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肯尼迪政府确立了支持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的政策。肯尼迪政府的政策具有明显的双重性,既支持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又对英国的加入提出了条件。政策的双重性源于美英两国战略的差异。这一双重性的政策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标志着美国的欧洲一体化政策由“支持欧洲大陆一体化”转向“支持大西洋联盟框架内的一体化”,由“相对无条件支持”转向“有条件支持”,政策反映了美国对欧洲一体化政策的趋向。  相似文献   

2.
从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对日本政策的主基调是绥靖,其根本目的是试图以牺牲中国等远东国家的利益来避免英日武装冲突。这一政策是英国长期与日本在远东相互勾结的延续,也受到美国对日本妥协政策的影响。它助长了日本法西斯的嚣张气焰,也使英国自食苦果。但它并未导致第二个“慕尼黑阴谋”,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  相似文献   

3.
英国工党1997年开始执政,在其执政期间,英国展开了大刀阔斧的宪政改革。1999年《上议院法》的通过,标志着英国上议院新一轮改革大幕的揭开。下议院的改革也在同时期展开,但进展艰难。2010年5月,英国新一轮大选结束,此次竞选中,英国三个主要政党工党、保守党、自民党在议会改革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博弈。英国大选最终产生了一个互相纠缠、制约的结果,并导致“悬浮议会”和“悬浮政府”的产生。这一结果将使得英国下议院改革前景更加迷雾重重。本文通过对工党执政期间改革、三党竞选期间政策以及新的联合政府的政策进行分析,对英国议会改革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1925年的中国关税特别会议是20年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期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在关税特别会议召开前夕,英国外交部就制定对华关税政策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这些讨论因1924年9月驻华外交官提出的“泰克曼计划”而更为激烈。此后,唐宁街在这一问题上主要形成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泰克曼计划”涉及面过于广泛而缺乏实施的可能性,因此不赞成这一计划;但是另一意见却认为英国应该通过实施这一计划,从而保持在中国的广泛影响力。结果,后一种意见占了上风,英国最终以“泰克曼计划”作为参加会议的基本政策。   相似文献   

5.
早在1947年初英国准备撤离希腊和土耳其时,杜鲁门就乘机使美国承担了“保护”这一地区免受“共产主义侵略”的义务,从而把中东纳入了美国的全球战略。此后,美国对以色列的政策成为其全部中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色列建国以来,与阿拉伯国家进行了四次大规模战争,使中东成为战后世界动乱频仍的一个地区。本文拟对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美国对以色列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原因作一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罗斯福总统出于战争和战后全球战略的考虑 ,提出“使中国成为大国的政策” ,以促使中国全力进行战争和战后协助维护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和地位。为此 ,罗斯福总统逐步形成支持战后香港主权归还中国的政策 ,并为实现这一政策在战争的各阶段在多层次与中国和英国进行多次外交努力。对此 ,中国的蒋介石政府曾寄予巨大希望。由于英国坚持维护自己的殖民主义利益 ,加上罗斯福总统战争结束前夕的逝世 ,尤其是由于美苏对抗的国际格局的出现 ,美国政府自己改变了这一政策 ,致使战争结束时英国重新占据香港  相似文献   

7.
我们选择1939—1947年期间英国对英属印度的政策作为研究的对象,有二个原因: 一、在这英国对印度统治的最后8年间英国对英属印度的政策,是长达百年之久的英国对印殖民政策最典型的浓缩和总结。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1、英国对英属印度政策的本质或目的所在;2、英国放弃南亚次大陆的殖民统治是自愿还是被迫抑或无力维持;3、英国对殖民地一贯推行“分而治之”政策与印、巴分治产生的内在必然联系。 二、南亚次大陆是英国所有海外殖民地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女王皇冠上的一颗珍贵的宝  相似文献   

8.
18世纪后期是英国对藏政策的早期阶段。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英国对我国西藏实行以建立直接交往关系为目的的“和平”渗透政策。由于喜马拉雅地区各国在历史上同我国西藏形成的密切关系及其在地缘政治上的屏障作用,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这一地区的扩张活动同它建立英藏直接交往的尝试一样,都是其对藏渗透政策的组成部分。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廓尔喀侵藏战争中的卑劣表演最终导致其早期对藏渗透政策的彻底破产。  相似文献   

9.
英国与中日甲午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后,英国始终推行纵容日本侵华的政策。本文对英国这一政策在中日甲午战争各个阶段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着重指出英国推行这一政策,目的在于利用日本遏制沙俄在华扩张势力,维护并扩大英国在华权益,《马关条约》的主要受益者是日本,其次就是英国。  相似文献   

10.
试析布莱尔工党政府的成功之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尽管遭受“伊拉克门”事件的重创,布莱尔领导的工党集团仍顺利赢得2005年英国大选,实现了历史性的三连任。工党成功的直接原因是其有效地调整了英国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工党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微观经济政策改革支撑了英国经济的平稳增长;社会政策改革推动了“福利国家”向“社会投资国家”的转型,增强了社会福利支出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这种大体上兼顾了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政策是基本成功的,显示出新工党统治集团具有较强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华盛顿会议召开前夕,英国局部调整了对日本和中国的政策,主要表现在英日同盟问题上,决定扩大同盟范围;在远东海军军备竞赛问题上,采取“一强标准”但遏制日本;在中国势力范围问题上,同意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实行各国共管中国。英国政策的局部调整表面看侧重于遏制日本,但没有改变英、日在华的相对强权地位,英国寻求的仅仅是保持中日之间的均势,英国推行均势政策的目的是从绝对的国家利益出发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际政治格局剧烈变化,北极地缘战略价值不断提升。英国作为北极航道的门户,充分意识到改变战略重心、聚焦北极事务的重要性。目前,北极地区军事防务已成为英国对外政策的焦点之一。纵观近10年英国北极政策演变历程可以发现,出于北约盟国、欧洲大国与近北极国家的三重身份,受“联盟压力”影响,英国选择“战略跟随”,由保守务实转向积极主动,政策重心由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商业发展转向地缘安全。英国通过与北极国家实现跨身份的交流合作维护本国在北极地区利益,这一做法值得同为近北极国家的中国借鉴。  相似文献   

13.
英国加入欧盟已过而立,却仍在选择全面融入和与欧盟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之间徘徊。从政策与问题层面分析,英国对欧盟若即若离,主要是因为“入盟”涉及英国的战略选择、侵蚀了英国的主权和冲击了英美特殊关系。而这根本上是由英国独特的政治文化和外交传统所决定的,它同时意味着消除英国对欧关系困境的艰难。  相似文献   

14.
1945年7月,英国以克利门特·艾德礼(1883—1967)为首的工党政府上台。随后,颁布了一系列社会福利令。至此,英国建立了一套较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即所谓的“从出生到死亡”享受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1948年7月,艾德礼宣布:已建成“福利国家”。此后,一些西欧国家纷纷仿效,相继颁布了类似的福利法令。英国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历史悠久。因此,研究英国“福利国家”政策的历史演进和历史作用,成为史学界尤其是当代世界史学科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以武力叩开了中国的门户。这场战争是英国对华实施“炮舰政策”的一个典型例证。这一政策从酝酿到实施历经八年。其间,英国国内鼓吹发动侵华战争与反战者均大有人在。后者在道义上、舆论上、人数上甚至还占了一定的优势。然而,战争最终仍...  相似文献   

16.
十九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然而,七十年代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不平衡规律作用的加剧,英国逐渐丧失了世界工业垄断地位。即使如此,英国并未因此而丧失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地位。原因在于这一时期英国统治阶级对其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作了重大的调整和补充,使其由以“海上实力、对外贸易、殖民地”为中心的“三角战略”,发展为以“海上实力、殖民地、资本输出、对外贸易”为中心的“四角战略”。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英国改变对华对港政策一、英国横生枝节1989年之后,英国政府错误地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国内的形势,追随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参加了对中国政府的“制裁”,改变了对华和对港政策。除了曾一度单方面中断中英联合联络小组的工作之外,还在香港过渡时期事...  相似文献   

18.
一次大战后,英国一直希望派一支大舰队去远东遏制日本.但到二次大战爆发前后.英国把全部力量集中于欧洲,无力派大舰队前往远东,这深深地形响了英国的远东政策。本文试图从海军战略与外交这一角度对英国的远东政策作一考察,以便全面地理解英国从远东撤出这一历史现实。  相似文献   

19.
二战后英国一直奉行双轨核政策,即坚持发展本国独立核威慑力量与保持对美国的核依赖并举,但1960年英国取消“蓝光”导弹项目是英国双轨核政策陷入困境的临界点。英国双轨核政策面临本土核威慑力量的规模、独立核威慑力量的存在价值以及在野党和民众对核政策的质疑和对抗等问题。正是英国双轨核政策内在矛盾的激化与美英核“依存”关系的不对称与不对等导致英国核政策走向失衡。面对此,麦克米伦政府依然选择沿袭双轨核政策,其主要原因是:继续与美国进行核合作可以节省英国的核研发成本,密切美英特殊关系;继续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核威慑,可使英国避免成为美国的“卫星国”,并有利于加强其与欧洲的关系,为欧洲防务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批新独立国家成为联合国成员,美国在中国代表权问题上的“延期审议”方案在联合国难以为继。就在此时,英国在1961年改变了原来支持美国的立场,不仅反对美国的“延期审议”方案,而且公开赞成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在中国代表权问题上迫切需要英国的合作以获得成功,因此,美国在政策调整时不得不与英国充分协商。通过这种协商,英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的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