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造型艺术的形象是静态的,但是它往往要打破静态的局限而表现动感。对造型艺术的动感追求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表现客观世界的丰富性、适应人们的审美心理和应对艺术挑战的必然要求。在艺术史上,人们创造了许多表现方法,在静态的形象中展示着动感。  相似文献   

2.
佛教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以敦煌石窟的艺术形式为载体,表现佛教文化、人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即佛教文化影响人的思想,人的思想又通过艺术形式呈现。旨在从佛教的产生及传播出发,探讨佛教文化与敦煌石窟建造的关系,分析佛教文化在敦煌石窟艺术中的多样化表现,以壁画和彩塑为主要研究对象,为再识佛教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动感"形式之所以广泛呈现于造物艺术中,有其存在的基础和缘由.其中,人的生理感知为"动感"形式的存在提供了先决条件;人在生活中对审美趣味的追求,是"动感"形式存在的情感依托;而"动感"形式的存在,又是人之哲学观念以及生命根本意义与价值的反映.由此可见,"动感"作为造物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人类视觉经验与造物意识的总结,是审美心理与情感思维的追求,也是生存状态和生命情态的哲学思辨.  相似文献   

4.
问动课堂以强调并优化课堂中的"问"(以下简称"课堂问")来达成课堂动感目标。动感是个体潜能释放的表征和优质课堂的关键特征;问是课堂最活跃和最有挑战性的因素,是促成课堂动感的机制力量。问动课堂以追求课堂动感为目标,坚持问、教、学并重和问、教、学联动的发展方向,倡导知问合一、设问求动和由动生问的生成形式。问动课堂具有生成性、灵活性、适宜性和整合性特点。问动课堂的实践是以激发主体参与和形成实践领导力为前提,从系统推进、活动组织与条件保障三个方面切入。课堂变革反思显示:目前问动课堂的理念趋于成型并会沿着三条路径继续完善;问动课堂实践已取得多方面成效,下一步将寻求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动"的精神是艾青诗歌的重要特质,来自于诗人燃烧的生命体验.大量动词、动感画面、情绪转换、动感意象构成"动"的精神之表征.自由诗体、省略标点和押韵、大量排比句等形式结合无间,创造出全新的"动感"审美."动"的审美体验,完全区别于古典诗歌的静态审美,也以其抒情主体的独立个性,与古典豪放派诗歌有着内在区别."动"的精神,根源于社会格局变动、异域和都市生活体验,更在于发现生命本体的意义和价值,形成人与世界的全新关系和全新发现."动"的精神,构成了现代新诗在诗学和美学意义上的开拓.  相似文献   

6.
宗白华对庄子的钟情使其"生命"美学染上了庄子底色,生命之"动"的现代理念与庄子艺术精神的融合使得庄子美学具有明显的现代祈向,突出表现在:1.中国艺术尤其是绘画表现着生命之"动"--气韵生动,而其基本境界却是静的,这种"静"主要得益于庄子开拓的精神境界;2.中国艺术的空白乃生命流动之处,其渊源也是老庄、特别是庄子的宇宙观,庄子的"心游"更是中国艺术空白的生命源泉.宗白华对庄子的美学阐释别具一格,在庄子美学的现代进程中具有一定的先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彩绘是民间彩塑造像的重要部分,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彩塑彩绘具有明确主色调;布色和纹图时虚实相间;边饰突出;遵守规制的艺术特征。由于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的不同,北方和南方彩塑造像的彩绘有区别:北方彩塑彩绘粗犷豪迈、强劲雄浑,在具体表现形式上,特别注重形体与结构的把握;南方彩塑彩绘则造型圆浑丰满、淳朴秀润,在纹样的装饰上,讲究"满而不塞,繁中有简",其花纹大都来自自然界中的花草。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充满了节奏性的动感,极富韵味.这种节奏性的动感极大地呈现于古人的绘画理论和绘画实践对"势"的解释和运用之中.具体而言,它包括画面章法布局的虚实相交、笔力走势上的收放相替、墨色点染上的阴阳相背,所造就的绵延曲折的动势之效果.这是一种对"取势"的追求.在这种追求背后,又折射出中国古人擅用辩证思维、推崇动态与包孕美、寻求与"道"的衔接等美学意识和思想.  相似文献   

9.
敦煌莫高窟是一座人类艺术宝库,对当代艺术影响深远。莫高窟的艺术最大特点便是它将彩塑与绘画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本文对"塑绘不分"这一特点的缘起,以及最终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与论述,尝试从一个更加全面的角度去欣赏与解读莫高窟艺术。  相似文献   

10.
对于王维诗歌特别是山水诗的动静问题,文学界已作了大量的探讨.山水诗中"静中有动"是人们普遍给予的审美评价.而本文则试图从诗中所表现人物主体的行为动作这个角度去分析王维诗中的动静相对的艺术美,即"动中有静","以静衬动"的艺术特点,从而揭示"动态性在王维山水诗中只是一种艺术手段,而表现大自然中田园山林的静美境界,才是他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国重彩画历史的回顾 ,追根溯源 ,深入探讨了现代重彩画的艺术语言 ,指出现代重彩画是东西方绘画艺术的融合 ,是汲取西方艺术营养后以新的绘画形式充分表现东方艺术神韵的结晶。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大同市素有龙壁之城的美称,龙壁数量众多,其中观音堂明代琉璃三龙壁不仅是古代建筑中的艺术奇葩,更是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古代艺术珍品。分析大同明代琉璃三龙壁的艺术风格、壁面琉璃艺术的表现形式、龙纹图案的艺术样式等,以期较为完整细致地呈现出凝固在琉璃龙壁上的中国传统艺术精华,重新认识明代琉璃龙壁的艺术内涵及其应有的艺术地位和艺术价值,是美术工作者和地方文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凤翔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以彩绘泥塑最具风格。它具有丰厚的民间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间艺术样式,彩绘泥塑的造型、绘制、用色都独具特色,体现出汉唐艺术的丰满和图腾文化的神秘,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凤翔彩绘泥塑与民俗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呈现出强烈的民俗文化特征,虎的形象在彩绘泥塑上表现突出它与远古的图腾文化有着的文化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4.
工笔重彩绘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种,它注重意象的营造,表现风格与写意绘画中的写意性有着同源的特征。文章分析了传统写意美学与工笔重彩绘画的关系,以及"写意性"与写意、写意画的区别,对工笔重彩的写意性特征作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证,力图揭示体现工笔重彩绘画的写意美的艺术文化本质及其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根据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的、距今7000年的早期"彩绘陶"残片,以及全国各个地区的"彩绘陶"发展情况,对河姆渡"彩绘陶"艺术的图案(图形)、色彩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彩绘陶"艺术进行了对比论述。以"彩绘陶"艺术为载体,对浙江"彩绘陶"区域性文化与我国"大文化、大艺术"的关系进行了尝试性探讨,并对我国传统图案(图形)色彩的"五色审美观"及其文化内涵的延伸等问题做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对杜威所提出的"艺术即经验"的动态解读,是重新阐释杜威美学的关键所在.杜威关注艺术与生活、与社会之间的关联,认为艺术自身的产生就是为了使人类获得有意义的经验,而经验的持续再创造也更加有利于艺术的发展.艺术经验不可能在一个静态环境中获得,而其自身也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7.
艾伦.金斯伯格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本文通过其代表作《卡迪什》的简要分析,论证他超越传统,以急流瀑布般的感情宣泄、随意的结构、色彩分明的画面,在思想和艺术上为美国文学做出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采用铅硼硅熔块釉研制出同时符合普通粘土瓦坯的烧成温度低、热膨胀系数低这两个主要性能特点的釉料.一次烧成的技术关键是提高釉对坯的附着力.可以通过控制釉浆的细度和浓度、充分干燥并预热瓦坯、添加结合粘土和有机结合剂等途径达到要求.另外,与二次烧成相比,一次烧成施釉应略厚、升温速度应较慢、保温时间应适当延长.  相似文献   

19.
各艺术门类间存在个性与共性特点。书法与动画也不例外,书法为静态的视觉艺术,动画则是动态的时空艺术。尽管二者在表现形态和风格上存在较大差异,但其间也有一些共同的美学规律。如果在较为成熟的书法艺术和新兴的动画艺术之间,在艺术语言形式、叙事方式和创作法则等方面探寻出共同的美学元素,找出创作的共同道理,就会从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中得到许多值得动画艺术创作的可资借鉴之处,从而推动中国动画的民族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民间美术是中国文化中最不受外来文化干扰的部分。我国的民间美术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赋色体系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民间美术色彩通过自己动态结构的变化,来表现生命经验的形式,由情感、生命、运动组成色彩的意义,奇妙的色彩语言在民间美术中的运用更凸显艺术的文化本性。民间色彩本身的现代化色彩倾向,也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