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近代由于诸多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的不断地凌辱和侵略,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日益深重。一批社会精英、有识之士深切地感到:只有振奋民心、寓兵于民,才能真正做到抵御外侮、由弱变强。他们振臂疾言,提出对国民进行“尚武”、“军国民”教育主张,并付诸实践,从而形成了我国近代特有的“尚武”精神与“军国民教育”思潮。  相似文献   

2.
自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开埠城市的兴起,启动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脚步,但我国城市化始终是“迟滞”的,其原因有:近代工业化的低度发展,使“城市引力”不足,农村低下的劳动生产率,致使“农村推力”不强。另外,城乡间的经济差距,以及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阻碍了近代城市化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3.
青年毛泽东与德国近代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年毛泽东受到近代德国哲学的影响,主要有“心性”本源论、以“自我”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以理驭行”的实践观。他接受德国近代哲学体现出的新文化运动的某些时代特征:为救亡而选择思想武器;在选择过程中的扬弃;文化选择的多维空间。本文探索了我国先进知识分子曾推崇德国近代哲学的三点原因:近代中国与德国有相似的社会背景;德国近代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有契合之处;德国的迅速崛起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树立了一个振兴中华的榜样。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曾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然而我国的古代文明并没有产生出类似欧洲的近代科学技术。我国近代科技最初是从西方传入的,因而就有一个科技近代化的问题。从明末到建国前夕,这长达三个多世纪中,从总体上说我国没有多少成功的记录,其中有一件事很值得重视,那就是基本上实现了中国科学技术近代化(以下简称“近代化”)。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近代化”的实现曾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以及社会生活造成重大变化,它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大的变革,也是当今实现科技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基础和起点。但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近代化”的问题很少进行研究。人们的注意力局限于中国近代科技所以落后于西方的原因,如果从另一侧面即总结“近代化”的历史经验,不能不说是一个颇有意义的课题。本文将从科学技术哲学的角度,谈谈实现“近代化”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近代图书馆的诞生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誉为“知识海洋”、“知识喷泉”的图书馆,它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公共图书馆更是座无虚席。当今,到图书馆借书刊、学习研究的人愈来愈多。近代图书馆事业的诞生我国近代图书馆诞生,有的认为是1902年建立的“古越藏书楼”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第一  相似文献   

6.
近代上海在由小县城迈向大都市的自我发展过程中成就了近代“食都上海”。透过近代上海老饭店岁月的闸门 ,本文对近代上海食都的形成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梳理 ,充分展现了近代“食都上海”的个性特色 ,揭示了其所体现的近代上海“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城市本色 ,并从中勾勒出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的斑斑足迹。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如何认识和处理中日关系始终是我国对外政策的重点和难点.在学界,随着近代日本对华政策史之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日益发觉偏重于行动及结果层面的探讨,显然不足以阐明近代日本何以从“蚕食叶”到“蛇吞象”式侵华的深层原因.毕竟没有民众共识基础的对华政策是难以推行的.近年来国际政治学中“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带来了“观念构建利益从而决定国家政策”的基本认识,该理论渗透到历史学中,促使探索历史事件背后的认识基础成为史学研究的一股新潮流.《南开学报》2012年第1期“当代西方研究”栏目以“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为题,组织了四篇专题论文,分别以内藤湖南、胜海舟、北一辉、吉野作造等引领了近代日本思想界潮流的显赫人物为考察对象,以其本人的原出性言论为凭,解析了他们在甲午战争、辛亥革命、国民革命、“九·一八”事变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对华认识和政策主张,以及对国民性对华认知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力图在思想源头上深入探寻近代日本对华行动选择的基础性动因.  相似文献   

8.
西方近代科学发展历史证明,民主和自由是科学发展的精神土壤。我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最高科学研究机构——“国立中央研究院”也是本着学术自由和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谱写了中国近代科学发展史上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9.
《子夜》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甚为重要的一部站在近代人文精神立场上,真实而形象深刻地反映了中国近代文明对古典人文精神的巨大冲击的成功之作,它以最能集中体现“中国近代人”伦理范型特征的人物典型的塑造为中国“人”的近代化之探索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卫生”一词始见于《庄子》,近代以前,与“养生”义同,近代以降,其外延不断扩大,与国家、民族发生紧密联系,赋予了“保种”“强国”的内涵。“卫生”一词含义的变迁与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疾疫流行、人口增长停滞、西学东渐、健全国民的培植等社会历史背景密不可分。清末岭南5种卫生典籍不仅是公共卫生思想与近代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救亡运动在医界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史学方法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史学以梁启超首倡的“新史学”即资产阶级史学为正统。它主导史学领域期间,中国史学有很大发展。近代“新史学”史家们创造了许多有价值的史学方法,其中有新意且成型的如:比较研究法、归纳研究法、历史统计研究法、二重证据法、语言文字比较研究法、诗文证史研究法、碑志证史研究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方法、“历史演进”考辨法、史书章节编纂法、借助“引得”寻检史料方法等。中国近代史学方法,具有历史进步性,也带有时代局限性;在我国史学方法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起过承上启下、承外启中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2.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杰出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毛泽东同志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在我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蔡元培是第一位主张“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对于近现代教育理论有着重大的贡献。目前,全社会上上下下都在关心对受教育者实施“素质教育”,研究蔡元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更有其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实业家、社会活动家张謇一百多年前为南通设计的“一城三镇”格局,不仅在当时凸现出超前的城市设计理念,奠定了南通作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基础,而且给目前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也留下了许多启示。张謇在丰富的创业实践中体现出的环保意识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4.
0.1 近代汉语较之于古代汉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词尾的大量使用。要考察近代汉语中词尾运用的情况,白话小说是极好的原始材料之一。《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由文人创作的长篇小说,其语言运用在近代白话小说中是极有特色的,并对《红楼梦》产生过直接的影响。本文拟考察《金瓶梅》中词尾“儿”、“子”、“头”的分布与作  相似文献   

15.
伴随西方人道主义价值观的引入,近代思想家逐步走出传统的人伦道德的世界重新对“人”加以界定和把握,实现了近代“人”的观念的变革。康有为通过“以气显元”、“以物显元”和“以仁显元”三个维度的理论展开,最终在“以元解人”的思想高度上为近代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原则奠定了形而上之据,在传统儒学与近代西方价值观的相互融合中实现了近代人道观对传统人道观的超越,彰显了近代中国人的观念变革自身演进的内在动因和内在生成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近代外国探险家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活动是新疆地方史研究的重要内容。相关参考资料已往多以域外为主。文章对最近新疆档案馆首次刊布的外国探险家来华档案进行了简介,同时从“印证、补阙、辨误”等方面分析评述了文献在研究近代外国探险家新疆考古活动及近代中外关系史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近代"社会契约论"的主要思想来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社会契约论”对国家性质的解释虽然武断但却是成功的。从理论上分析近代“社会契约论”的思想来源无疑对认识其真正的价值有着深刻的意义。我们认为 ,伊壁鸠鲁的“原子”的“社会契约论”为近代的国家起源理论提供了一个范式 ,而斯多葛派的自然法为近代的国家起源理论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近代“社会契约论”以斯多葛派自然法理论为基础 ,以伊壁鸠鲁的“社会契约论”为范式 ,建立了一个以人的独立性与人的普遍性相结合的理性世界。  相似文献   

18.
泉镜花是日本近代的杰出作家,他以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对日本文学影响深远。但在其有生之年却被视为“异端”和“非主流”作家备受冷落。然而在其辞世近四十年之后,日本文学界又掀起了“重新评价”泉镜花的热潮,出现了“泉镜花热”。随之日本文学界将其视为“被遗漏的名家”,对镜花文学进行了三十余年的持续性研究,如今已确认其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超越了时代的”杰出作家。研究镜花文学前后所经历的被“遗漏”、“重新评价”和“持续性研究”这一“泉镜花现象”将会为我国的民族新文学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严复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处在封建思想的牢笼,运用资产阶级的观点批判中国封建的政治法律思想,分别从“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群己权界”“、黜伪而崇真,屈私以为公”、“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几个方面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法律建设作了深层思考,对中国的近代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自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最先在近代西欧崛起以来,在人类社会就开始分化为“主导”资本主义与“从属”资本主义的区别。近代中国是被西方列强强行拽入由其设定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去的,走上的是一条“从属”资本主义道路,而“半殖民地半封建”,则是这种独特的“从属”资本主义制度类型的一种特质表征。近代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中,遭遇到了发展路径上前所未有的“后发劣势”困境,为此,改变“从属”、扭转“劣势”,就成为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主要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