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的目标实现内在统一,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但是,当下大部分的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育仍流于形式,造成的原因有好多,需要我们去寻找,去研究,去改正。  相似文献   

2.
依法治国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法治国需要依赖于全体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大学生是公民中先进的特殊群体,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对实施依法治国具有长远性、根本性的意义。在认清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的基础上,切实加强法律基础课建设,注意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综合素质教育中贯穿法律意识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尊重法律意识和法律主体意识,逐步形成大学生良好的法律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3.
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其本质是经过一系列的教育和管理,让学生在长期的实践中靠自身培养或亲身接受实践培养,最后形成特定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行为习惯,达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的目的。养成教育在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在学校,这种教育方法对培养学生基础文明习惯有着重要而直接的作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对事物的基本态度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的经验有两条:第一是根据养成教育的特征,在专业思想培养、师范技能训练  相似文献   

4.
对两校体育专业增设健康教育前后学生的卫生常识、行为习惯进行了调查和比较研究 ,结果显示 :实施健康教育后学生的卫生知识水平明显提高 ,自我保健意识增强 ,卫生行为初步形成 ,患病率下降 ,但吸烟率仍较高  相似文献   

5.
班主任是学生最直接的教育者。班主任的气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在学生的视野之内。做为管理学生的主体,班主任应在学生教育中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树立良好形象,同时克服不足,搞好自我设计。一、班主任要注意学生对自己第一印象的形成第一印象是指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  相似文献   

6.
今年我担任了高中班主任。新的班集体刚刚形成,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有各种各样的行为习惯、脾气秉性。关注生活细节,加强沟通交流,是班主任对新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方法,对创设整体优化的班级教育环境,培养学生自觉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熏陶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熏陶尤为重要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养成的重要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一名时刻牵挂校学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者,我仅从诗意化管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来谈谈在"内涵发展、优化发展"的教育理念下对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再提升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试论高校公民主体性教育与社团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呼唤公民的主体性,公民主体性应该体现主体性与主体际性的统一,包括主体对自身价值的确证。也包括主体对他人主体价值的肯认。社团由于其自主性、实践性、互动性等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力和行动力,以及形成交互主体性人格,在公民主体性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能补充课堂教育的不足。因此,高校应加强社团建设,使其成为青年公民主体性教育的有效场所。  相似文献   

9.
根据艺术专业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加强学生养成教育李文清养成教育是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亦即在学生心理发展变化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的教育和管理方法,使之形成内在素质和外在行为特征的教育方法。它又是组织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参与各种...  相似文献   

10.
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是依据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的规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对学生起正面的直接的教育作用。但是,许多学生并不喜欢上这门课,究其根源,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老师把思想品德课上成说教课,或是  相似文献   

11.
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性使其公民教育具有独特的方式,多元文化是其民族国家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研究多元文化主义和多元文化的含义,多元文化形成的原因来分析其公民教育的背景,通过研究澳大利亚公民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和特点等,揭示其在发展过程中经验和优势,以此形成对我国当下的公民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公民教育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民族团结稳定以及边疆治理的长期成效.缺乏系统性、践行力度不大、教育内容抽象化、师资力量缺乏等是当前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公民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教育主管部门需制定大学生公民教育规划,高校应建立健全学生公民教育机制、加强学生公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并塑造公民教育校园文化氛围,同时还必须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传统和宗教信仰,以切实提升公民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公民教育实施途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公民及公民教育概念内涵的分析,结合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现状,提出要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培养知行合一的现代公民。在开展大学生公民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日常管理、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等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民技能,增强大学生公民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公民教育广义上是指对国民应具备参与国家活动的各种基本意识、道德、价值、知识、技能的教育;狭义上是指公民意识教育,即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理念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础,它包括社会主义政治理念、行为准则、道德品行和思想情操的教育。对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各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互补优势,是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推进公民教育更有效开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公民教育课程是学校实施公民教育的主要形式.公民教育课程是帮助学生认识公民自身的权利、义务,以及公民与他人、社会、国家和全球关系,使他们成为一个负责任公民的课程领域,具有综合性、价值性、生活性和实践性.我们依据公民的多元身份——个体公民、国家公民、社会公民和全球公民,确立了公民教育的目标和公民教育的内容,并提出了公民教育课程设计的三种形式: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生活隐性课程.  相似文献   

16.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学校一切德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学生行为习惯包括了学习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个性行为习惯及其他行为习惯等。通过调查表明:90后初中学生总体上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行为习惯,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予以矫正。  相似文献   

17.
宪法和公民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是在近代宪政运动中产生的;凡是成功的宪政国家,均有一套成熟的公民教育体系,宪法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核,公民教育是宪法教育的基本内容;要克服法学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使法科学生具备优秀公民的基本素质;要改变宪法教育的泛政治化,与公民教育紧密结合,多种途径加强法科学生的宪法意识和公民素质.  相似文献   

18.
《弟子规》对于当今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它对中学生的诚信意识、生活习惯以及勤俭节约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正是中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学生对《弟子规》的学习不够深入,建议从学校教师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推广这三个途径发挥《弟子规》对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积极作用,以提高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9.
家庭是青少年受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是青少年第一任教师。每一个青少年在家庭中受到道德熏陶和人格教育的好坏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而实践证明,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其良好道德品质和人格形成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全社会都应该重视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家庭养成教育。本文在阐明培养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意义的同时,着重论述了家庭环境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影响及加强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家庭养成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树立法治意识的前提是树立宪法意识。宪法意识是公民法治素养的应有之义,宪法教育是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将宪法学纳入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体系,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自身的行宪护宪主体地位,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和宪法思维,促进全社会宪法认同的形成。开展宪法学课堂教学,首先应从讲授和解读宪法文本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