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瓯脱”释     
“瓯脱”一词,在《史记》、《汉书》中凡六见,兹列于次: “与匈奴间中有弃地,莫居千余里,各居其边为瓯脱”。“匈奴所与我界瓯脱,外弃地”。“发人民屯瓯脱”。“瓯脱捕得云中生口”。“与瓯脱战”。“闻瓯脱皆杀之”。 对瓯脱一语的解释,有笔者所见,除注①外,尚有八种。为分析之便,亦抄录于下:  相似文献   

2.
一、近年来关于“瓯脱”一词的讨论1982年,《中央民族学院学报》第一期上发表了何星亮的《匈奴语试释》,其中第十七个词是“瓯脱”,作者认为此词译自匈奴语中与哈萨克语[(?)]同源的词,其词义为“住所”、“定居地”。近年来,《民族研究》杂志上又发表了几篇关于“瓯脱”的论文,有刘文性的《“瓯脱”释》(1985年第2期),张云的《“瓯脱”考述》(1987年第三期)。因为“瓯脱”一词不是汉语固有语词,所以存在原意不明的问题。《民族研究》的两篇文章介绍了历代及现代学  相似文献   

3.
匈奴语“瓯脱”一词,古今学者多有考订。笔者亦在《匈奴语试释》一文中,简略考释了“瓯脱”的语义及语源。近见《民族研究》杂志先后刊载刘文性同志《“瓯脱”释》和张云同志《“瓯脱”考述》两文,觉得有必要重行考释。为此,搜罗资料,再陈管见,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4.
近来经常听有人说“蒙古族就是匈奴族”,或者“蒙古族是匈奴族的后裔”。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考察,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北方生活着两个较大的民族:匈奴与东胡,匈奴居西,东胡居东。最初匈奴与东胡是友好的邻邦,到匈奴冒顿单于时代(公元前209——公元前174),东胡王向匈奴王勒索“脱落之地”,匈奴王怒,“地,国之本也,奈何予之。”于是率众击东胡,大败之,尽占东胡之地。东胡从此便  相似文献   

5.
一 匈奴的势力伸向西域,始于月氏放弃其故地之时。月氏的故地,据《史记·大宛列传》,在“敦煌,祁连间”。其地东起今祁连山以北,西抵今天山、阿尔太山东麓;极盛时其势力范围在东方到达河套内外,在西方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应在它控制之下。据《史记·匈奴列传》,匈奴自冒顿单于即位后开始强盛。冒顿在破灭东胡,消除来自东面的威胁后,便掉过头来对付月氏。他对月氏发动的较大的攻势有二次。传文称第一次为“西击走月氏”。其结果是匈奴“右方王将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月氏、氐,羌。”传文称,“是的、汉兵与项羽相距”,知这次攻势发动的时间大约是前三世纪末。嗣后,据同传所载文帝前元四年(前176年)冒顿单于“遗汉书”:  相似文献   

6.
我国著名民族史学家、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林斡教授新著《东胡史》一书已于1990年11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继《匈奴通史》(前曾出版《匈奴史》)、《突厥史》之后,第三本关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专著,也是我国民族史学界系统研究东胡史的第一本专著。全书218000字,除“前言”和“内容提要”外,共分十四章:早期东  相似文献   

7.
骆和黎族,不少学者根据《史记》和《汉书》认为二者有族源关系,说黎族祖源于骆。本文持不同看法,认为《史记》所指的“骆”并不包括海南岛;《汉书·贾捐之传》以“骆越”称海南岛的珠崖之民是误称。骆越是泛称,不是一个族名,骆非黎族先民。兹略陈管见就教于专家。一、骆非珠崖之民骆,作为族称,最早见于《史记·南越尉佗传》。该书有“(佗)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蛮夷中间,其东,闽越千人众,号称王;其西,瓯、骆裸国,亦称王”。“太史公曰:‘瓯、骆相攻,南越动摇’。”此清楚地表明闽越、西瓯、骆,是各在不同地域,各自有王,各自为国三个,是和南越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8.
据查考《史记》,我认为达斡尔族和蒙古族起源于东胡系(种)宇文鲜卑……契丹和蒙兀室韦。其依据分述如下: 一、东胡是我国古老的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宇文周书》记载:“辽为炎帝之后,世为森济(原作审吉)国,有一个名日葛乌图(本名可能是叫葛恩图,发亮的意思)者,世雄朔陲,号曰东胡”。据《满文传记》记载,在周敬王初(公元前六世纪,即519年)把周围远近的大小十七个部落组成为东胡部落联盟。其中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有五个部落,阿尔泰语系  相似文献   

9.
《魏书·西域传》载天山腹地有乌孙与悦般两国。乌孙之名已见于《史记》,而悦般国名首见于《魏书》。《魏书·西域传》虽将乌孙与悦般分别记为两国,但却留下了许多疑点,详加推究,不得不使人认为悦般即是乌孙,两国实为一国。现说如下。 一、赤谷城同为乌孙、悦般之都城 公元前130年左右,乌孙昆莫由今天山东部西迁至伊犁河、纳伦河流域。至公元前126年后不久,摆脱了匈奴的直接统治,对匈奴“取羁属,不肯往朝会”,成为独立的乌孙国。据《汉书·西域传》载:“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去长安八千九百里。”又据《魏书·西域传》  相似文献   

10.
连年卧病,医嘱静养,唯不耐块然无所事事,乃量贱躯之所许可,检校《史记》与《汉书》,察异同,窥微义,正误脱,欲有所得。近校两书《匈奴传》及其注文,成此拙稿,如有谬误,请指正。 本稿分两部分;一、史文部分;二、注文部分。  相似文献   

11.
匈奴人口的计算方法与其社会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匈奴人口数额的探究,胡君泊首倡以匈奴用兵数推计其人口数之说。吕思勉采用贸谊“五口一卒”认为:“取其丁壮之数,以五乘之即得矣”,并计算出300万的结果。马长寿据《汉书》30余万精兵,以5乘得150万。林幹据《史记》40万,乘得200万。欧阳熙则说在150万至300万上下。但冒顿前期匈奴中异族骑士多,“五口一卒”不符合匈奴社会,皆不宜用来计算匈奴人口。以此推测的结果已不可靠,再用来论证其他问题更不可靠。  相似文献   

12.
匈奴人的原始信仰,一些专家,学者已做过不同程度的探讨与论述。在《匈奴人的原始信仰》这个题目下,我们只想把学习研究匈奴史过程中,有关这个方面的随笔加以整理,以期缕出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来。 匈奴民族早已在历史上消失了。由于它没有自己的文字(《史记·匈奴列传》中说匈奴人“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有关它的一切情况,我们只有依靠为数不多的汉文史料记载去了解。近几十年来,一些匈奴古墓的发掘,使匈奴史的研究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但有的方面我们仍感到必须深入探讨,加以解决。匈奴人的原始信仰问题,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3.
对于《史记·南越列传》中“瓯骆相攻,南越动摇”的记载,目前的民族史学界,特别是研究南越史及西瓯、骆越史的学者们,一致认为其“瓯骆”是指当时的西瓯、骆越。或解释为西瓯、骆越相互攻打,或解释为南越受两瓯、骆越的攻击,以致国力大损。笔者不同意这类的解释和看法。我认为司马迁的文意是指闽越(东越)对南越的进攻,导致南越政权的动摇。  相似文献   

14.
1985年,笔者曾就“瓯脱”一语陈述管见.一年后,张云同志发表了对“瓯脱”的考释专论.此后,何星亮同志又对“瓯脱”进行了再释.笔者以为,张、何二位文中的观点,尚有值得商榷之处,特撰此文以就正于张、何及学界.我们同张、何之间分歧的交点,是对“瓯脱”一词语义的理解不同.与比同时,也涉及到该词语源考释方面的一些问题.下面就从这两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5.
早在战国时代东胡人即已相当活跃。后为匈奴单于冒顿(公元前209—174年)所破,余类被迫离开蒙古草原,一支保乌桓山,一支保鲜卑山,故以为号。乌桓臣伏匈奴约百年,岁输牛马羊皮(见《后汉书·卷九十》)。直至公元前119年,汉将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为汉侦察动静(同上)。以乌桓为代表的操蒙古语的东胡人又重新出现在靠近中国的故地。 鲜卑人的命运则稍有不同。他们出现在今蒙古境内和中国边境地区,并不是通过暴力途径,而是采取逐渐自然迁徙的办法。自从在鲜卑山定居以后,鲜卑一直与乌桓为邻,很少与中国交往(见《后汉书·卷九十》)。可见,鲜卑人当时居住在黑龙江上游地区。后来,鲜卑人逐渐南移,并在光武帝统治时期(公  相似文献   

16.
乌孙族原在敦煌祁连间时,已是匈奴西边小国,与匈奴、大月氏同俗.《史记·大宛列传》说:“乌孙……行国,随畜,与匈奴同俗.”“大月氏……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这同俗,不仅包括生产的相同,也包括生活习俗的大致相同.乌孙族从河西及天山东部迁往伊犁河流域后,由于地理环境关系,仍然以游牧养畜业为主,《汉书·西域传》指出乌孙地区“地莽平,多雨,寒.山多松(?),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确实在乌孙族住牧的伊犁河地区,特别是天山山区的昭苏、特克斯、巩乃斯、尼勒克、巩留一带,今天依然是一片又一片镶嵌在山间的无垠草原和山上郁郁葱葱、苍翠蔬蕤的遮天松林以及长得齐腰深的各种禾本科、豆科的丰茂牧草.山区降水量平均在600毫米左右,天马的著名故乡昭苏盆地有些地区的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山区气候湿润,年平均气温较  相似文献   

17.
在回回一词的语源问题上,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都把回回看成是回纥(回鹘)一词的音转。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大抵外国之音,皆无正字。唐之回纥,即今之回回也。唐书回纥,一名回鹘。《元史》有畏兀儿部,畏即回,兀即鹘也。其曰回回者,亦回纥之转声也”。可见,回回为回纥之音转说早在明末清初便已经有了。刘智的《天方至圣实录》、洪钧的《元史译文证补》、屠寄的《蒙兀儿史记》,一直到今天的《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等著作,无不采用此说。 例如,洪钧在《元史译文证补》中指出:“唐书称回纥之先本匈奴,则似与今蒙古相  相似文献   

18.
民族历史西汉霍去病西征匈奴取道青海的探索 《青海地方史志研究》第1期第33页两汉匈奴单于庭、龙城今地考邱树森 《社会科学战线》第2期第145页匈奴左地与姑夕王驻地王可宾 《黑龙江文物丛刊》第2期第61页关于“汉匈奴为凝台眷月.渠”印的若干间题 黄盛璋 《西北史地》第1期第9页 “汉匈奴为提台曹且渠”印考释店嘉弘 《人文杂志》第1期第103页北匈奴西迁考略林斡 《内蒙古社会科学》第1期第59页匈奴分裂的原因和呼韩邪附汉的意义莫任南 《湖南师院学报》第2期第16页从匈奴单于的继承看父死子继与兄终弟及 王可宾 《社会科学战线》第1期第1…  相似文献   

19.
匈奴、乌桓的“落”究竟指什么?莫任南《后汉书·乌桓鲜卑传》记和帝时,汉击破北匈奴,“北单于逃走,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同传还提到曹操大败乌桓,“其余众万余落,悉徒居中国”。匈奴和乌桓的“落”指什么而言?马长寿在《...  相似文献   

20.
一大月氏被匈奴驱迫西迁时,其中一部分遗留在今甘肃省西部,寄居于南山羌。“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在《汉书卷九六上》也可以看到相同内容的记载,仅:在“本居敦煌、祁连间,至冒顿单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单于杀月氏,以其头为饮器,月氏乃远去,过大宛,西击大夏而臣之”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