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将民族史书写中以"民族"为主线和以"区域"为主线的张力称为"费孝通困惑"。清末云南小凉山彝族的迁徙传说因涉及地域性历史事件而具有超越族群、地方的公共性,我们将这些具有公共性的传说理解为接近历史真实的有效材料,且将它们当作联结民族史书写中的"线"与"面"上的意义之"点",这些"点"因具备超越多层次认同空间的能力而成为民族史书写的某类意义单元,本文将承载这些意义单元的个体化叙事理解为一项走出"费孝通困惑"的社会史尝试。  相似文献   

2.
拥有18万畲族人口的闽东是中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区,畲族村落遍布闽东各县市。但城镇里几乎没有畲族社区。尽管家族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仍然存在,但家族行动已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而无法施展,家族文化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地处偏僻的畲村,经济总体上欠发达。尚未融入城市化,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虽然家族文化的某些外显象征符号模糊或消失,但与家族文化相联系的家族观念与网络也仍或隐蔽或显现地存在着。家族文化在适应畲村发展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发生自我调整与功能演化。本研究在对闽东畲族基本情况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借鉴功能主义的文化分析理论,从社会关系这一视角入手,考察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的过程中,畲民家族文化在畲民两性关系、代际关系、族群关系等社会关系中的功能演化。  相似文献   

3.
现代瑶族和畲族是我国古代越人发展而来的两个民族,在神话传说、风俗习惯、族名来源、居住地域、历史文献等各个方面。都斑斑有迹可考。 苗族和瑶族在语言谱系上虽然同属一个语族,古代和现代也多半错居一地,但在汉族的文献上,“三苗”之名却与“百越”之称相对出现,说明有史以来他们就不属于一个族系。其次,苗族传说以伏羲和女娲为始祖,瑶族和畲族则以“槃瓠”为始祖(评后),二者在始祖传说上互不相涉。再次,苗族自己的历史传说中,只提到他们与九黎蚩尤的关系,后来还和楚国的先祖有过密切的关系,而古越人既与蚩尤异源。又不与楚人同流,故苗族同古越人及其后裔瑶族、畲族在各个方面都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4.
当代家族书写与儒家及道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视角的进入不仅使文本具有了深邃的辩证意味,而且为民族文化的再造与民族灵魂的重铸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梳理家族文学、探索传统文化的角度与方法,可为当代文学的良性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的家族小说建构了三种不同的叙事时空,小说《红高粱家族》在对现实的家族时空与历史中红高粱世界的对比中弘扬了一种反叛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家族精神。《古船》将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相交织,在对现实改革的叙述中突出家族文化的重负,在对历史的书写中昭示出家族观念在革命中的阴魂不散。而在苏童的家族史叙事中,历史年代与历史意义之间失去惯常的逻辑联系,叙事空间不具有传统家族空间的文化内涵,成为一个虚构的空间场所。作家在创造新的时空形式的同时,也解构和颠覆了家族时空叙事的传统。  相似文献   

6.
对家族历史生活的描述和家族文化的反思一直是20世纪小说创作的热点内容.但自1996年以来,家族小说的创作呈现出相对停滞的状态.针对家族历史小说审美中的"最后"现象,将家族小说分为现实主义史诗建构型和先锋主义历史解构型两种叙事类型,论述"最后"现象与"审父"意识的关系,探讨两种类型创作搁浅的原因,并展望其跨世纪的创作走向.  相似文献   

7.
论90年代的家族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家族小说表现历史变迁与文化沧桑,构成世纪之交中国文学呼应世界文学的特殊景观.其一显示出对民族现代转型的精神关注乃至历史主义的自信;其二借家族叙事呈示历史寓言,体现当代作家退回内心的忧思;也出现了某种"衰败历史的形式".20世纪的中国文学从家族母题切入五四的时代主题,90年代家族小说更注意发挥家族叙事的自由空间,表现民族及人类的生存特点.  相似文献   

8.
高氏家族是云南历史上的一个名门望族。大理国时期,高氏家族世袭宰相,分封高氏子弟统治大理国的八府四郡。元明清时期,高氏土司长期统治鹤庆、永胜、姚安三地。高氏家族长期统治云南各地,对云南的佛教文化、文化教育、社会公益事业、民族关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氏家族的人格魅力也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9.
从21世纪初开始的中国现代历史,虽然相继推翻了封建帝制与家族制度,家族文化受到现代知识分子的激烈抨击,封建旧家庭经过革命与战争的冲击纷纷走向解体,家族叙事在新文学创作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家族文化所赖以滋生的小农经济形式仍然存在,在崇尚集体主义、阶级意识的无产阶级革命大家庭中,个人的自由与独立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代社会尚未真正实现从家族本位到个人本位的转变,家族观念仍在社会生活与人的头脑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现代作家对家族文化的理性反思与形象反映仍是一个没有终结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信托法》在移植时便染上了强行法的色彩,与家族信托应当具有的自由品格相冲突,倚重委托人的立法设计从长远来看偏移了其"协调者"的角色。信托财产权的转移困惑、委托人与受益人的撤销权之争、受托人以消极被动的姿态承受强加的责任以及受益人之间的利益碾轧风险等实务中的乱象,可以说是定位冲突在家族信托中的具体映射,浸淫于权义背后的博弈。家族信托保护人制度和自由协商机制将有望实现家族信托各方当事人正位,为遏制家族信托中的权义博弈提供良好的契机,促进我国事务管理类信托的本土化立法探索。  相似文献   

11.
产业建设贯穿我国农村发展始终,一直是我国反贫困的重要政策措施。家庭禀赋差异对产业扶贫效果影响显著。基于对民族地区的实地调研和569户贫困家庭的问卷调查,发现:家庭健康人力资本对产业扶贫效果影响突出;户主技能与职业状况通过影响家庭社会资本进而影响产业扶贫效果;贫困心理通过影响贫困家庭经济行为进而对其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阻碍作用。农村产业发展应将家庭视角纳入政策过程,从贫困家庭的构成差异中理解其不同的利益诉求,做到真正的"精准施策";政府应平衡"发展"与"服务"两项职能,重点提升贫困家庭发展能力,激发其发展潜力;破解贫困家庭的心理陷阱是激发其内生动力、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家乘谱牒是我国许多民族记载家族历史的重要方式。与汉族家谱相比较,回族家谱具有一定的特色。回族家谱历来被学界所看重,是回族研究的宝贵资料,在探究回族渊源、回族宗法制度、回族婚姻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时代性变迁与民族性传承的互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自身发展演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性变迁与民族性传承互动的特点,指出了这一矛盾的统一在少数民族文明进程中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安定朝那皇甫氏是中古时:胡活跃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家族,但以往对其进行系统研究者甚少。对其世系的记载异常简略,皇甫氏家族成员的资料亦零乱支离,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为基础,采用出土墓志材料增补皇甫氏家族成员共76人,移正19人。在此基础上,对中古时期皇甫氏家族成员事迹、仕宦以及皇甫氏家族在整个中古时期的发展轨迹给予大体的叙述与论证。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地区未成年人家庭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包括目的、内容和手段等.目的的实效性主要表现在家庭道德教育的共性和个性;内容的实效性有坚持科学性与客观性相统一,先进性与传统性相承接等;手段的实效性有言传身教,少数民族自我文化认同,理性道德教育与情感道德教育相结合等.  相似文献   

16.
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团结,是毛泽东毕生的追求。毛泽东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民族都是这个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民族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实现民族和谐必须承认和尊重民族差异,遵循相互帮助共同发展的方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民族和谐的制度保证。毛泽东民族和谐观的正确思想对当下应对民族问题新情况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家庭结构主要体现在对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差异上;家庭收入结构依然比较传统主要依赖农业和务工;家庭劳动力人口数对家庭收入作用较大,其中男性劳动力人口数更具显著性,劳动力受教育总年限对家庭收入具有显著性影响但力度不大;家庭教育结构对家庭收入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但作用的方式依然体现了不同的家庭教育结构对家庭收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过程中,人口学及地理学意义上的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养老受到文化、养老能力及意愿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家庭的基本养老功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选取5个民族自治区农村作为研究对象,以人类发展指数(HDI)为指标分析家庭养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通过完善家庭养老内外部机制,加大政府对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构建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是解决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民俗控制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在社区整合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民风淳朴的传统回坊,民俗型塑着回族家庭角色的规范与结构。民俗控制是和谐回族社区构建中的一个重要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0.
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中华民族家文化由家训(家教)文化、家礼文化、家德文化、家风文化、家史文化、家法文化、家学文化和谱牒文化等构成,内蕴极为丰富。传统家文化的各个构成部分虽然维度和分类不同,但在内容上相互渗透,在形式上交叉互鉴,在功能上彼此为用、相辅相成,共同支撑起中华民族家文化的大厦。传统家文化不因时代变迁而失去其积极价值,可以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家文化、涵育家庭美德和处世道德、推进家庭礼仪文明提供丰富滋养。吸取传统家训文化的教子智慧,借鉴传统家文化教育载体也可以用来助力今天的家教和家庭家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