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悲剧精神体现为悲剧主体为追求自由生存和理想人性在面对生存的困境与挑战时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牺牲或抗争精神。欧茨小说《大瀑布》通过主人公的悲剧历程,反映了理想与现实,人与社会的对立冲突。在此通过剖析小说中两位男性主人公吉尔伯特和德克的悲剧精神的形成历程,探讨悲剧主体在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来的牺牲和抗争精神,感悟欧茨通过小说对现代悲剧精神的思考和探索来表达其对现代人生存与命运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梁山”叛逆群落的悲剧性内在于“梁山”自身。蕴含于“梁山”首领宋江形象中的忠与叛逆的矛盾冲突与蕴含于“梁山”群体形象中的义与叛逆的矛盾冲突之间的同构互渗,是构成《水浒传》悲剧性质的基本根源。从整体性的高度看,《水浒传》又是统治者与叛逆者共同的悲剧,这是由二者共有的两种悲剧性内涵(悲剧的实体性内涵:社会与历史周期律之间的冲突,悲剧的观念性内涵:人性与奴性的冲突)所决定的。而从作者的观念世界与《水讲传》小说世界的内在联系看,水泊“梁山”既是作者抗上意识的行化,也是作者乌托邦理想的折射,同时也是作者忠义价值观念的投影,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水浒传》的悲剧也就是作者施耐庵观念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弥漫着命运和宗教道德所带来的悲怆气氛。本文从西方小说中悲剧意识的角度入手,深刻分析了苔丝这一矛盾的集合体———她是性格的悲剧,命运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从中西文化审视“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莹  李健 《兰州学刊》2005,(1):245-247
本文探讨了悲剧意识的生成和功能,对中西不同的文化语境中的悲剧意识的特征、内涵、表现形态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5.
谭瑛 《理论界》2007,(1):207-208
本文简单描述了托马斯·哈代的小说《无名的裘德》中两位主人公裘德和苏的悲剧境遇。文章的重点是放在环境上,小说中维多利亚后期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与社会矛盾的深化、异教与基督教之间的激烈矛盾揭示了整个社会的信仰危机,为人物性格的悲剧性做了最好的铺垫。然后本文通过分析作品中各种复杂关系的表现手法和哈代对待人物和环境之间关系上的观点,阐明了人物与环境相互影响在哈代作品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女作家萧红是一个有着自觉的主题意识和强烈的悲剧意识的作家.她自身坎坷曲折的经历使她有了看待生活的独特方式和对人生的独特发现,这既形成她小说悲剧意蕴的重要基础,也与当时的生活现状及审美的时代特征不谋而合,也因此,萧红的小说充满了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文本细读入手,通过分析小说主人公维特的艺术形象,深刻剖析维特的悲剧成因,体味小说独特的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对于悲剧和悲剧精神的探讨由来已久,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悲剧审美体系。西方悲剧精神在于用行动来抗争,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中国的悲剧大多个体自主意识较弱,其显著的特色为含蓄蕴藉,顺从忍耐。中西悲剧的重大差异显示出不同的民族特点和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9.
论北宋词的悲剧载体功能 --兼论北宋词的悲剧美学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词是词人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的载体,具有鲜明的悲剧载体功能.其悲剧意识主要有三种范型,即词人的生命悲剧意识、词体的生存悲剧意识、词学主体的情感悲剧意识;其悲剧精神主要有两重内涵,即鲜明的抗争精神、与现实社会相矛盾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董广智 《理论界》2005,(10):166-167
悲剧意识是张爱玲生活中最重大的情感体验,这些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她的作品中。张爱玲的小说几乎无一例外地笼罩着悲剧的氛围,作品中的人物都生活在悲剧的阴影里。本文试从张爱玲悲剧意识的来源着手,通过对张爱玲创作的悲剧意识在作品中的体现,深层次地探析张爱玲创作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1.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为成功的一部小说,从它问世以来,便引起诸多关注.许多评论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作品的审美特征,如参差对照的艺术手法、人物形象的塑造、悲剧氛围的烘托等等,可谓见仁见智.而关于主人公曹七巧的悲剧成因这一问题,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运用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提出的某些观点,分析"情欲"在曹七巧悲剧中起的作用,会进一步认识其悲剧的成因.  相似文献   

12.
“脱冕”的悲剧英雄——《卡斯特桥市长》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斯特桥市长》以《俄狄浦斯王》神话为悲剧模式,塑造了亨查德这一维多利亚时期的悲剧英雄形象。笔者结合尼采悲剧论重新解读小说主人公亨查德的悲剧命运,并从作品叙事结构出发,运用巴赫金狂欢化理论挖掘酒神原型如何具体在这部作品中通过亨查德这一悲剧形象得以重塑,意在从深层叙事结构中呈现以酒神为原型的模式具体在哈代悲剧作品中的运用及创新。  相似文献   

13.
"迷惘的一代"文学体现出强烈的悲剧意识.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和欧内司特·海明威小说中的悲剧意识,与叔本华的生命意志主义和尼采的权力意志主义之间存在着某种隐微关系.菲茨杰拉德小说中包蕴着深刻的叔本华哲学思想,而海明威小说则呈现出明显的尼采哲学的痕迹.  相似文献   

14.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杰出的作家,他一生写了许多作品.在他创作成熟期写的一系列“性格与环境小说”中,塑造了一组前所未有的悲剧主人公形象.这些悲剧主人公命途多舛的一生,透露出哈代对人生特有的一种生命悲剧意识:“人的正常本能和欲望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悲惨结局”,“人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本身就是极大的悲哀”.哈代这种生命悲剧意识犹如一个乐章的主旋律,在他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中次第展开,反复迥荡,不断加强,成为哈代小说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5.
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上篇)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悲剧是由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两个要素构成的 ,但这两个要素并不总是结合在一起的。从悲剧意识而言 ,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不是更少于西方文化 ,恰恰相反 ,全部中国文化几乎都是建立在人类的这种悲剧意识的基础之上的 ,都是建立在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悲剧性分裂和对立的观念之上的。悲哀 ,是中国文化的底色 ,但在这个底色之上 ,中国文化建立起了自己的乐感文化。这种乐感文化是通过抑制激情、抑制悲剧精神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正是这种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分化及二者之间的复杂组合 ,带来了中国悲剧美学特征的复杂性 ,同时也带来了全部中国文学审美特征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下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悲剧是由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两个要素构成的 ,但这两个要素并不总是结合在一起的。就悲剧意识而言 ,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不是更少于西方文化 ,恰恰相反 ,全部中国文化几乎都是建立在人类的这种悲剧意识的基础之上的 ,都是建立在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悲剧性分裂和对立的观念之上的。悲哀 ,是中国文化的底色 ,但在这个底色之上 ,中国文化建立起了自己的乐感文化。这种乐感文化是通过抑制激情、抑制悲剧精神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正是这种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分化及二者之间的复杂组合 ,带来了中国悲剧美学特征的复杂性 ,同时也带来了全部中国文学审美特征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万平 《理论界》2010,(3):134-135
从《雷雨》中的悲剧意识我们看到了曹禺创作早期灵魂深处对人类生命本质的探询。透过作品主人公悲剧的生存情形及其独特的奋争历程,我们体悟到了男权主导下的物质、阶级社会中人性的弱点和光辉,也感受到了曹禺对人类生命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8.
曲彬 《理论界》2010,(11):148-149
本文分析了康拉德的小说《吉姆爷》中主人公吉姆悲剧的产生原因,指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推动着主人公命运的发展,最终导致悲剧的产生。吉姆在努力战胜自我,实现理想的过程中经历的心灵痛苦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有着普遍的意义,使得读者与之共鸣;而吉姆心灵的道德力量使他最终实现了理想,他的心灵折射的道德光芒给予读者无穷的力量。这就是吉姆悲剧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9.
曹禺的<日出>是一部戏剧,而小仲马的<茶花女>却是以小说的形式闻名于世.二者虽然是两部不同的作品,但是作品中的人物陈白露与玛格丽特却有着极强的可比性.她们都是名噪一时的高级交际花,过着极度奢华、糜烂的生活.虽然都身陷泥沼,却又不失对纯真、美好生活的向往.她们的命运都是历循着生活压迫、爱情破灭和生命熄灭的轨迹.这两个女人虽然在生活经历与性格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却又因为各自所处环境的不同和作者创作主旨的差异,显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质.剖析二人特有的悲剧命运,并分析其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可以探寻到陈白露和玛格丽特之生存差异.  相似文献   

20.
从女主人公的命运看哈代的悲剧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人物形象一直是哈代在其小说中所着意刻画的。本文试图通过对哈代笔下所描绘的女主人公———游苔莎、苔丝以及淑等的悲剧命运进行分析,探讨哈代悲剧思想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