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复音词语法功能的角度揭示了《宋书》中的兼类词 4 1个 ,指出这一现象是中古汉语中普遍存在的 ,是复音词增殖过程中的必然表现。  相似文献   

2.
兼类词泛存于文献。研究甲骨刻辞的兼类词,溯源寻流,可探察语言表现手段演化之一隅,而窥见人们认识水平进化之一斑。兼类词,兼含不同概念,兼具不同功能,兼隶不同类属。推究成因,乃是缘于事物与行为及属性等原本密切相关,而在语词之中,经由意义的引申孳乳.促成功能的推衍扩展,依旧表以同一语音形式,则自然形成为一词以兼称之。若放眼于共时的横断面与历时的纵深线之相结合,考察甲骨刻辞,词义之兼指,词类之兼属,参较传世典籍,既有相似性,也有相异点,这样,兼类词于甲骨刻辞便有别于传世典籍之特殊表象。由商殷至后世,在汉语发展中,兼类词曾逐渐演化,主要采取了如下途径:由词语变换而进行转化,以音调别义而进行异化,借文字衍形而进行分化。综观兼类词之演进史,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由粗浅而精深与语言的词汇由贫乏而纷繁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兼类词在《马氏文通》以来的汉语语法研究中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究其根源在于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本文将语言共性论下的汉语研究和神经语言学研究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得到的实验结果结合起来,认为汉语存在与英语等语言性质相同的屈折变化机制,但语音层面未因此而发生变化,这一结论动摇了传统的兼类处理原则,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分析了德语中的各种兼类现象,然后提出了处理兼类问题的几种策略。这些策略目前都已应用同济大学的TJTITR德汉机器翻译系统中,实践证明,它们不仅罗好地解决了机器翻译中的兼类问题,而且大大提高了系统运行的效率。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汉语中有一些名词(或动词)在保持原有词性的同时,又能在其它语言环境中用作动词(或名词)且功能意义相对稳定、词形不变,这样的一类词叫做名动同形词,这种现象就是名动同形现象。识别这种语言现象的关键是分清它是词类活用还是词的兼类。以词类的功能意义是否对等,可以把它分为功能意义对等的名动同形词和功能意义不对等的名动同形词两类。其特点主要有:一、作为名词和动词,读音相同,词义之间有联系;二、有一般名词和动词的特征;三、通常不能重叠使用;四、充当主语或宾语时,谓语有四种情形。使用名动同形词时要避免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6.
汉语味觉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味觉词作为汉语词汇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类聚,以其特有的方式记录了汉民族对"味"的认识和经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汉语味觉词,对其展开了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成果丰硕.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梳理,并指出目前汉语味觉词研究上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汉语詈词文化意蕴例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作者从《汉语大词典》37万词条中查到900多个詈词条目,并简单分类举例。本文对汉语詈词中数量最大、使用最广的骂人为禽兽的一类詈词作出分析,认为这类詈词折射出浓厚的人性论思想,反映出对人伦道德的强调和重视;显示出中国古代对君子贤圣等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庶民百姓的贱视;反映了古代偏执狭隘的种族意识;从这一类詈词还可以看出中国人对面子问题的高度重视。通过对这一类詈词的分析研究,意在显示汉语詈词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英语在15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从世界各个主要语种吸收了不少贷词,其中,汉语即是其贷词的来源之一。英语中的汉语贷词虽然不再是汉语词,但像其他词一样,它们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其音形义的结合是在两种不同语言社会共同使用过程中逐步确立的。英语中的汉语贷词在语音、词法、语义方面显示出其特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郭建芳 《学术论坛》2012,35(2):174-177,220
语言学研究过程始终贯穿着语法学的研究,而词类研究又贯穿着整个语法学的研究,因此,在语言学发展史上词类理论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变化和发展。文章结合词类理论的演化发展对汉语词类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剖析,最终挖掘出词类理论研究带给汉语词类问题研究的三点启示。  相似文献   

10.
汉语中的别称词大多与历代文人雅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体现着十分鲜明的文人气息.本文试从诗词格律藻饰的需要、名篇佳作和历代典故的概括提炼、依文人语体习惯和各种修辞手段创造以及因某些文人个人好恶而形成等几个方面概述了汉语别称词的文士特征,以此揭示汉语别称异名文化特质的另一个重要的侧面.  相似文献   

11.
许华 《社会科学论坛》2009,(12):121-124
汉语中的别称词大多与历代文人雅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体现着十分鲜明的文人气,息。本文试从诗词格律藻饰的需要、名篇佳作和历代典故的概括提炼、依文人语体习惯和各种修辞手段创造以及因某些文人个人好恶而形成等几个方面概述了汉语别称词的文士特征,以此揭示汉语别称异名文化特质的另一个重要的侧面。  相似文献   

12.
汉语与侗台语的几个词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个语词的相互借用可以反映语言间的接触关系 ,而具有成组词族对应关系的语言却能反映语言间的同源关系。以几组同词族为例 ,考察其在汉语和侗台语 (壮侗语 )中存在的对应关系 ,以此进一步证明汉语与侗台语本出自同一语源。  相似文献   

13.
附加式(词根+词缀)是汉语合成词的一种构词方式,韩语中的汉字词也有由词根和词缀构成的派生词,而且词缀数量较多.但是部分韩语汉字词词缀在现代汉语中不再是词缀,而是有实在意义的可以作词根的实词.汉语词缀重意义的虚化,韩语汉字词词缀重用法的黏着.本文试图对汉语词缀和韩语汉字词词缀进行初步的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曹起 《兰州学刊》2009,(Z1):172-173
词类研究是语法研究的基础。传统经典范畴理论在词性的鉴别上对内没有普遍性,对外没有排他性,也不能解释汉语词类的渐变性质,而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却能很好地解释词类的渐变性,它为词性的鉴别提供了实用有效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5.
关于现代汉语词类系统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划分现代汉语词类,应以语法功能为根本标准,并注重划分的层级性。首先根据词能否作句法成分,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根据独立使用的能力以及与其他词组合的能力分为独立词、半独立词和组合词。独立词只有叹词;半独立词只有拟声词;组合词分为体词、谓词、饰词、代词,其中,体词分为名词、数词,谓词分为动词、形容词、状态词,饰词分为区别词、副词,代词分为代体词、代谓词、代饰词。虚词分为介词、连词、助词和量词。  相似文献   

16.
《琼州学院学报》2015,(3):57-62
李德鹏提出的"汉语的语素就是词"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汉语的语素和词在概念上没有矛盾,汉语中所有的合成词都是多语素词,同时要注意区分古今语法标准的差异,虽然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没有明确的界限,但依然能够加以区分。现阶段对于语素和词的区分没有大的问题,因而"语素就是词"的提法是没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籍中本来就有的词是汉语原创词。把它对译成西学名词、术语,是19世纪中日两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特点,也成就了近代中日两国汉字词文化交流的繁盛。后一种交流相互促进、互补性强的特点,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不可忽视的大事。本文旨在以原创的新视角,对日本社会产生重大作用的关键词词义进行古今、中日比较,对把汉语原创词列入“外来词”的传统归类法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8.
苏俊波 《理论界》2004,(1):134-135
汉语复音词中,同义语素词如休息、思想、研究等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追溯其历史来源,可上寻到先秦汉语。例如《战国策·齐策》“齐王闻之,君臣恐惧”中的“恐惧”,《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中的“朋友”,《左传·宣公二年》“不忘恭敬,民之主也”中的“恭敬”等。汉代以后,这种结构的复音词急剧增加。显然,汉语词汇中大量的同义语素词来源于古代汉语中单音同义词的连用,正如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阶段的。”但是,在汉语词汇的历史发展轨迹中,单音词为什么会产生同义连用现象,以及怎…  相似文献   

19.
一对汉语语法进行系统研究当从《马氏文通》刊行问世算起 ,在一百余年的研究历程中 ,汉语语法学主要经历了马建忠的以词类为纲的体系、黎锦熙的“句本位”、朱德熙的“词组本位”几个研究体系 ,得出了一些合理、正确的分析。但在这分析过程中可以看到 ,自汉语语法体系建立之初 ,就戴上了一个印欧语语法的帽子。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开宗明义地说 :“西文本难也而易学如彼 ,华文本易也而难学如此者 ,则以西文有一定之规矩 ,学者可循序渐进而知所止境。华文经籍虽亦有规矩隐寓其中 ,特无有为之比拟而揭示之。”他便开创了这项“比拟而揭示之…  相似文献   

20.
同形词是古汉语词汇系统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同形词的本质是词汇意义的质差。同形词与兼类词有复杂的交叉现象。同音假借、词义引伸、词汇的系统演变是同形词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