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南地域广阔,环境复杂,气候温暖湿润,“土产”类型丰富多样,如优质木材、茶叶、生漆,以及大型家畜等。生息在当地的民族通过“土产”的交往,加强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交融,做到了区域民族间的整合。这些内容在清代民族图志《皇清职贡图》《黔南苗蛮图说》《夷人图说》“百苗图”中均有一定记载。结合方志、实录诸类资料,深化其研究,对于探讨西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清代乾隆年间开始编绘的巨型画册《皇清职贡图》 ,是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缩影 ,也是清帝国展现国运的象征。画卷正本是彩绘本 ,还有写本、刊本。随着“职贡”范围不断扩展 ,《皇清职贡图》多次增补。嘉庆之后 ,由于国势衰败 ,再无增补的可能。《皇清职贡图》既有展现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进程的巨大意义 ,又有历史民族学研究的宝贵价值 ,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3.
《皇清职贡图》是清乾隆时期由官方组织绘写的大型民族图册,它以人物图像的形式呈现了清初国内外尤其是中国周边各族群的形象。通过解读和分析其中涉及广西壮族的图像发现,图册整体呈现了一个长相端庄、气质典雅、文化独特、性情朴实、开化文明、开放包容的壮族形象。这一构建和呈现形式,比较真实、完整地还原了清前期广西壮族的民族形象,而且表明《皇清职贡图》不仅以图像的形式表征了清初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也是此历史过程的确凿视觉事实。  相似文献   

4.
我国傈僳族古代史的研究,因汉文献记载甚少,建国以来,多以间接取证探索。由于研究困难,涉足以此的学人不多。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傈僳族志》、《中国少数民族·傈僳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傈僳族》、《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傈僳语简志》;以及事涉傈僳族古代史考校专著《云南志校释》等,七八种国家级的有关傈僳族史志方面的重要著作,均将唐代傈僳族称谓“粟栗”倒误讹夺为后世之“栗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皇清职贡图》的基本内容,同时对本古籍中涉及赫哲族的内容进行了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古代东、西部百越地名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实际上百越的活动范围曾达今山东南部,赵晔《吴越春秋》及《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等载,勾践灭吴后为了问鼎中原,迁都琅邪(今山东南部),并灭掉了周围几个小国。交阯(后作趾)为今越南北部,这里也是百越之地。《史记》、《汉书》等记载,今云南、中印半岛北部有滇越(乘象国)、掸、越巂等百越支系。《史记·大宛列传》:昆明“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  相似文献   

7.
元至清末,今贵州省系西南重要土司集聚地之一.各土司领地内生息的民族群体,在中央王朝经营进程中,逐渐为内地官员、文人熟知,遂产生了《(康熙)贵州通志》 《(乾隆)皇清职贡图》 “百苗图”诸民族图志,内容涉及各民族群体经济、风俗、劳作诸情形,是研究元明清时期黔省土司区民族图像的重要文献.剖析此类资料内涵,对深化土司学研究领域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个广泛的论题,不得不对所论述的地域和时期加以限定。根据《金史·地理志》和《大金国志》的记载,依我的理解,一般说来狭义的“金源内地”主要指以按出虎水流域为中心的上京地区,而广义的“内地”则应包括上京路及其下辖的蒲峪路,胡里改路、恤品路和曷懒路等共五个路的地界。这从《金史·地理志》十九路中把其余四路统通归入上京路之下便可以证明,而《大金国志》中的金国二十路则只铠有会宁府路(即上京路),亦未列出其余四路的名称(《大金国志》比《金史·地理志》多一临潢府路)。按现代地理观念,这一范围基本上相当于现今的黑龙江流域这一广大区域,以及另外一些地方。而在时间  相似文献   

9.
一、汉文古籍与民族史料概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古代通史或断代史等综合性的史学著作中,记载着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之历史发展概貌及各民族间的关系。从纵的描述看,我国史书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为少数民族立传。《史记》为边疆少数民族立传开了历史先河。《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便是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民族传记。并且将记载和研究会为一体,自此成为史书传统,后来的史学著作多摄此例。从专题文献检索角度考察,整部《廿四史》除了《陈书》、《北齐书》外,都有记载少数民族的专项传记,尤其是辽、金、元三史对有关民族记载不…  相似文献   

10.
藏族古籍。藏文古籍除佛教经典和《甘珠尔》、《丹珠尔》外,已经出版的还有记载藏族历史的珍贵古籍《巴协》、《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西藏王统记》、《红史》和《西藏王臣记》等,另外还出版了大量的有关文学、哲学、语言文字、医药等学科的经典著作。在藏文古籍《西藏王臣记》(五世达赖喇嘛)、《青史》(桂译师宣奴史见)中记载了西藏农奴制的兴盛过程。为研究西藏社会历史以及我国古代普遍存在过的农奴制社会形态提供了可靠的实据。蒙古族古籍。中国蒙古族的三大重要历史著作《蒙古秘史》(原名《忙豁仑·纽察·脱卜察安》)、《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原名《宝贝史纲》),对于研究蒙古族的历史、语言、文化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  相似文献   

11.
自汉初张骞出使西域,对于中西交通、创建奇功.曾有《出关志》一书,见于《隋书·经笈志》,以后记西域行程,各处舆地情形之作,代不乏人,而大都仅于各史艺文志中,著录书目,而原书颇多佚亡,如《唐书·艺文志》中有许敬宗撰之《西域图志》六十卷,今竟未见传本,即宋人所编目录中,已少提及,盖已不存,殊为可惜.幸于旧史如《史记》、《后汉书》、《唐书》、《五代史记》等书,尚转引了张骞、班勇、贾耽及高居海之《出关记》、《西域风土记》、《四夷道里记》及《于阗记》等部分或全文,得之亦觉可珍.惟分见各书,检用不便,爰就各书,一一抉出,计汉代得二种,晋唐各代禅师往印度求经者,所记见闻,亦得五种,加以唐宋元明各代使西域之专著,又得十余种,共为二十六种,汇为一编,则历代记载西域行程之作,粗备于斯.其中或自瓜沙经过新疆至中区各地,或则由新疆而转入印度,虽终点不同,而经过之地,仍属丝绸之路,故并存之.又以沙州为行程枢纽,故亦取《沙州图经》诸篇,俾详其附近地域之形势.惟辑佚各篇未必全文,敦煌存卷,又多残缺,一仍其旧,不敢增损.  相似文献   

12.
《皇清职贡图》中记载了清代前期两广不少地区瑶族服饰文化特征,其主要特点是:喜刺绣短衣、短裙、束腿,束发用簪,头戴顶板,多跣足等,这些特点的形成是瑶族适应炎热潮湿的自然环境、方便劳作的需要,也是瑶族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同时清代瑶族服饰也出现了变迁的迹象。  相似文献   

13.
赫哲渔歌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赫哲"之称始见于康熙。初年,《清实录》《皇清职贡图》载曰:"康熙,三年癸卯,三月,壬辰,命四姓库里哈等进贡貂皮,照赫哲等国例,在宁古塔收纳。"至此,赫哲族之称延用至今。赫哲族傍水而居,素以"夏捕鱼作粮、冬捕貂皮易货为生计"的渔猎民族。富饶美丽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是赫哲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地方。船是赫哲族每家必备的重要工具,即用于生产,又用与交通。  相似文献   

14.
覃影 《民族学刊》2021,12(6):95-114, 126
乾隆《雅州府志》目前的通行本是光绪补刻本,由于其内封面署年为光绪十三年,前人著录版本时疏于对雷登门识语的释读,忽视这一工作实由光绪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1903-1905)时任雅州知府联豫主持补镌,补刊署年应为光绪三十一年而非光绪十三年。通过对乾隆《雅州府志》土司图的版本辨析,综合考查府志三次刻本的历史背景,并由土司图资料流向的线索,发现乾隆《四川全图》(四川大学图书馆藏)和《皇清职贡图》皆由于第一次平定金川之役而绘制。土司舆图作为方志图的类型之一,至少在乾隆初年已出现,反映了清初土司治理的实际情形。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瑶族居住与活动的重心,逐渐由北而南。至清代,广西瑶族分布之广、人口之众,均居南方诸省的首位。史称: 粤西(蛮类)……合其类而 十分之,则壮居四,瑶居三,狼居二,余仅得一焉。 这就是说汉、僮、瑶诸族为清代广西地区的主要民族;在广西少数民族中,瑶族的人数仅次于僮族。 下面依《清史稿·地理志》卷74所记载的广西府、州、县次序,分列瑶人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6.
《新唐书.地理志》、《通鉴》胡注等,对于唐代石堡城、赤岭地理方位的记载是错误的。依此二书记载,学界曾误将唐石堡城的位置确定、标绘在今青海省日月山附近,而对于赤岭即今青海日月山,及其为唐蕃古道必经地之说更是先后相袭,以讹传讹。其实,唐蕃古道在陇右本有南北二道,石堡城、赤岭皆在唐洮州境内,分布在河州、洮州至河源通吐蕃的南道上,该道为唐蕃往来时常取的一大道,而且自唐至明清,一直对该道及其副线沿袭使用,未曾中断。《新唐书.地理志》所记应该是掺和了几条唐蕃道的内容,其史料价值弥足珍贵,对其出处和所记内容出现混乱或语焉不详的原因,需要进一步考证,所涉各地名方位亟待考定。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有着久远的历史和传统,尤其是民间文学,很早就引起各民族文人学士的注意。一些民族很早就出现了民间口头文学的书面抄本并流传后世,一些杰出的古代少数民族作家有作品乃至文集传世。例如,汉代刘向《说苑·善说》所载的《越人歌》就是公元前500余年时的古越人(南方少数民族)所创作的民歌。又如《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的《白狼王歌》则是汉代一个氐羌人部落所作。可见对于少数民族文学的收集记录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和研究作为一项有意识推动的事业,则是在1949年之后。20世纪50年代,在大陆开展了全面的…  相似文献   

18.
《新唐书·地理志》中对“唐蕃古道”自“截支桥”以南的走向记载如下: “截支桥,两石南北相当;又经截支川,四百四十里至婆驿。乃渡大月河罗桥,经潭池、鱼池,五百三十里至悉诺逻驿。”上述记载虽嫌简略,但对截支桥至悉诺逻驿这段道程的走向  相似文献   

19.
鼻饮有当代民族学实证范宏贵关于百越人鼻饮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贾捐之传》。该传在谈到儋耳、珠崖(今海南省)时说:“骆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太平寰宇记》卷166引《异物志》:“乌浒,南蛮之别名,巢居鼻饮,射翠取毛,割蚌求珠为业.”北齐魏...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就乌洛候的文献记载、名称含义、与室韦的关系、地理分布及流向等问题提出了看法,认为《魏书·乌洛侯传》是研究早期乌洛侯历史的基本史料,《通典》、《旧唐书》和《唐会要》中新增入的唐代乌洛侯史料有一定价值,《北史》、《太平寰宇记》和《新唐书》记载的乌洛侯内容都是抄录的前代史书,价值不大。从史料分析,《魏书》记载的室韦包括了乌洛侯,东魏以来的中原人已将乌洛侯看作是室韦的一部分。南北朝至唐代,乌洛侯居地有所变迁,《魏书》记载的乌洛侯人活动在甘河、雅鲁河之间,《旧唐书》记载的乌洛侯人南迁至洮儿河与霍林河之间。缺乏文献根据,单纯从对音角度得出的乌洛侯的名称含义及其与后来古代部落、现代民族关系的结论,是难以取信于人的。任意对音的作法,有悖于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