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释臣     
《说文》:“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甲骨文、金文臣字皆作竖目形。研契诸家释其本义为奴隶,但殷商人何以必用竖目形示意奴隶,诸家说则颇纷纭。郭沫若先生以为“人首俯则目竖,所以象屈服之形者,殆为此也”①。于省吾先生则认为:“臣字的造字本义,起源于以...  相似文献   

2.
《说文解字》迭体析形赵伯义在《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所收迭体汉字形体独特,令人瞩目。但是学术界并未深入研究,至今尚无专论行世。为此,笔者在这里拟队形体说解方式角度,集中分析迭体汉字的形体,以补其阙。一迭体汉字均为合体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  相似文献   

3.
陈初生《金文常用字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260页。这部字典无疑将会受到所有对古体汉字有兴趣的人们欢迎。它也给这类辞书编篡增添了一部新资料。其实,这部字典是把一个长期限于极少数专家的研究领域介绍给了广大的知情而又好奇的读者。早在1925年就有一部权威之作《金文编》问世,但它只是介绍了字形和鉴别了文字,并未试图对其含义和使用作出解释。《金文诂林》(周法高主编,1974年出版)采用比较详细的手法论述了文字的语义学意义上的体态。但此书的厚度(连带索引、附录共10000页),妨碍了使用的方便,削弱了它的价值。因此,特别期望有一部普及性的佳作。陈的1260页的字典,保留了基本材料,并有所创新。陈在迄今已被认识的2400多个字中选定  相似文献   

4.
汉字形体的演化表现为构件的定形、定量、定位和定向。《殷周金文集成》、《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所收录的春秋金文中,构件未定位的单字共91个,分形声字的形符、声符位置不定;会形或会意字构件位置不定等情形。通过对构件未定位的单字的各异构的频率统计,描写了春秋金文在构件定位方面的特征。在共见于西周金文和春秋金文的单字中,构件不定位的有87个,其整体及异构的字频统计、比较显示:春秋金文文字系统较之西周金文在构件定位方面有所迈进。  相似文献   

5.
释住     
殷墟甲骨文有字写作(《粹》393,《合集》27522),过去,郭沫若先生隶写为,无说。李孝定先生以为此字“从人从卩,说文所无”,写成(亻卩)。细审此字,写作(亻卩)者与甲骨文字形相合,而写作(亻卩)者漏掉了中间的一个点。这个字是什么意思,不见有人论及,现在试作考释。 甲骨文字,从人从|从人跽形。|是此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考释时不可忽视之。传世商代铜器有“|庚”两爵(《三代》15·27·8,《筠清》1.16)|是|的肥形,金文好用  相似文献   

6.
甲骨文所见舟人及相关国族研究彭邦炯-、舟字的认定舟字甲骨文写作,或等形,与金文舟字同形。从其构形看,确象一船形,字当释舟无疑。《说文》曰:“舟,船也。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刻木为楫,以济不通。象形。”舟本是一种水上交通工具,初以整段树木为之,即所谓...  相似文献   

7.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不同于小篆形体的古文、籀文作为重文列在各字之下。在《说文解字》中标明"古文"的有479个,其中用"省"加以说解的有32个,主要术语有"古文省""古文某省""古文从某省""古文省某"等。参以甲骨金文等出土文字对《说文》古文言"省"条目进行考察分析,对《说文解字》的体例研究、许慎文字学思想研究、相关汉字字形研究等方面应该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人,小篆作,《说文》云:“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文,象臂胫之形”。甲骨文作(菁6·1)、(甲854)、(前2·31·2),西周金文作(令簋)、(克鼎),均象人之侧立,可见头、背、臂胫之形,许说基本不该。大,小篆作,《说文》云:“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大也”。甲骨文作(粹172)若(粹112)西周金文作(盂鼎)或(大保鼎),均象人之正立形。许慎说解字形不误,但训义则失之迂曲。《说文》中还收有字,谓“文大,改古文;亦象  相似文献   

9.
刘孝霞 《兰州学刊》2012,(7):116-117,120
文章对"■"形体进行研究,提出三点理由,否定了《近出二》"淳于"的释法,认为当从李家浩先生释为"郭"。文章还对"■"形体作了研究,从金文中钧字的构形出发,否定了释"钧"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从甲骨文的易说到有易与易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甲骨文中的"易"甲骨文有字小。一人一)、)(等诸形,我看都当释作易,前者为易之简体,后者为繁体,本像两容器将所盛液体相倾注承受之形,是象形兼会意的字,有更易、改变的意思,会意为赐予。简体乃取繁体之一部分而成。金文中除多见简体的易字外,也有作繁体的。(经)(传)中常用的赐以及赏赐意义的"锡"字都是后起字。(说文)曰:"易,晰易、烟蜒、守宫也,象形。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一日从勿。"许慎《说文》所言皆非事实。郭沫若《由周四德器的考释谈到殷代已在进行文字简化)(《文物)1957年7期)一文中认为,七Y(…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将汉代金文中的规范篆文整理出来与《说文》篆文形体作一比较,无意对《说文》本身进行复原校理工作,只是想通过对汉代金文篆书的考察来讨论今本《说文》篆文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由于受到汉代有铭铜器数量的局限,我们目前也只能就这些有限的例子进行探讨,敬请方家商榷指教,同时也欢迎后来者进一步补充。  相似文献   

12.
江苏徐州彭城大学杨洪清、朱新兰副教授多年潜心教研,积累了字形、字音、字义、字量、字序以及汉字教法等丰富成果,编著了《多功能解形说义字典》,为海内外读者大众提供了化难为易的汉字信息库。 现代出版的各种字典,完全撇开字形不问,只训音义,使字形变成了繁多的笔画偏旁的堆砌  相似文献   

13.
徐中舒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字典》,既是甲骨文初学者的良师,也是甲骨学研究者的益友。 由于甲骨学目前尚存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与探索,《甲骨文字典》(以下简称《字典》)当然也难免有值得商榷之处。这里想先就《字典》卷一“一”部“从五至九,则利用假借字”的说法,提出一点个人拙见。笔者以为五至九与一至四同样都是表示数目的指事字,而不是假借字。 首先,文字学家们对五至九几个数字的析形、释义以及  相似文献   

14.
谈天     
天字甲文作■、金文作■,多解为“人形而特大其头。”说方块与园点是指示头顶所在的符号。广西新版《现代汉语知识》沿讹袭谬说:“天是正面而立的人,头上加一横,提示‘顶颠’的意义。”这虽然较之《说文》“至高无上,从一大”和段玉裁“其大无有二也”等人君思想的“会意说”进了一步;但仍囿于黄以周“上其画以象天”的造字法规,一横是“头上青天”的“指事”说,也不可从。天,是一个形声字,当为从人丁声。人形毫无疑义,但不是“特大其头”,方块、元点是声符丁。丁字,甲文有作方块或六角形的,金文有作钉形或元点的。在金器中成字从戊丁声即作钉形,可为佐证。此其一;  相似文献   

15.
叕从贝,缀从口皆为羡符。其中楚简缀字所从之“叕”的写法比较特殊,大字被割裂成上下不连的两部分,叕字所从的四笔连写成两笔或写成并列的四笔,这是楚文字特有的写法。楚简缀所从之叕作“(?)”与金文“(?)”所从之“(?)”显然是一个字。因此“(?)”应隶作“(腏刂)”,释为“腏”,《说文》“腏,挑取骨间肉也”。腏字从刀作,大概与训为“挑取骨间肉“有关,腏字典籍又通作“餟”或“醊”。《说文》“餟,祭酹也”。《玉篇》“餟,  相似文献   

16.
从鼓字论及相关地名和国族彭邦炯一、鼓与从的相关字殷墟卜辞中多见诸形之字,其左边即鼓的象形①,右边虽有多种形体,然均多以手(又)持物击鼓状,以手执物击之状的等形,古文字多无别②,故上举诸形,实乃同一字的异构,自罗振玉释作鼓字后③,已为学者所公认。《说文...  相似文献   

17.
释“俞”     
刘凌 《兰州学刊》2013,(9):175-179
对《说文》所释“俞”字本义,学界颇多争议.文章从“俞”字早期形体,“俞”声符字的声符义,各组声符义间的联系,以及“俞”的同源字等方面,分析“俞”字本义.并因“俞”、“余”之关联,谈及对“余”字初形本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我国历代不少古文字研究者认为“薄”字可作“语助”用,如刘淇《助字辨略》说:“诗国风‘薄言采之’毛传云:‘薄,辞也’。……愚案:‘薄,辞也;言亦辞也。薄言,重言之也。诗凡言薄言,皆是发语之辞。”杨树达《词诠》则把“薄”定为“语首助词”。新《辞海·语词分册》在训释“薄”的词义时也列了“作语助”一条。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呢?下面想就我们研究的结果,谈一些不同看法,以就正于广大读者: “薄”字金文作(?),《金文诂林》卷十二引容庚《金文编》说:“(?),从干,经典通作薄。虢季子白盘:(?)伐(?)(?),即《诗·六月》‘薄伐(?)狁’”。许慎《说文·(?)部》说:“薄,林薄也。一曰蚕薄。从(?),溥声,傍各切。”段注:“林木相  相似文献   

19.
甲骨文枝字,作■、■等形,上从止从小点,下从根符号。指从树木主干上分出的比主干水嫩的枝(条)。甲骨文条字,作■形,上从倒立之止,下从木枝条柔弱无力之形体。它像树木等禾本植物枝条上的枝杈呈倒立状之形,是条的象形会意。甲骨文萌字作■形,上从止从小点,下从一斜竖及小点,像种子发芽、上面长出枝杈、下面是一根直直的根形。它是萌的象形会意。甲骨文耑字,上从止从小点,下从根须形符号或从根从小点符号,像植物上部渐生歧叶之状,下像植物根须之形。甲骨文倒字,正是耑字的倒立,上从倒立的根须形,下从倒立的植物枝杈形体,像植物之头与根须上下颠倒、翻转之形。倒的古文是到,到的金文是从人从至(■)偏旁。至的字义是到,甲骨文字形是倒立之矢——■,与甲骨文倒字(■)字在上下颠倒、方向倒转上含义相同,故甲骨文倒(■)字后世废而倒(到)字流行至今。对甲骨文枝、条、萌、耑、倒五字的考证与辨析,有助于学术界了解止这一偏旁既是来源于人体之足的象形,还是来源于草木枝杈的形体符号。  相似文献   

20.
“其”的本义为簸箕。《说文》作■,云:“簸也”。盖“箕”为“其”的孳乳字。甲骨文作(铁218.2)■、(乙3400)、■(乙8685反),西周金文作■(盂鼎)、■(仲师父鼎),东周后有■(中山王壶)、■(石鼓)、■((艹皀)■鼎)等形。《说文》箕下所引之古文有■,■文有■,亦皆与上列形体大同小异。可见殷代的■、■是簸箕的象形,至西周始有加声符下,作■,成形声字,东周后始见从竹之箕,乃后起加义旁字。“其”字在殷甲骨文中均假借作语词■,未见用为本义。“其”的用法,早期比较单纯,在殷代,从卜辞看,大多置于动词前,以加强动词之语气,有表示祈使,表示疑惑不定,表示口气之委婉等作用。如:“丙戌卜,今■,方其大出?五月”(前卷一,46页4版)此辞盖卜问与商敌对之方国,是否会大加出扰。“其”字置于动词性词组“大出”之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