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文学的主体性问题上,向来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同非马克思主义的尖锐对立。刘再复的《论文学的主体性》在一系列根本问题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甚至同马克思主义唱反调。本文就人与文学问题剖析刘再复的“文学主体论”究竟宣扬些什么观点。 1 刘再复的《论文学的主体性》开宗明义强调“人”、“人的主体性”,因此有必要先弄清楚他所说的“人”,“主体”或“主体性”的含义是什么?“文学是人学”又是什么解释? 在《文学研究应以人为思维中心》一文中,刘再复讥讽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人”的观念是“忘记了社会是‘人的社会’,即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是“见  相似文献   

2.
如果“哲学史,……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那么,随着从近代以来整个认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变化,作为哲学上的“认识”本身,它的概念、对象、内容、范围和方法等,就都比从前发生了很大变化,具有了新的涵意。人的认识的对象是什么?从西方哲学史的发展上看,这个对象有一个从外(客体)到内(主体),从具体到抽象(在认识内容上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越来越清楚地表明,哲学认识的对象指向,最终不是朝着外界的“物质客观”,而是通过对主客(或思存、心物)相互关系和作用的研究,最终朝向人类自身,认识的对象归根结蒂是人自身的思维能力、思维的限度及思维方式等,要解决“人的思维是怎样发生和进行,它可能具有多大的最终可靠性”这个问题。自然、社会和思维这三界的基本规律,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最集中、最深刻地体现在人本身,即人的思维之中。但思维的自我认识并不排除外界的认识对象或客体,只有在主客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中,主体才能通过思维对自身加以认识,而自我认识的目的还是为了弄清所谓主、客究竟是什么及其相互作用,以便促进这个相互作用。认识对象的最终指向问题与自我认识的最后目的问题,是不同层次上的问题,前者是说要认识的是什么,后者是说认识的实现是为了什么。  相似文献   

3.
<正> “电脑”是现代科学技术中的一个新领域。由于它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因此日益成为自然科学工作者和哲学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围绕“电脑”有各种各样的争论:诸如“电脑”的本质是什么?它能否进行思维活动?“电脑”的智能有什么限度?它能否完全代替人脑?等等。本文想就“电脑”产生和发展的哲学意义,作点粗浅的探讨。一所谓“电脑”,指的就是用机械和电子装置的电子计算机和机器人等新技术。由于这种新技术能模拟人脑的某些思维活动,所以被人们誉为“电脑”,亦称之为人工智能  相似文献   

4.
一 主体问题是近年来哲学界所热衷讨论的问题之一,在讨论中,人们使用主体这一概念时,往往是在以下几种不同的涵义上使用的,其一:指事物的主要部分、核心部分、主干部分,例如断言“在历史上,劳动人民一直是人民的主体。”就是说劳动人民是人民的主要部分;其二:为属性所依附的实体。例如断言“人是思维的主体”。就是说思维是人的属性,人是思维的物质承担者。其三,主体和客体相对而言的,主体是  相似文献   

5.
人生哲学是从哲学的高度对人生进行理性思考而形成的理论体系。人生的本质是什么 ?人生是美好的还是丑陋的 ?人在生命进程中积极进取 ,还是消极厌世 ?人生的目的是为人类造福 ,还是只为个人打算 ?人生的这些基本问题 ,是每一个有正常思维的人都要认真思考、郑重选择而不可回避的问题 ,也是人生哲学必须首先着重回答的问题。人生哲学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 ,给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在认识人生意义、确立人生目标、选择人生道路方面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指导。但如果我们把眼界局限于人生问题 ,就人生谈人生 ,不一定能对这些基本问题作出正…  相似文献   

6.
我们研究会的名称叫做“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会”。什么叫“双语”?我们的“双语”指的是什么?这是必须弄清楚的问题。有的同志说“双语”是制度问题。有的说是教学方法问题,有几篇论文专门讨论这个问题。“双语”这个术语来自英语的bilingual一词,bi-是双、两个的意思,lingual是语言。bilingual可译作“双语”,“双语的”或“操双语者”,这个术语指一个人或集团除母语外还会  相似文献   

7.
在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关系问题上,我国逻辑学界长期流行一种所谓“低级逻辑、高级逻辑”说,把形式逻辑(包括数理逻辑)看成是研究思维的“外在形式”、关于“知性思维”的“知性逻辑”,而把辩证逻辑看成是关于理性思维的高级逻辑。笔者认为,这种贬低一门科学抬高一门科学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带来一些麻烦,且对逻辑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里仅呈个人管见,向专家和同志们求教。一、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形式? 作为一门研究推理论证的逻辑科学,形式逻辑以思维形式或思维形式结构为研究对象。在这里,无论说思维形式还是说思维形式结构,指的是“各个不同领域的具体思维  相似文献   

8.
纵观全部人类认识史,可以看到,认识的每一进步,都是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实现的,人的思想过程也总是贯穿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因此,无论是科学认识论还是哲学认识论,都不应也不能忽视对于问题的研究。本文试图给出问题的认识论定义,并从问题的类型、结构、特征、解答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作一些粗浅的探索,以期抛陋砖而引瑰玉。一问题的定义“问题”一词在现代汉语中通常有五种含义; ①指事故或故障。②指尚待解决的事项或应当研究的课题。③指人的思想、行为不合于某种规范。④指某些尚未解决的矛盾。⑤指思维对于认识对象的状况、原因、规律、价值等不能断定而产生的疑问。如“什么叫革命性质?革命性质是以什么来决定  相似文献   

9.
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上,存在着几个有歧议的问题:一、“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个命题还是个问题;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什么意思;三、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划分什么哲学派别的界限。下面就这三个问题谈谈我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正> 文学创作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在这一创造性运动过程中,生活是如何与创作主体相结合的?是什么动力推动构思之船在脑海中扬帆奋进并最终到达成功彼岸的?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恩格斯曾指出过,“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相反,“如果没有恰当的动机,任何人都不可能进行活跃的思维或有始有终地坚持解决一个难题”可见,人的一切有意识的行为,都与动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创作行为过程,就不能不研究文学创作动机系统.  相似文献   

11.
<正> “物质”范畴是否完全等同于“存在范畴”?“社会物质”范畴是否完全等同于“社会存在”范畴?近几年来,有些同志提出并讨论了这个问题。我也想谈点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同志们。首先,我们来讨论:“物质”范畴是否完全等同于“存在”范畴? 什么是“物质”呢?列宁定义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这就是说,物质即是客观实在。物质即是对于一切形态的客观实在物的总和的科学抽象。什么是“存在”呢?人民出版社1980年再版的《哲学名词解释》(上册第25页)说:“存在作为唯物主义的一个哲学范畴,指的是人的意识、思维、感觉以外的客观实在,也就是物质。”照这么说来,“存在”和“物质”就是完全等同的了。  相似文献   

12.
<正> 人格问题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试就知识分子人格问题作一粗略探讨:一是知识分子人格的历史与现状,二是知识分子人格与党的领导的关系.所谓人格,是指个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个人做人的尊严、责任、价值和品格的总和.人格是人的现实属性,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产物,而不是一种超现实的抽象.它既不是黑格尔所说的是先于主体产生的“独立实体”或理念,也不是康德所理解的独立于  相似文献   

13.
与西方小说相比较,“因事见人”可谓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大特点。所谓“因事见人”是指注重故事情节,并在具体的故事情节描写中体现人物的性格。那么,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中国独特的认识论和思维方式是形成“因事见人”手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哲学概念,“人”是个体和类的统一,也即个人和社会的统一。由此,人性或人的本质,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科学结构,具有双重存在。它事实上有两个基本层次;第一层次是人类的内在本质或人的一般本性,指的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基本特征。劳动是规定人类内在本质的出发点,人的自然、社会和思维属性直接地蕴涵在劳动过程之中。因此,人类的内在本质是主体为满足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人的外在本质或个人的现实本质,指的是常驻于主体自身的人类内在本质通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关系总和中活动而表现出来的现实形态。对于马克思来说,他要揭示的是有别于人类共性的个体之间的种种差别性,从而为个人的解放提供历史根据和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5.
人们要想认识世界,就离不开思考。要思考就要解决思维方法也就是思考方法问题,那么,什么是科学的思维方法,怎样坚持科学的思维方法?什么是“自由思考”?“自由思考”的实质和危害是什么?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物;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修辞学界,不少同志现在认为修辞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实际是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修辞学应该现代化。如何使我国修辞学研究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关键在于全面地理解语言的功能,从而弄清什么是修辞过程,什么是修辞现象,才能科学地确定修辞学研究对象,明确修辞学的研究功用。语言的功能有哪些呢?与修辞学研究的关系怎样呢? 一、语言有统一着的交际功能和思维功能,它是人类交际和思维最主要的工具;而修辞学要研究“语言·思维”这统一体运动中的信息加工质量和表达效果。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普遍性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从语言的起源上,宏观地论述了语言交际功能与思维功能的统一。我国著名语  相似文献   

17.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议论:“某某是好人!”、“某某是坏人!”、“这个人道德品质高尚!”、“那个人缺德!”。人们是根据什么原则去议论别人,对别人的行为进行评价的呢?这里,就涉及到伦理学上的道德评价的根据问题。关于道德评价的根据问题,历来是一个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问题,争论的焦点,就是动机和效果的问题。即评价人们的行为的善恶好坏,是看动机呢?还是看效果呢?  相似文献   

18.
2020年,被困在“系统”中的外卖骑手,引发了一波社会对算法的批判。然而,作为计算机技术的核心,算法由来已久,为何突然站至“前台”,成为被“清算”的对象?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又何以被困在算法“系统”中?究竟是人的受困,还是算法的受困?这究竟是一个什么“系统”?本文基于网络社会“重构”传播的视角,从“算法”“大数据”“平台”等词语入手,建设性地审视和批判算法背后的社会系统,并提出为算法解“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论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是什么?”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揭示知识概念的哲学认识论内涵、也即给“知识”一词以一个恰当的认识论定义的问题。因“知识”一词的本意是指主体(S)对一定对象(P)的知道,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S 知道 P”的充分必要条件的分析来使这一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根据本文的分析,S 知道 P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S 知道 P,当且仅当(1)P 是真的;(2)S 相信 P;并且(3)S 相信 P 被证明是台理的。从这一充分必要条件出发,本文把知识定义为“被证明的真信念”。本文对“知识是什么?”问题的回答是:知识是被证明的真信念。  相似文献   

20.
要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促进它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有必要先研究明白几个根本性的问题。课程性质,目的任务、读写关系就属于这样的问题。第一,中学语文的课程性质是什么?工具课,基础课,还是其它?“语文”这个课程名称指的是什么?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还是其它? 主张把语文课定为工具课的根据大约有三条。一是一九六三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阐明了“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二是现行《全日制中等学校工作条例》第二章第十一条说:“语文和数学是学习和从事工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