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编者按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中国思想史的核心与重要组成部分,为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所关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为当代中国政治思想的深化、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的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丰富的借鉴和有益的启示。我国著名学者刘泽华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研究,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学术理论体系,即从王权主义的角度重新审视和反思中国的历史,力图抓住中国政治思想和政治文化的核心和主题、主旨、主线,揭示中国传统社会运行的玄机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密码,清除阻碍中国现代性转型的暗礁巨垒。王权批判理论获  相似文献   

2.
2003年9月由中国政治学会与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研究中心合作主办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师范大学隆重举行。现将会议观点综述如下:一、西方政治思想史学科的若干基本问题学者们一致认为,西方政治思想史既是政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历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西方政治思想史具有某种综合的边缘学科的性质。因此,确定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范围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西方政治思想史拥有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而在理论上成熟的重要标志。对于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国内外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人们…  相似文献   

3.
城市文化的发展已变成当代城市发展中核心问题,而学术文化又是城市文化的灵魂.因此建设“深圳学派”,其目的通过学术文化的发展引领深圳市的发展.此次会议围绕着建设“深圳学派”,讨论了建设深圳学派的意义、“深圳学派”的内涵、深圳学派建设与文化的关系、建设深圳学派的可能性、建设深圳学派的理论构想、建设“深圳学派”的现实途径等几个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了"亦人亦猿"停论,并摘引杨熙龄《奇异的循环--逻辑停论探析》(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初版)有关矛盾和悻论的几个片段,来点评析,借此消解"亦人亦猿"悻论。本文有些地方过于简略。读者如感兴趣,参看文末的几篇拙著及几位论者对我文的批评,可有较详尽的解释。杨说(摘要):区别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包括逻辑修论)是个重大而困难的问题,大家还在讨论。波普尔喜欢用"白天鹅"例子来说明"矛盾必然假":所有天鹅是白的(甲)。有些天鹅不是白的(非甲)。甲、非甲是逻辑矛盾。波认为两者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而是必有一…  相似文献   

5.
<正>一、作为“写”的“历史”之“思想史”“思想史”的书写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思想史”的书写之所以成为一个开放性问题,从根本上说乃是因为它是“写”的“历史”。在思想史同哲学史混而不分的年代,冯友兰先生便在其名作《中国哲学史新编》的“绪论”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在他看来,“历史”有“本来的历史”和“写的历史”((1))。从理想出发,我们希望“写的历史”同“本来的历史”保持一致,但事实上“写的历史”不过是基于“本来的历史”的一种创造,  相似文献   

6.
学派观念和中国科学哲学“语境论学派”的学术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地看,学派就是共襄旨趣的文人学者群体,这种最能彰显德治的共同体方式也许是拯救学术的最佳选择。在科学哲学面临世界性学科建制萎缩、理论失效和跟踪西方随波逐流窘境的三重危机之际,中国科学哲学家基于对关于科学的各种哲学问题和科学哲学发展问题的梳理,对各种研究范式的反思,比较成功地实现了整体论思想与语境论思想的衔接和整体论哲学的重新构造,凝结形成了自己的语境论的科学哲学研究纲领,展示了具有中国气派的主动应对困局和勇于创新的胆识。  相似文献   

7.
华文 《中州学刊》2002,(2):65-67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华侨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思想史与文学史”全国学术研讨会 ,于 2 0 0 2年元月 5日至 7日在福建泉州市国立华侨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 6 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专著一部、论文 4 0多篇。与会专家主要就“中国思想史与文学史的互动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关于中国思想史与文学史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胡明认为 ,中国人的理性意识起步很早 ,因此决定着中国文学史与其背后强大的思想文化内容是互相协调的。中国两千年的哲学理念、思想文…  相似文献   

8.
清初学术的两次转变及其思想史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初,我国学界出现了一股屏弃宋明理学、竞尚古经的思潮,史称朴学思潮,延至乾嘉终成气象。_其间,经历了两次转变:一次是学术方向的扭转,即朴学压倒理学,演成趋势;另一次是学术理路的改变,使经学研究偏离经世致用的传统,走上了纯学术化道路。第一次转变发生在社会新旧交替时期,属于“推翻一偶像而别供一偶像”的思想革命;第二次转变发生在一个学术思潮内部,属于朴学运动自身的发展与深入。事实上,也正是第二次转变。彻底终结了理学时代,迎来了朴学的全面昌盛。  相似文献   

9.
关锋 《学术月刊》2022,(5):16-27
20世纪70年代发生、持续近20年的“布伦纳辩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其发起人布伦纳赓续英国史学马克思主义重视历史经验的传统,在著名的“多布-斯威齐之争”的基础上,对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进行独特阐析,强调地主、自耕农、佃农之间的阶级斗争及其形塑的社会财产关系,才是“过渡”发生、完成的关键。由此,布伦纳左右开弓,既和诸如人口决定论、商业或贸易决定论等非马克思主义观点争辩,也和主张生产力决定论的正统马克思主义争辩。“布伦纳辩论”使很多马克思主义者卷入其间,直接催生了当下颇有影响的“政治马克思主义”,也同时使马克思主义思想史、阐释史上的一些重要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如如何理解“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最初形态到底是农业的还是工业的;在更深层次上,则牵涉如何对待生产力决定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归属。对之仔细梳理和认真挖掘,对建构和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颇具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公羽 《东岳论丛》2006,27(6):250-251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鲁东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和河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8月21日至23日在山东烟台举行,国内外8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提交论文60多篇.会议以"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为研讨主题,在这个主题下,围绕民族主义思潮的概念定义、学理渊源、发展脉络、层次类型、思想内涵、个案对象、价值评判、研究方法以及民族主义与其他思潮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会议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13.
由于中国历史和政治的特定传统,循吏既肩负了一种特定的"官"之职责,又扮演了一种独特的"师"之角色。在地方行政活动中,循吏通过其"官"与"师"的角色互动,积极推进了地方风化。由此,它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一个特定渠道,也构成了中国古代行政伦理发展的一个特定向度。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论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欧力同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自19世纪初法国理论家特拉西在《意识形态概论》中首先使用了“意识形态”概念以后,一百多年来,在西方理论界一直存在这样一个传统倾向:把“意识形态”看成是与“科学”无涉的。甚...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逻辑室学友嘱我对《人文杂志》①一连串关于“亦此亦彼”和“可此可彼”的辩论表示点看法。现将鄙意略述于后,请各位批评指教。“亦此亦彼”和“可此可彼”的争论就是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的争论,这并非仅仅是逻辑问题,更是一个本体论问题,目前还是一个心态问题。亚里士多德把逻辑规律首先看成是事物规律。恩格斯和列宁也认为两者是一致的。但是黑格尔和恩格斯不严格区别形而上学与传统逻辑,他们把传统逻辑看成辩证法的对立面,认为传统逻辑或者根本不成立或者效用日减。20世纪3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更“左”了一…  相似文献   

16.
哲学史就是关于"形而上者"的思想史;而其它思想史则是关于"形而下者"的思想史;但思想史还应有一个更本源的视域,那就是关于那种先行于形而上者、形而下者的观念层级的视域,也就是那种未被理论化、甚至未被意识到的、类似于所谓"集体无意识"的领域.这种视野更为宽阔的思想史,可称之为"观念史".作为"研究对象"的"思想的历史"乃是基于"主一客"观念架构的,而这种观念架构及其双方则均渊源于当下的生活感悟,"思想史"由此而可能.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活的灵魂”深入贯彻到新的理论和新的实践,在当代视域中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创新,从而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继承、发展和螺旋式复归。邓小平的实践历程,展现了他独特的政治风范和精神气质,其创新性理论必将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和非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思想史上留下“普世”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谷鹏飞 《北方论丛》2007,(4):122-125
"重农学派"是兴起于18世纪50至70年代法国的一个经济流派。该派直接继承法国启蒙运动"自然秩序"的哲学观念,并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提出了基于大力发展农业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做好了经济思想上的准备。重农学派经济哲学的现代意义则在于,其成功探索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经济与哲学实现结合并作用于社会的可能性与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把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及其阐发研究,作为当代一个重要的学术思潮,放在世界性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进行分析和考察。从人类认识论的辩证运动,从西方学术传统的嬗变,从华人学术群体的崛起,分析了这一学术的思潮出现的历史必然性。继而又从思维方法、研究向度、成果体现以及模式对应四个方面分析了该学术流派的文化性徵。最后再提出“解”“悟”遇合中的话语权力分配问题,既幽默又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