究孔子及其思想这个中心問題的。刘先生文中还特別声明:这些“虽然是个別問題,也可“以偏概全”,‘一隅三反’”。从这个声明看来,刘先生在这篇討論文章中,显然是試图以孔子及其思想的討論来“概”和“反”及整个古代历史和古代历史人物的究方法論問題,即:阶級分析方法是否适用于研究古代历史和古代历史人物的問題。  相似文献   

3.
刘节先生从1962年以来,先后在《学术研究》发表了四篇文章:《中国思想史上的“天人合一”問題》、《孔子的“唯仁論”》、《墨子的“兼爱”和实利思想》和作为参加“关于学术研究方法論問题的討論”的《怎样研究历史才能为当前政治服务》。这些文章的发表,对刘节先生长期所坚持的反馬克思主义的錯誤的历史观点,重新作了一次比較全面的暴露。这些文章的发表,还使我們得以严肃地认真地对刘节先生的錯誤历史观点进行必要的批判,也为一切愿意遵循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历史研究的学术工作者提供了一些反面材料,以便从中吸取教訓,知所警惕。从这一意义說来,坚持百家爭鳴的方針,与刘节先生继續展开討論,对于促进我們的馬克思主义的史学研究的繁荣和发展,必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仁”和“乱”在孔子学說中占着极重要的地位,二者实貫穿于孔子的教育思想、政治思想乃至哲学思想之中,成为孔子学說的核心。孔子的最高理想,質言之,不过要实現他的“仁”、“礼”的主張而已。因此,当前学术界討論孔子,有不少文章着重討論“仁”、“乱”問題,展开了針鋒相对的爭論,看来是有必要的。在这个問題上,我的看法与当前爭論双方还不无分歧。根据百家爭鳴的精神,我也愿意在这里提出来,向大家求教。  相似文献   

5.
“論孔子思想”一文是我于1957年上半年写的,发表在同年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第四期。当时写那篇文章,是基于不滿于現在一些書刊中关于孔子若干具体問題的以及对孔子整个思想的簡單化和絕对化的解釋、看法。举例說,如解“天命”之“天”为上帝,“命”为宿命論,說“中庸”为調和、妥协,否認孔子思想中有辯証的和唯物  相似文献   

6.
中国儒家从孔子开始思想上有个特点,就是着意研究和解决人际关系问题。把人看成是群体分子,以伦理、政治为轴心,处理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可以说是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学术界对这种思想如何评价,意见颇有分歧,我认为关键问题是如何理解这种思想的两重性矛盾。下面谈点个人看法,以供讨论。 一 “仁”学是孔子伦理学说的核心,也是他的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仁”字在《论语》中出现最多,虽然涵义不尽相同,但总离不开有关“人”的界说。《中庸》说:“仁者,人也”。孔丘往往把“仁”作为人的完全人格的代名词。有完全人格的人,他称为“仁人”。由于“仁”的字形结构,许慎的《说文》解释为“从人,从二”。《礼记》郑玄注认为“仁”是“相人偶”之意,即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孔子的“仁”,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  相似文献   

7.
这次孔子学术討論会,集全国各地的老年、青年史学、哲学工作者于一堂,大家都心情舒暢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見和进行了“爭鳴”,对我国史学哲学工作研究的开展,是会产生应有的影响和作用的。对我个人說来,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相信同志們会有同感。在大家的发言和論文中,涉及的問題面很寬,我現在仅就其中比較重要的几个問題,簡略地发表一点个人的极不成熟的意見。关子孔子思想的阶级性問題如同研究其他阶級社会的历史人物和其思想一样,我們在研究孔子思想时,既不能借古喻今,也不能以今释古。以馬克  相似文献   

8.
我国哲学界关于邏輯問题的討論,是从一九五六年在党的“百家爭鳴”方針指导下展开的。通过近几年来热烈的討論,大大推进了对于邏輯学中一些基本理論问题的研究。首先引起討論的是形式邏輯与辯証邏輯的关系問題。自从周谷城同志在《新建設》上发表了“形式邏輯与辯証法”一文,对这个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后,很多同志对周谷城同志的看法提出了不同的意見,討論就广泛而热烈地展开了。但是,大家在討論中逐步感到,要解决这个問題,首先必須解决形式邏輯和辯証邏輯本身的一些理論問題。于是,接着就从形式邏輯的对象和客观基础等問題,进而集中到真实性与正确性的相互关系問題的討論,并且圍繞这一問題来探討形式邏輯的对象、客观基础及其認識作用。茲将討論的情况和当  相似文献   

9.
杨荣国先生的《论孔子思想》一文(见《学术研究》1962年第一期)的中心论点就是:孔子的思想是维护那日趋崩溃的种族奴隶制统治的,是保守反动的。这个中心论点好比一根色彩鲜明的线,贯穿着杨先生论述孔子思想问题的全部著作(从解放前出版的《孔墨的思想》一书、到解放后出版的《中国古代思想史》一书、再到最近发表的这篇《论孔子思想》一文,其中心论点是完全相同的,没有任何改变)。  相似文献   

10.
复旦大学中文系房瑞丽在《兰州学刊》2005年第6期发表题为《〈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诗论〉作者身份及思想内涵探析》(后文简称《竹书·诗论》)一文,认为《竹书·诗论》的作者,在目前条件下定为“子夏门人”无疑是最科学的。子夏是最可能继承孔子《诗》教精神的弟子之一。孔子  相似文献   

11.
关于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的討論,是在1959年《哲学研究》第11—12期轉載了同年10月11日世誠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物主义的原理嗎?”一文开始的。这篇文章对《哲学研究》1958年第一期所載郭月爭“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题是哲学基本問題的第二个方面”一文中的論点,提出了反对意見。世诚和郭月爭在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题上針鋒相对的意見,引起了我国哲学界的普遍注意。到目前为止討論已进行了五个月,先后发表了郭月爭、王若水、周景芳、撒仁兴、世誠、李唯一等的文章,分別刊登在《哲学研究》《紅旗》和《光明日报》的《哲学》专刊上,其它刊物也陆續发表討論文章,着重討論了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并开始討論錯誤的思想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以及对思維和存在共处于一个統一体中如何理解等方面的問題。现将討论以来各方意見,特別是四、五月份以来的討论情况綜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福建学者近十来年已发表20余篇研究孔子的论文,涉及孔子的哲学政治、教育、文学等思想领域。述评如次。(一)孔子的政治思想。评价孔子政治思想,学术界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孔子的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先驱,是进步的,其说以郭沫若先生为代表;另一种认为孔子的思想是维护奴隶制,是落后的、反动的,此说以杨荣国、赵纪彬为代表。而福建师大历史  相似文献   

13.
《羊城晚报》《学术》专页最近就孔子思想中若干具体问题展开了讨论。该刊23期、24期、25期连续发表了谢振民的《怎样理解孔子‘张公室’的主张》、林琳的《孔子为什么要杀少正卯?》、李荫农的《论孔子对劳动的态度》、马采的《孔子的美学思想》等文章。这一讨论是由杨荣国在《学术研究》第一期上发表的论文《论孔子思想》所引起的。谢振民不同意杨荣国关于“孔子张公室是为了挽回种族统治的颓势”的论点,认为“应从历史发展的要求来考察,当时各国进行自上而下的变革,大都张公室而抑私家,且取得了伟  相似文献   

14.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基本可靠的主要资料。孔子的语录中,曾多次涉及到“天”,“命”,“天命”等词语。对此,应如何理解,它们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能否提到哲学观的高度给予判定?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且有时随政治气候的波动而波动。《中国古代哲学史》88年版,人民出版社(以下简称《中哲史》)一书,从哲学观的高度给予丁概括和判定,认为孔子思想深处的“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孔子是“尊天”的,和殷周以来的尊天思想无甚差别;孔子思想深处的“命”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超自然的力量支配,毕生致力于挽救奴隶制的危亡碰壁,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史学界对范曄和他著的《后汉书》展开了討論。自从束世澂同志的《范曄与后汉书》一文发表后,杨翼骧同志提出了“重新研究和評价范曄”問题。接着陈光崇、白寿彝同志又先后发表了三篇文章。上述文章,讀后頗有启发,但对白寿彝、陈光崇同志提出的范曄是一个反对  相似文献   

16.
拙作《试评韩非的“法、术、势”》①(以下简称《试评》)发表后,引起一些同志关注。这里仅就孔繁同志《关于韩非法治思想的评价问题》②一文提出的问题,谈谈我的看法。《试评》不同意流行多年的观点,论证了是商鞅不是韩非首先创建了“法、术、势”结合的理论;韩非的“法、术、势”理论没有“为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政治思想的基础”。孔繁同志认为上述看法把韩非“一笔抹煞了”;还是“韩非建立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完备的法治理论”;认为《试评》“明显地歪曲了韩非法治思想的实质”,“将剥削阶级内部的所谓团结和统一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说“秦始皇实践的就是韩非的法治学说”。这些论断都是值得讨论的。  相似文献   

17.
唐明贵 《兰州学刊》2004,(6):296-298
傅斯年在其论著中,对孔子及其学说予以了重新解读,在儒者的起源、孔子与经典的关系、孔子学说的内容以及孔子学说成为正统和适应秦汉以来的社会的原因等方面提出了自己别样的看法。他认为儒者乃起于鲁流行于各地之“教书匠”。孔子删《诗》说“乃汉儒造作之论”,《易》和孔子及儒家没有关系,孔子和《春秋》的关系虽不能确定,但其思想却是孔子的。孔子的政治论和天人论都表现出过渡的、转变的色彩。宗法不亡、适应新兴阶级需要及中庸之道是孔子学说成为正统的原因。传人多、影响大及秦汉以后社会无大变动,使儒学得以统治中国社会达两千年。  相似文献   

18.
<正> 孔子的人性思想,是孔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不拟对它作全面的评述.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一) 孔子人性思想的内容是什么?这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今人研讨孔子人性思想,多以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为据,似乎这就是孔子人性思想的基本主张。其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9.
《哲学研究》今年第4期发表了方克立的《关于孔子“仁”的研究中的一个方法論问题》一文,評冯友兰的“普遍性形式”說。文章說:“馮友兰先生在分析孔子‘仁’的思想时,实际上貫彻了一种超历史超阶級的抽象方法”,例如任分析孔子所說的“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命題时,馮先生認为,“应当区分它們的‘字面意义’和‘具体內容’?幼置嬉庖蹇?这些命題是超历史超阶級的,孔子所說的‘人’和‘欲’都是沒有阶級性的;从具体內容看,这些命題是有阶級性的,孔子所要爱的还是剝削阶級的人。”  相似文献   

20.
本刊去年第三期发表了陆侃如先生的《<文心雕龙>論“道”》一文后,編輯部又先后收到几篇有关这个問題的討論文章。现摘要发表如下。次序按来稿先后順序排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