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自从《马氏文通》把“实字”“虚字”用到语法中起,历来的语法学者都沿袭了这种说法.尽管范围大小,所用术语与解说不尽相同,但都没有脱离《马氏文通》的格局.近年来,有些语法学者对此提出了怀疑.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说:“看来光在‘虚、实’二字上琢磨,不会有明显的结论;虚实二类的分别,实用意义也不很大.”吴葆棠先生在《论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中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以为要准确区分实词  相似文献   

2.
“把”字有表示前置宾语的作用,“把”字句是“倒装句”、“变式句”。——初中《汉语》这样讲,一些语法论著也这样说,似乎已成定论。其实,这个提法有问题,值得商榷。 (一) 一个民族语言的语法体系只能有一种,但是,语法教学体系可以有几种。无论哪种语法教学体系,都必须反映这种语言的现实,符合这种语言的内部规律,必须便于人们学习和应  相似文献   

3.
一八九八年问世的马建忠所著《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最近被作为《汉语语法丛书》的第一种再版了。为此,吕叔湘专门写了《重印<马氏文通>序》,提出了三点肯定的意见,即“收集了大量的古汉语例句”,“尝试指出其中的规律”,“常常涉及修辞”,认为《文通》还是值得一读。对我国这样一部最早的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今  相似文献   

4.
传统语法一向都把主语、谓语、定语、状语等当作句子成分来对待的,比如50年代产生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下简称《暂拟系统》)就有六大成分之说。 我们觉得,把它们统称之为“结构成分”比较符合汉语实际。“结构成分”既可用来表示短语中的成分,又可以用来表示合成词内的成分,扩展开来,是不是也可适用于复句,甚至句群内的结构单位呢?恐怕也未必不可以。比如吴启主、李裕德合著的《现代汉语“构件”语法》(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4月一版)就有主句、谓句、补句、衬句等等的称说。如果真能这样把各级语法单位的结构成分称谓统一起来,汉语各级结构单位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语文教学中所使用的语法体系,追根溯源,来自上—世纪末在引进西学的热潮中诞生的第一部系统的研究汉语语法的著作《马氏文通》.在《马氏文通》以前,古代语文学并没有发展系统的语法体系,而是用训诂阐释实词、虚词,用诵读玩索文章语气,体会语法关系,讲究的是“神而明之”.《马氏文通》的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科技上的落后,是因为“神而明之”的语文教育方法使学生不得要领.只要象西方那样在学校里讲语法,就能大大缩短学习语文的时间,省出时间来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马氏文通》的作者又认为,西方民族和汉民族“均是人也”,语言思维和语法规则是相通的.于是《马氏文通》毫不犹豫  相似文献   

6.
“的”的性质和它的结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的”是什么?我们的教学语法,即1984年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认为是结构助词;理论语法的语法理论体系认识各异,有作词尾的(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有作修饰语记号的(王力《中国语法纲要》),有作助词、结构助词的(朱德熙《语法讲义》、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有作后缀的词后为后  相似文献   

7.
前言 现代汉语的定语、状语是修饰语。在句子中起形容、修饰、区别、限制等作用。其语法意义在于限制或描写中心语。如何正确区分定语和状语,这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至今仍未圆满解决。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提出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专家、学者及语法学界的同仁。 1.当前语法学界的观点 1.1 什么叫定语、状语?《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持这样一个观点:“名词前的修饰语是定语;状语是修饰动词的。”这与“中学暂拟语法系统”的观点一脉相承;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下的定义是:“名词性偏正词组中的修饰语叫做定语;动词性偏正词组中的修饰语叫做状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的观点是:“定语是  相似文献   

8.
“也”字是《马氏文通·助字》中论述最为详尽的语气词之一。本文从分类、语法功能以及与“矣”“者”等语气词的区别三个方面评述了《文通》对“也”字的研究。《文通》对“也”字的研究 ,批判地继承了古人的研究成果 ,并有所创新、发明 ,而且对后人也多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变换是语法格式间的有规则变化,它通过删除、移位、替代或添加等手法,改变句子的语序或成分,从而丰富语言的句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运用变换理论,我们可以将看似独立实则有内在联系的变换结构连成一个聚合,给句型研究和语法分析提供依据.“以A为B”即《诗经·谷风》“以我为仇”、《左传·襄公三年》“以顺为武”一类结构,上古常用.这个结构比较固定,但也灵活可变,有许多变换结构.其中一些变换结构语法学界一直未明其变换之迹,至今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10.
所谓“搭配”指语言当中某些词经常连在一起用,如英语当中black可以和tea连用,汉语当中“红”可以和“茶”连用,这种组合有语法上“类”的配合(参见邢公畹《词语搭配问题是不是语法问题》),也有语义上的默契,还可以是习惯用法。比如“喝”能和“水”搭配,符合语法的类,“喝”要求名词性宾语;同时也满足了语义的要求,“喝”要求流体食物。  相似文献   

11.
“前置宾语”之说,由来已久。早在一九二四年,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语法著作《新著国语文法》出版,著者黎锦熙先生首先提出了这一说法,此后许多著名语法学家都表示赞同。一九五六年,《暂拟汉语语法教学系统》,也采用了这种主张,不过,缩小了所指的范围。为阐述“暂拟系统”而编写的《语法和语法教学》一书中有一篇《宾语的位置》,专就“前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句组?198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写的《中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指出,“句群,也叫句组,或称语段,是前后衔接连贯的一组句子。一个句组有一个明晰的中心意思。”这里包含有这样三层意思: 1、在语法上,句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衔接连贯的句子的组合,是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  相似文献   

13.
上古汉语中的“可”“可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古籍中,“可”和“可以”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词。二者的词汇意义相似,都表示可能、许可、乐意、应该等义,但语法特点不尽相同。分析研究其异同,对阅读古书,正确理解古文是有益的。一、可“可”字,《说文》“肯也”,《广韵》“许可也”,《韵会》“可者,否之对”……这是它的词汇意义。那么语法特点怎样呢?从它在句中的作用看,可以单独作句子成分,也可以组成词组作句子成分。词组作句子成分的主要有: A.作主语。例如:  相似文献   

14.
本文借用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分析了从余华小说《活着》到张艺谋电影《活着》的叙事语法的转换 ,进而考察从小说到电影的审美嬗变 ,1 .题旨的暗变 :从“忍韧”到“苟且”;2 .基调的转变 :从“沉郁”到“微亮”;3.风格的转移 :从“荒诞”到“反讽”;4.视角的移心 :从“冷峻”到“移情”。《活着》既是余华向“先锋写作”的告别 ,也是张艺谋对“民族寓言”模式的摆脱。  相似文献   

15.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样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281页)如果学了语法理论知识,既不能指导写作,也不会用以分析文章,“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那就毫无意义了。  相似文献   

16.
有的介词是由动词发展变化来的,“著”(zhǘ)也是这样,是一个兼类词。在先秦两汉,“著”主要用作动词,同时亦兼作名词,形容词。《说文解字》没有收录“著”字,只收了“著”的同源宇“箸”(zhǜ),“箸,饭危(?)(q)也。从竹,者声。”①但这一义项跟“著”的词汇意义、语法作用毫无共同之处。《经籍(?)诂》解释“著”时只用了一句话:“著即宁也。《史记·秦始皇本纪》:‘缪公学著人’。《索隐》。”②《康熙宇  相似文献   

17.
句子分析     
近年来,汉语语法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析句的方法上,主要是吸收了层次分析法的优点;在语法系统的探索上,突出了短语的中心地位,力图建立“短语本位”的语法体系.八四年二月公布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也集中地吸收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结合作品实例,按《系统提要》的精神,用层次分析法试析几个较难切分的句子,同时穿插谈点理论知识.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8.
如果我们向语法学家们请教:“‘语法’一词的含义是什么?”他们有的会说:“‘语法’有两个意思:一个指语法本身,一个指语法书。比方说,‘你这话不合语法’,这是指语法本身。又如说,‘这是一本语法’,这是指讲语法的书。”也有的说:“人们有时侯用‘语法’这个名称代表语言的语法构造本身,有时候又用它代表语法学,因此有必要分清这两个概念。”这样,我们就可以认为“语法”一词可以有三种含义:一指语言的“语法规律本身”,它“是语言中客观存在的”;二指语法学,它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修订本)是这样给句子成分下定义的:“句子里词组内部的组成单位之间,有一定的语法关系,根据不同的关系,可以分成不同的组成成分,这种组成成分,叫句子成分.”我们认为,这个句子成分定义,是不够严密的.首先,“根据词组内部的组成单位之间的语法关系“来划分句子成分,就否定了那些在句中却并不与其它词语发生组合关系的“独立语”是句子成分.例如:  相似文献   

20.
笔者认为中国古代语言学在“文字”“音韵”“训诂”之外,应该再立“语法”这个部门。笔者这样主张,是因为笔者初步肯定中国古代有语法学。笔者这样肯定,是由于笔者认识到并发现了历代注释书,尤其是两汉注释书如《诗经诂训传》《诗经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孟子章句》《楚辞章句》《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中有丰富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语法分析材料,这样,笔者认为中国语法学产生于汉代。又经笔者较为仔细考察,发现《春秋公羊传》(下称《公羊传》)解说“春秋书法”(又名“春秋笔法”)中巳表现出对语句的语法结构分析。《公羊传》的传授与成书年代已有定论,无疑早于包括西汉毛亨《诗经诂训传》在内的汉代注释书。因此,似可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