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总要在生活征途上留下自己的足迹,一个作家自然也会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留下鲜明的印记.因此,二十三年前,也正是我们年轻的共和国刚刚迈过了第一个十年的时候,李准曾把他献给祖国的一个创作合集题为《车轮的辙印》,显然,这个命名是意味深长的.李准,他是属于在新中国的生活土壤中成长起来的第一批作家,是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遵循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引的方向,深入生活,投身火热的斗争,  相似文献   

2.
李准同志是一位带着浓郁的乡土芳香步上文坛而为人们所熟知的作家。对新的世界、新的思想、新的人物的满腔热情,清新隽永的文笔,质朴、生动、富于生活气息的语言,形成了的他创作的可贵风格;而严格的革命现实主义道路,则是他认真探求、努力遵循的创作道路(然而,这条路太曲折、太艰苦了,其中作家不无教训)。为了正确理解李准创作的得失,  相似文献   

3.
“温良恭俭让”作为一个完整的集合体在《论语》中仅出现过一次。《论语》原文作如是记:“子禽问于子贡日:‘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问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日:‘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从子贡的话里我们体识到了“温良恭位让”在孔子思想观念及诸多行为中的重要性。这个重要之点几乎就是孔子“仁”学思想和全部观念的根基以及归着点。“温”在孔子学说中有多种表述法。“温”是一种态度。一个人面对纷繁多变的外在,总要做出自己的反映。孔子教导人们要有较为得体的应变方式,“过”与“不及”都是失…  相似文献   

4.
在崛起于新时期的中青年作家群中,金河是个引人注目的名字。他的短篇小说,思想上敏锐独到,艺术上各具风采,拥有广大读者。无疑,研究金河的小说创作,对总结新时期小说创作的经验不无裨益。为此,本文试图在较为开阔的思维领域里,对金河的小说创作做一管窥,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总结中国现代文学创作规律的角度,阐述了张恨水的小说创作从改革章回体起步,虽然走的是一条与新文学作家作品相逆的道路,最后却殊途同归,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雅与俗、作品的艺术品位与商品属性诸关系的处理上,无疑会给当代文坛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生命是沈从文创作与思想的核心范畴。他所说的生命一方面是指主体在浑然一体状态中感受到的透明烛照、空灵自由的生命状态。另一方面又指主体在这种状态获得的对于宇宙、人生意义的觉悟,最后还指主体追求爱、美、神等高级精神需要的超越性本能,即沈从文所说的乡下人本性。根据乡下人本性的实现程度,生命区分为完全生命形式和不完全生命形式两种。沈从文认为,不完全的生命形式是滋生社会黑暗腐败的心理基础,只有铲除这种不健康的生命形式重新激发生命对超越的追求,社会政治问题才最终得以解决。沈从文的生命观是一种建立新道德、新价值的尝试。他欲建立起一套顺应人的健康本性的,而非从人自身之外的权威演绎出来的新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7.
茅盾与其说是一个文学家,还不如说是一个以文学为武器的革命家.他是将中国现代革命实践与文学结合得最完备的人.他照亮文学作品的强烈的政治功利热情和"文学济世"的理想,在今天仍令人敬佩.  相似文献   

8.
文章试从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要求出发,重新审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我国应建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9.
首先梳理"clause""小句""分句""偏句""子句"等诸多相似的概念;再从"动词决定论"的角度对"小句"进行明确界定;最后以小句整合现象为依据,分析了在汉语语法研究中运用此概念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虽然庄子与普罗泰戈拉的思想都是以相对主义为基础的,但在深度的解读中却发现庄子与普罗泰戈拉的相对论思想在内涵、根源以及理论意义上都存在着截然不同之处。这也进一步佐证了现象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对有限的,而非永恒至上的,从而对现有观念至上性提供多一份质疑,对多元意识观念的宽容与理解作出深具说服力的申述。  相似文献   

11.
“宗教是文化”命题,曾对宗教研究起到了解放思想的巨大历史作用,也开拓了宗教研究的广阔视域,对扭转进而深化对宗教的理性态度功不可没.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宗教研究的深化,该命题自身的局限性也逐渐凸显出来,那就是将宗教研究的泛文化化倾向,从而导致对宗教自身的超越维度的遮蔽,削弱了作为一种文化样态的宗教特性的澄明.由此,宗教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仍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事实上,在狭义的文化视域下,人类文化样态植根于宗教之土壤;而从宽泛文化视角看,宗教则显现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样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二者协同渗透、功能互补,宗教在与世俗文化样式互照中展现自身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2.
延安大学校友陈行之先生,因其长篇小说《危险的移动》、《当青春成为往事》的出版而跻身于中国当代优秀作家之列。他是用深邃的思想与独特叙事来展示飞翔姿态的作家,理应得到文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一直影响和指引着一代代人的翻译实践,同时也被许多学者作了各种不同的理解与解释,尤其是对“雅”字的理解,更是众说纷纭。结合我国翻译的现状及古籍对雅字的论述,“雅”在当代应该理解为“正确(correctness)”,才能在当今的翻译实践中发挥其真正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建国初期,搞活农村市场,推销农副土特产品,扩大城乡交流,给我国农业带来了勃勃生机,带动了城乡市场的繁荣和整个经济与财政的发展,也对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农业市场化改革具有启示和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至上世纪末,是重庆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小说创作则是其中最重要的构成内容。本文从多个侧面对新时期以来至上世纪末重庆小说创作的发展态势作了提纲挈领的勾勒,对其中有影响的作家作品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6.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的歇后语,可谓妇孺尽知,勿需阐释。但刘备何以要“借”,何以是“借”,如何“借”,既为借又何以借而不还?等等。就这些问题作些思考,似乎能成为我们观照《三国演义》的一个特定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艺术本质特征”的问题,是个“斯芬克司之谜”。作者借鉴和运用当代文艺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先对几种流行的且有代表性的论调,作了一番扫描式的评述,然后着重对“形象特征论”、“情感特征论”这两种传统的“艺术特征论”,进行重新审视和深入剖析,论述了这两论的合理因素及其理论缺陷,为最终破解这一谜底提供一点启迪和参照。  相似文献   

18.
李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涌现出来的一位著名作家。三十年来,在人民群众斗争生活的土壤里,在党的雨露阳光下,李准不仅在小说创作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且把他的艺术才华的触角,伸向其他的艺术领域,先后创作和根据自己的作品改编了许多戏曲和电影剧本。此外,还写了不少诗歌、散文和文艺论文,大大扩大了他的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者提出了教育活动与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之说”,即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理论。这一理论被广泛地接受并且发展成了我国教育的基础理论。该理论把教师和学生二者对立起来,从二者中选择谁是“主体”,谁是“客体”,是对教育本质的曲解,是一大悖论。也正是这一“悖论”使我国当前教育出现了许多困惑和误区。只有彻底摒弃“教育中的主体和客体之说”,树立教师“服务者”,学生“学习者”的师生角色观,才能彻底挣脱这一“悖论”的影响和束缚,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巨流中,也汇入了一股清彻明净的小流,这就是美的文学。作家们不忘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崇高职责,努力开掘和表现劳动人民的人性美、人情美,并按照美的原则创作出一批内容、形式二美并具的优秀作品。它不但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复杂的斗争生活中我国人民心灵的轨迹,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当代文学发展和作家艰苦探索的轨迹。把作家对美的探求和表现当作当代文学发展的一股潮流进行探讨,是毫不为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