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感到了自身的困感,这已经引起普遍的关注。然而,对造成这种困惑的根本原因的解释却众说纷纭。一方面认为,由于西方文艺美学思潮的大量涌入和冲击,动摇了我们的传统审美意识,表现出一种选择的犹豫和困惑;另一方面认为,由于我们民族文学审美传统的被冷落,失去了文学得以发展的文化之根,表现出一种失落后的叹婉和迷惘。这当然不无道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仔细阅读萧红的乡土小说就会发现,其创作视角的选择、调整,温情脉脉的灵魂探索,充满灵性的自然描写,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借鉴了外国文学的创作经验,其创作手法与辛克莱、史沫特莱、屠格涅夫、契诃夫、罗曼罗兰等有许多相通和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3.
魏晋玄学家会通儒道,以自然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高原则与价值标准,建构了其情性统一的人格美本体论,即情性自然论。情性自然论对后现代语境中主体审美建构有着重要的建设意义:情的建构性功能表现为境界的提升和情感普遍性准则的呈现,性的建构性功能则更加关涉到诗性和智慧的层面,情性自然论由此成为当代美学主体审美精神建构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一、开山之作《君子于役》夕阳灿烂辉煌的一瞬,给天地抹上了一片艳彩。夕阳垂照不失为宇宙的一种景观,它的存在是宇宙大道一种运行规律的不断重复。夕阳晚照是客观的存在,并不以人的喜怒哀乐、惆怅忧伤而随意改变它的态势。夕阳的辉煌景观引发了古今多少诗人的审美注意,当它成为诗人观照的对象时,无疑会影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保存和发展人类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的最有力的工具,方言写作无疑将是从另一个视角去保护民族文化的举措之一。方言是民俗底蕴的凝聚,汉语方言写作不仅可以保护民俗文化,而且能拓展写作渠道,丰富写作风格,从而进一步实现汉语写作生态化。对汉语方言写作进行历史、民俗文化和审美观照,以挖掘汉语方言写作的民俗文化意味,考察其审美意蕴,也就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  相似文献   

6.
苏轼不仅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美学家。他的美学遗产十分丰富,就所涉猎的广度而言,包括创作美学,诗歌美学,书法美学,绘画美学等;就所研究的深度来讲,他对美与艺术的本质;对审美和美感的特征,对美的欣赏与创作等理论问题,都作出了较好的回答。本文仅就苏轼对审美观照的认识,作些分析和归纳,以就教于方家。审美观照,亦称审美静观,从狭义方面来讲,是“一种关于审美方式和审美状态的理论。指审美欣赏和创造过程中,主体全神贯注  相似文献   

7.
宗炳<画山水序>中提出的"应目"这一命题,蕴涵着深厚的美学韵味,其思想涉及到了审美创作活动中的审美观照这一环节."应目"作为美学范畴受中国古典哲学观念的影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观照方式.而作为审美观照的"应目"则是审美创作活动的根本所在,也是整个审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此外也是中国传统审美创作观的体现.所以对其缘由、发展、形成及与之有关的概念都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8.
农业科技旅游的审美观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托农业科技活动开展的农业科技旅游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农业科技旅游的内容广泛,这种旅游活动具有三个层次的审美活动:一直蕴含了农业美学自身所具有的形式美、动态美、韵律美、艺术美;二是体现了美的创造者———劳动者以及劳动本身的人工美、功能美、技术美;三是农业美赖以产生发展的社会美、时代美。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对美的事物的感性直观达到对其理性内涵把握的心理活动方式, 审美观照应被用于对历史的认识。认为认识者惟此方能在已进行过的逻辑认识、 伦理判断的基础上, 达到对历史的完整把握。至于这样做的条件, 则除了认识者具有运用这一方法的能力外,还在于历史确实蕴涵有美的内容。自然, 一旦这样做了,则不仅认识者能由此获得一份渗融着理解的情感愉悦,而且历史学亦将获得新的发展,或者说将使已中断的优秀古代史学传统再一次得到复兴。  相似文献   

10.
安徒生童话中有很多都是悲剧性,如《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废物》等,论文通过这些童话体现出的悲剧色彩,来解析这些悲剧童话产生的根源,同时对这些悲剧童话的审美特性进行了观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园林诗与古典园林相伴相随了二千多年,二者在"情景交融"中相汇,在相互观照中不断发展.园因诗盛,园因诗传,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园林诗的审美观照.中国古代园林诗对古典园林的审美观照主要表现在向园林注入意境之关、章法结构之关、虚拟景物特性之美.融汇时代精神,将这些美的因素注入园林的设计、建造当中,是当代中国园林建设保持民族特色的重要途径,也是园林工作者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园林文化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自然审美观 ,并非仅局限在“比德”这个伦理层次 ,在具体的审美实践中 ,他也注意到了自然美的客观形式 ,并且自觉地要求审美主体与客体、对象的内容与形式处于对等“交流”的统一状态 ,从而获得最高的审美理想。因此 ,对等交流说应是孔子自然审美观的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13.
六年的南方漂泊生活是艾芜一生最重要的写作矿藏,蛮野而神奇的边地是他创作灵感的源头活水。艾芜在边地行走中尝尽了生存的灰暗和底层的艰辛,同时也享受到了边地人文的慷慨赐予。他把笔延伸到被时代和文学所遗忘和遮蔽的又一天地,聚焦“时代潮流冲击圈外的下层人物”,为中国现代文学打开了新的审美窗口。他笔下的边地粗粝、原始,但也展现着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文人对文学的自觉审美追求,建安文学发生了转向:文学内容由关注社会现实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转向关注内心感抒发生命情绪。文人的精神追求,艺术表现形式逐渐走向个性特征。曹丕、曹植在自己的创作中不断走向自觉,并以对自己内心精神世界审美观照来丰富自己的创作深度。  相似文献   

15.
朱光潜提倡"观照"的审美态度,兼具西方"审美静观"理论与中国传统"凝神观照"思想的双重品质。朱光潜"审美观照"思想以凝神的心理状态为审美基础,以"不即不离"的审美距离及审美移情为实现的保证,以物我统一的审美境界为旨归,以超脱人生的烦恼、痛苦为最终目的,凸显了审美静观的非功利性和主体性,对以后中国美学审美态度、审美心胸的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建设意义和学术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西自然审美观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人对自然美的发现与欣赏相对较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更多体现对峙、征服,物我两分.中国人则较早、较自觉地领悟自然美,与自然亲近、和谐,天人合一;从审美形态看,西方偏于动态地外视观物,以我观物,作冷静客观的分析、解剖,艺术上追求形似,以再现、写实为主.中国则偏于静态地反观自身,物我感应融合,艺术上追求神似,以表现、写意为主;西方的自然审美观具有明显的哲学化倾向和理性思辩色彩,颇具理论厚度.中国的自然美理论呈现出描述性的经验形态和突出的实用价值,表现得精细、翔实、完备.  相似文献   

17.
受魏晋玄学思潮影响,谢灵运在《山居赋序》中提出的"去饰取素"与其赋序中同时提到的"意实言表"、"遗迹索意"一样具有浓厚的玄学色彩,其内涵复杂微妙。总体风格上的"废张、左之艳辞"而取"朴素自然"是其表层含义;审美鉴赏上的"超越辞藻形式"而取"心境的素朴"是其深层含义。大谢归隐始宁而玄佛仙兼融的心灵世界又丰富了"去饰取素"的玄理内涵,也使《山居赋》的玄理指向有别于西晋以来的其他玄言赋。  相似文献   

18.
禅宗文化追求“物之精也”的直觉与意念性言说,蕴含“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的禅意静思和悟化“无知之知”、“无言之言”的精神皈依。为此,禅宗哲学崇尚诗禅兼具的“悟”的思维范式、诗境营造和欣赏体征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生命情韵。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荷花的故乡,古往今来,莲荷与国人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也逐渐形成了情趣盎然的"荷花情结"."荷花"对华夏社会文化生活的观照具有普施性,它从最初的简单民间信仰到宏观性的社会思想,再到后来系统的佛、道、儒三家文化,荷花的象征意义被不断借用和重新赋予.荷花在佛教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和特殊的宗教地位,并在佛学信仰体系中昭示着光明、美好、高尚和圣洁的审美教旨.  相似文献   

20.
晚唐诗人有大量描写女性形象的诗歌作品。晚唐诗人在作品中塑造女性形象时,深受当时的时代风气、诗学思潮以及诗人的价值取向、意趣追求、创作心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晚唐诗人塑造女性形象的诗歌作品,与诗坛上盛行的缘情绮靡、回归齐梁、市民通俗、消闲娱乐的诗学思潮应节合拍,与诗人尚奇、尚怪、步趋“长吉”的审美新变同鸣共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