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说是中国儒学之渊源,它对中国传统民族观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它以开明性和发展性为其主流,体现在不以血统来划分民族,不以凝固的眼光来看待各民族的发展变化,以“仁”为本的儒家思想体现在传统民族观之中,使“怀柔”原则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接受,并引发各民族间对共同道德准则的共鸣。保护中原华夏经济文化免受游牧民族的破坏,是先秦儒家推崇“尊王攘夷的主要原因”;相对发达的华夏经济文化所引发出的华夏优越感,是中国传统民族观最主要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民族化是中国近现代文学所着力表现的主题,而1980年代勃兴的“寻根文学”也正是民族认同的文学话语建构。它是审视本土文化传统并受文化全球化的影响,尤其是西方文学艺术中对原始的崇尚与从原初寻根的潮流影响下的产物;它对民族认同的建构主要表现在神话叙事、文学传奇写作以及民族化语言与寓言式创作等文学话语层面;同时作品也表现了对本民族文化心理的暗示与书写。然而,寻根文学在民族认同建构方面仍显不够,不仅表现在需要深入的同时却嘎然终止,同时也有着对民族劣根性的过分暴露等。  相似文献   

3.
诚然,“五四”新文化运动,乃至三十年代左联成立以后,文学艺术上,都有一种只强调向外国学习,推崇“洋”作品,忽视中国土生土长的,但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尤其是民间的东西的一种风气。鲁迅先生则不然,他在阐述借鉴外国作品的重要意义的同时,也强调要发扬文学艺术的民族传统,强调文学艺术创作要走民族化的道路,写出民族的灵魂。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已经证明,没有民族特点的文学艺术,绝不会成为不朽的文学艺术,尽管在某种情况下,为适应某种需要,它可以时髦一时——因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一  相似文献   

4.
尽管以“少数民族文学观”作为统摄国内非汉民族文学之全称的观念“发明”及其体制化、系统化的理论构建,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全面展开,但自晚清以降,传统帝国话语向现代民族国家话语转型,多民族中国的民族问题成为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关键问题,那些非汉民族的文学在上述语境中即受到重视,这为少数民族文学观新中国成立后的构建提供了极具历史承继性的中国经验。从“民族国家共同体”到“现代化国家共同体”,再到“中华民族共同体”转型的百年进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同一性”与“多样性”关系等问题,彰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契合的中国文学共同体特征。由此,“少数民族文学观”开始向“多民族文学观”进行观念的迁移,共同体诗学构建问题凸显。  相似文献   

5.
毫无疑问,以语言做为创作材料的文学艺术,受着它所运用的语言的影响与制约。而语言的发育则不仅取决于它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现实语言环境,也与使用这种语言的之学作家的活动息息相关,正象德国著名学者J·G·V·赫尔德所说的:“文学与语言彼此互相影响;文学在语言中发展,而语言则在文学中发展。”①语言衰落了,它的文学也就衰落了;  相似文献   

6.
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在周秦两汉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重心”所在: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诸子百家之学的兴起、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及汉代经学的繁荣做出了独特贡献;汉代以后两千余年,齐鲁文化以“圣地”的文化气象,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标志、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支柱、历代中国人向往的精神家园以及传统道德文明的示范之乡,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是传统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文学自身在中西文化交融冲突和继承民族本土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 ,追求能体现文学“现代性品格”的历史过程。左翼文学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发生 ,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左联”为中心的左翼文学思潮与创作 ,形成了新的文学传统和创作模式 ,对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以及当下动态发展的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左翼文学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展现出与中国文学现代化追求的复杂而曲折的关系。鲁迅、茅盾和一些对文学艺术本质有着精深把握的左翼理论家、创作家对左翼文学精神的理解及其创作 ,真正代表左翼文学全部内涵的现代文学意识 ,同一度造成当代文学发展之路窄化甚至停滞的极“左”文艺思潮、文学观念有本质区别。论文粗略勾勒了左翼文学精神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面貌和文学现代化的影响 ,概括总结了左翼文学精神及其影响下不同时期创作的得失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是传统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文学自身在中西文化交融冲突和继承民族本土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 ,追求能体现文学“现代性品格”的历史过程。左翼文学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发生 ,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左联”为中心的左翼文学思潮与创作 ,形成了新的文学传统和创作模式 ,对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以及当下动态发展的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左翼文学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展现出与中国文学现代化追求的复杂而曲折的关系。鲁迅、茅盾和一些对文学艺术本质有着精深把握的左翼理论家、创作家对左翼文学精神的理解及其创作 ,真正代表左翼文学全部内涵的现代文学意识 ,同一度造成当代文学发展之路窄化甚至停滞的极“左”文艺思潮、文学观念有本质区别。论文粗略勾勒了左翼文学精神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面貌和文学现代化的影响 ,概括总结了左翼文学精神及其影响下不同时期创作的得失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9.
文学艺术应当体现为社会人生的透视镜,历史地折射出时代风云、岁月峥嵘和饱蓄着丰富生命内容的性格情态,展现出民族历史行进的雄壮侧影。这不仅是剧烈嬗变的时代所要求于文学的,而且是我们这个一向“重实际,讲人伦”的民族在众多文化选择中形成的文学传统。的确,切入生活,直面人生,千百年来始终赋予中国文学特别是  相似文献   

10.
一个民族的文化思想传统、审美心理和习惯影响着它的文学艺术,使之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明清长篇小说艺术的民族特色,自然也是在这种影响下形成的。认识和发扬我国古典小说艺术的民族传统,对繁荣现代小说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  相似文献   

11.
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在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无疑是深远而全面的。而毛泽东的成长离不开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其本人与儒家思想之间的关系重点体现在阶段性和非延续性转变之上,经历了尊儒、扬弃、贬儒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儒家思想是以政治伦理为特征的。受其影响,文学成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教工具;儒家中庸思想制约着文学的发展,形成了以“中和为美”的审美标准。道家关于“道”的论述,为文学本体论的建立奠定了哲学基础;道家“虚静”说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自由翱翔的空间;道家以自然为美的思想开创了以自然质朴为美的审美观。儒道不同的思想决定了中国文学的两种性格,在文学的发展道路上,它们融合互补,共同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中央最新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面对这个新课题,笔者认为可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汲取传统儒家思想的精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和谐观”,包括“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观、“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和谐执政观、“遵礼崇仁”的和谐人际观、“和而不同”的和谐外交观等,不仅与我们的和谐社会的构想非常接近,而且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4.
楚辞(骚体和赋体)是中国文学源头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屈原是楚骚的创始人,宋玉是楚赋的开拓者,因而“屈宋并称”。宋玉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九辩》的影响下,后人创作了众多的“悲秋”作品,“悲秋”成为历代作家的创作主题之一,形成了“以悲为美”的民族审美心理传统,因而称宋玉为“悲秋之祖”;二是宋玉的赋体创作特点和艺术成就,对汉代以后的赋体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受到了历代作家和学者的好评,被誉为“赋家之圣”。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文经济学的产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中国人文经济学的构建和发展,一方面要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另一方面要发扬中国人文传统。中国经济学的科学方法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科学的基本理念,而中国人文传统是中国人民通过观乎天文,观乎人文,彰往察来,显微阐幽,经数千年而形成的历史文脉。“春秋三事”是中国古代圣贤总结历史经验提出的基本政治经济理念,具体来说就是要合理利用天地之间各种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三件事,即正德、利用、厚生,并将“三事”统合协调,执中惟和,从而实现人民安乐,万世永赖。所以,正德、利用、厚生成为中国历代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本文认为,“春秋三事”经马克思主义的现代阐释,并与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结合,可以作为中国人文经济学构建的基础框架。  相似文献   

16.
普通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曾指出:“我们要是正确地提出和评价现代系统论,就不能把它看作时髦一时的产物,而应把它看作与人类思想史交织发展的一种现象。”他并以亚里士多德为例,认为“从最古时代起,在欧洲哲学中就存在着系统的观念”。如果细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就会发现其中也蕴藏着丰富的系统观念。中国的朴素系统观在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就已初具规模,它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并对现代新文化的建设具有  相似文献   

17.
文化价值观念通过影响个体行为和集体行为对制度变迁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国转轨时期,文化价值观念演化遵循的路径有两个支撑点:一是以政治伦理为核心的传统儒家思想,二是源于西方的商业伦理思想。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的金融制度变迁,表现为国有金融制度变革的滞后性、金融制度安排的“推倒重来”等。而商业伦理思想的逐渐强化有利于逐步弥补儒家思想中的缺陷,有利于推进中国金融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通过对电影<阿甘正传>中影片主人公阿甘这个弱智普通人及其经历和命运的发展的叙述的分析,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分析了影片对传统英雄主义的讽刺和新的英雄观的建立及其深刻的文学内涵,并论述了这种新英雄观及其文学内涵的产生发展的演变的过程及其影响,表达了人类,特别是美利坚民族对英雄主义的回归与期盼.  相似文献   

19.
游历主题在圣经文本中反复出现,有着丰富的内涵。宗教方面,游历与宗教中的“应许之地”观和选民观紧密相关,这种内在的宗教背景和民族心理特质直接影响了民族的发展进程;现实方面,游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希伯来一犹太民族的历史,早期的游历是作为游牧民族为生存而进行的必要迁徙,“巴比伦之囚”之后是民族失国的被迫流亡;文学方面,圣经中的游历文学主题在后世文学中得到继承,形成鲜明的文学传统,并且深入到各个时期文学创作的意识或潜意识。  相似文献   

20.
<正> “文学是可以帮助政治的,但用政治来干涉文学,那就糟了”这个伴随着沈从文坎坷延宕近半个世纪的沈从文的文学宗旨,经受时代的汰涤,现在看来是那样的璀灿奇目,它说明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并没有脱离政治,只是对帮助何种政治另有选择;同时暗示他的创作遵循和维护文学艺术的特点和规律.然而,文艺界已经约定俗成了的对沈从文政治观的一般看法,严重阻碍了当今社会人们对沈从文作品的认识和接受,因此有必要对沈从文的政治观重新作一个完整的、历史的探讨和印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