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决策者说     
《决策》2006,(8):7-7
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曾把发言人与记者关系概括为五句话:“记者不是你的部下,不是你的学生,不是你的朋友,也不是你的敌人,他是你的挑战者。”  相似文献   

2.
气候与商业     
商海泛舟者能否一帆风顺 ,取决于很多因素 :商情分析 ,流通渠道 ,服务态度等等 ,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却往往被人们忽视 ,这就是气候的影响。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位老妈妈有两位女儿 ,大女儿家卖雨伞 ,二女儿家开染坊。为两个女儿的生意 ,老妈妈整天忧心忡忡 :晴天时 ,她怕大女儿家的雨伞不好卖 ;雨天时 ,又怕二女儿家染出的湿布没法晒。一位邻居知道后开导她说 ,“你应该反过来想想 :晴天 ,二女儿家好晒布 ,雨天 ,大女儿家又正好卖伞嘛 !”老妈妈一想也是 ,从此后 ,她就天天都是高高兴兴的了。这故事告诉我们 :气候与商业息息相关。其实 ,气候…  相似文献   

3.
《决策探索》2009,(14):58-59
当有人问水均益“怎样当一名合格记者”时,他颇有感触地说:“十几年下来,我体会最深的一点是,一名记者首先要是一个善于待人接物的活泛人。用南方人的话说,就是要‘灵光’。作为一名记者,如果不会和人打交道,不会说话,不会办事,不会察言观色。不会结交朋友,那这个记者恐怕麻烦就大了。”一事实上,水均益就是一个很“灵光”的人,是个很会和人打交道的记者。  相似文献   

4.
听什么     
当了多年记者,知道虽是一介平民,到了下面,也把你当官一样看待。就是书记、市长,介绍情况时也都客气地说“我把情况汇报一下……”情况的“汇报”尽是辉煌成绩,讲到问题,大多虚晃一枪,就此结束。我想:人家无非希望你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相似文献   

5.
邵海燕 《经理人》2007,(7):120-121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午后,记者见到了刚从新加坡赶来北京·参加“2007金融业信息安全策略研讨会”的Sterling Commerce北亚市场部总经理周素玲,“作为一位女经理人,要戴很多帽子,身上要有多重角色。”她深有感触地告诉《经理人》,“你是管理者,还是员工,是太太也是妈咪,是女儿也是媳妇。”  相似文献   

6.
黄志杰 《决策探索》2008,(19):68-71
“一些局长常常把政府和部门并列甚至对立,有一次,我去协调一个事情时,那局长说:‘这个事要你们政府来办的!’我大发雷霆,部门只能是政府一个部分,他居然用‘你们’把政府和部门分开了。我们谁跟谁啊?”无论是在内部会议还是接受记者采访,徐文光总喜欢引用这个例子。  相似文献   

7.
“这是我们公司的对外电话,你要打最好用手机。”在留下自己的办公电话时,日照市岚山港务公司办公室工作人员荆小姐这样说。这让记者有些不明白:为什么要用手机呢?难道港务公司的办公电话只能接手机?荆小姐的解释让记者更加困惑了。她说:“因为你们电话的区号是010,010开头的电话我们一般不接。”  相似文献   

8.
让人民满意     
一段时间以来,“让人民满意”成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各级领导说“让人民满意”,各个部门说“让人民满意”,很多基层所、站的工作人员,在汇报、开会或面对记者时,也都说要“让人民满意”。还有的把人民“满意不满  相似文献   

9.
温家宝总理2005年3月14日,在回答记者提出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时,引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的一段话:“世界上大多数是贫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那么,你就会懂得经济学当中许多重要的原理;世界上大多数贫困人口当中,又主要是以农业为生计的,如果你懂得了农业,那你就真正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温家宝总理引用这段话意欲表明,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是要更多地关注穷人,帮助穷人找到致富之路。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有利于经济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0.
第一印象“非常友善”“你知道你提到的这个软件是什么吗?”“我想再问你一个问题,你有孩子吗?”2009年6月9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当英国广播公司(BBC)驻北京记者詹姆士求证:中国政府是否准备要求安装一种叫“绿坝”的软件,台上的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秦刚甩出上述“两连问”。  相似文献   

11.
买油     
君子健 《决策》2011,(9):47-47
从前,在山中的庙里,有一个小和尚被要求去买食用油。在离开前,庙里的厨师交给他一个大碗,并严厉地警告:“你一定要小心,我们最近财务状况不是很理想,你绝对不可以把油洒出来。”  相似文献   

12.
如果不能把产品信息传递给购买人群的话,开发出再好的新产品也毫无意义。你必须告诉人们:“嘿,我来了”,然后给他们一个关注你的理由。同样道理,当你准备启动一项重大的个人项目时,也应该遵循同样的逻辑。别忘了,你是在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如果不发起一轮宣传攻势的话,你觉得你的同事们会买账吗?  相似文献   

13.
潮流     
1雨伞托
  魁北克一设计工作室推出了这款雨伞托,试图解决雨伞拿进屋后雨水滴到地面的问题。伞托有着圆滑的外形,采用蒙特利尔当地材料,全手工制作,看上去小巧精致,像是把普通的雨伞都变成了一件装饰品。  相似文献   

14.
几年以前一个世界探险队准备攀登马特峰的北峰,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到达过那里。记者对这些来自世界各地探险者进行了采访。一位记者问其中的一名探险者:“你打算登上马特峰的北峰吗?”他回答说:“我将尽力而为。”另一位记者问一名探险者:“你打算登上马特峰的北峰吗?”这句探险者答道:“会全力以赴。”记者问了第  相似文献   

15.
“教育好比谈恋爱,永远不会单相思。”我为什么这样说?那是因为学生是万般在意他的老师的。所以,老师也要万般在意他的学生。很多时候,学生习惯不好,或许真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他,没有在意他的感受。如果在意学生像在意你的恋人一样,把学生当作你恋爱的对象,工作就会简单得多。
  一、学会得体地夸奖
  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恋爱中的人,看到的都是对方的优点。我喜欢看到学生什么好就夸什么。有一个老师曾经问我,你把学生夸得心花怒放,听起来舒服极了,你是怎么夸出口的?我就夸不出口呢!我说,我只不过是实话实说,说了我眼睛看到的,说了我心里想到的。她又问:“原来你看到的只是学生的优点。难道在你眼中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他们就没有缺点了?”我笑了,哪个学生没有缺点?比如,姚翱翔期末语文只考了50分,数学基本一位数,平时不做作业,写字乱七八糟,读书永远发不出声来,而且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你骂了他,他像大人一样,会说我去告你。你摸了他,他会说今天你把我弄疼了,我要找你。一度以为,他真的不可救药。可是,从这学期来,他真的很给力,这得源于得体的夸奖。有一次上课,他读书特别卖力,特别洪亮,把我高兴得不得了,忘了他以前的形象,马上夸他:“天啦,翱翔,这是我听到的最响亮的声音,你是怎么读出来的?快快教教大家!”他喜形于色,更加努力地教大家读书。考试时,他总是有几个大题不做,稍好一点我就会夸他:“翱翔,今天只剩三个空没填了,有进步!”今天中午考试,他说:“我只有一个空没做。”我笑着说:“相信你做得完。”他就开开心心做试卷去了。这样的夸奖越来越多,不仅仅是读书,包括他的字,他的爱劳动,他的热情,他的考试成绩,他的每一点进步,我都看到了,都表扬他鼓励他,他信心十足。我的学生也学会了我这样的方法,谁有优点,就会发自内心地去赞扬别人。他们也会夸奖:“今天你读得可响亮了,声音比以前大多了!”“翱翔,你好多天没打架了,要继续努力哟!”因为学会了相互欣赏,学会了互相夸奖,班上孩子们幸福了,快乐了,学习积极性也高了,行为习惯也慢慢好起来。  相似文献   

16.
王石 《经理人》2010,(3):82-82
在布鲁塞尔至哥本哈根的“气候特快”上,欧洲的记者反复问一个问题:“作为一位中国企业家,是什么原因让你关注全球变暖,公司采用环保绿色产品的呢?”“why?”  相似文献   

17.
语丝语录     
《决策探索》2008,(7):10-11
“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 ——3月18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时说  相似文献   

18.
沉思录     
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福利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身上。因为,当你有这种思想时,你就丧失了做别的事情的机会。这个人在做什么,为什么做,他说了什么,想了什么,争论什么,注意所有这些事情将使我们忽略了观察我们自己的支配力量。所以我们应当在我们的思想行进中抑制一切无目的和无价值的想法,以及大量好奇和恶意的情感:一个人应当仅仅使他想这样一些事:即当别人突然问:“你现在想什么?”  相似文献   

19.
亲近客户的8种沟通方式 有一次我去买家具,看了一个又一个的家具摊子,都不是很喜欢他们的款式,就想要离开.当走出家具城时,有一个人拉住我说:“先生,我看你刚刚都在看茶几对不对?” 我:“对呀.” 他:“你看看我的茶几.” 我:“看了,都没有兴趣.” 他:“先生,等一下,我保证你看了会有兴趣.” 我:“什么兴趣?” 他拿出一个榔头,直接就往那个玻璃面上敲下去.当时我吓了一跳,生怕他把那个玻璃敲碎了伤到我.结果他敲完之后,玻璃却完好无损. 他跟我说:“先生看到没有,这是钢化玻璃,你买一般玻璃的茶几就算800块钱一个,看似便宜,实际上小孩一碰就破了,你又要换一个.现在我这个茶几1800块钱,看似比别人家的贵,但它再怎么敲都破不了.先生,你要不要来试试看?”  相似文献   

20.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创造性人才从何而来?曾经有7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云集巴黎,一位记者问他们:“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出人意外而又幽默诙谐地回答到:“是在幼儿园。”记者不解,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老科学家说;“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在座的科学家都赞同老科学家的回答。可见,从小在头脑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