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罪作为基督教的一个基本观念,一个西方文化的传统隐喻,对人类有着极深的批判意味.作家张爱玲,以其雄厚才力和生花妙笔,在深刻而细腻地刻画一个个旧式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女性的形象时,有意无意的以原罪意识进行观照,在其小说的人物塑造、主题建构和人性恶的展示等诸方面都表现了自己的高超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2.
史红华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3):66-68
分析指出,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的小说具有浓郁的悲情色彩和苍凉的审美风格。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使她对"苍凉"有着深刻的体会,她把自己的苍凉情怀写进了小说,把苍凉诠释于亲情的无情、爱情的无爱,为世人描绘了一个无情无爱的苍凉世界。 相似文献
3.
曾为群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50-52
张爱玲是一位重视读者需求,具有强烈市场意识的作家。文章从三个方面对其市场意识进行了论述:选择目标市场,根据目标市场的接受水平、心理需求、审美习惯进行市场定位,重视作品完成后的促销宣传。从遵循市场规律的角度,分析了张爱玲小说红极一时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川端康成是196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创作道路、美学思想和重要作品已为大量研究者所阐释。但对其小说创作总体特征的研究却稍有欠缺,本文拟从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特征方面提出一些看法,以填补川端小说研究这一空白。 作为东方作家,川端康成重视东方文学的传统意识,将自己的创作深深植根于日本文学传统美的世界里;作为新感觉派的一员,他又借用西方文学中现代主义的意识流、心理主义、象征主义等表现手法,开创了自己的文学新路。纵观他的多部小说创作,我们可发现四个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李夜平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个具有独特评估价值的文学家。她的文学创作,始于40年代上海沦陷区那段极为动荡混乱的岁月。她以一系列的小说创作,较系统而完整地描写了在这个表面繁华内里腐烂的大都市中,上流社会贵族人家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婚姻生活,雕绘出这个小世界中一群从灵魂到性格都已扭曲变形的人所不断扮演的琐碎卑微的悲喜剧,并进而揭示发掘了在这些畸形的人生和人性中,积淀着的社会历史与传统文化等种种复杂因素。由此表达了她对中国现代殖民化过程中社会生活的某一本质的独特认识和深刻领悟,从而由这一特殊角度,丰富了现代文学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现代文学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6.
余逊涛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6)
本文尝试借用现代心理学概念研究张爱玲的创作,指出:张爱玲创作中缺失性体验十分突出,爱的缺失构成她前半生天重要的体验内容,这种体验成为她创作的一个动困,并对她的作品产生倾向性的根本影响,表现为五方面:1.不满现实,到小说中追寻理想;2.专注于男女之情的描述,表现爱的缺失;3.人格上的自恋与自弃;4.不满苍凉,又咀嚼苍凉;5.固恋童年,拒绝现实。 相似文献
7.
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论张爱玲的家园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秀梅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103-105
家园意识是张爱玲创作心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说是她创作的原动力。这种意识的形成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对古老家园的痛苦记忆以及对理想家园的探寻是这种意识的具体表现。家园寻求意识伴随张爱玲创作的始终以至她的一生,成就了她极高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追求曹建玲张爱玲是一位富于传奇色彩的作家,四十年代登上文坛时只是一个二十岁刚出头的小女子,然而就是这位年轻女子,在素来名流荟萃、流派如云的大上海引起了强烈轰动,出现了小说集《传奇》“初版发行不到五日,即已告罄,创出版界之新记录”①的可... 相似文献
9.
李伟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21(3):94-97
张爱玲是一位创造了一种独特风格的优秀作家,她的小说具有强烈的深层的悲剧感,这种悲凉的基调是建立在对于日常生活的描述上的.通过丰富的意象、细节来表现永远悲观的主题,构成了她小说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0.
余逊涛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99,(4)
张爱玲没有较为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其小说创作思想散见于各种文类当中,尤其是一些谈“写作”的文章和作品的序跋里面。细细地梳理一下,其涉及的方面十分丰富。关于小说题材和主题张爱玲认为小说写作是没有什么固定的题材和范围的。“文人讨论今后的写作路径,在我看来是不能想像的自由———仿佛有充分的选择的余地似的。”“初学写文章,我们以为历史小说也会写,普洛文学,新感觉派,以至于较通俗的‘家庭伦理’、社会武侠、言情艳情、海阔天空,要怎样就怎样。”[1]在张爱玲看来,小说的题材虽没有一定的限制,但对作者来说,要想获得创作的成功,… 相似文献
11.
王左艳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6):58-60
张爱玲特别重视读者,她不仅不断以自己预期的读者接受来调整作品,而且还建立了一整套构建作者与读者的良好关系的理论.读者的阅读期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张爱玲的艺术创作取向,她的写作模式主要有:“传统+现代”、“东方+西方”、“边缘+猎奇”、“人性+兽性”四种,目的是为了适应更多的读者,满足他们不同的阅读需求, 相似文献
12.
13.
吴亚南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苍凉是张爱玲小说风格的主要基调。有别于古典时代的苍凉感,苍凉不仅是一种文体风格的书写,还是现代人生存图景的隐喻。人生和谐、柔和维度的强调拓展了张爱玲人性理解的宽度,构成张爱玲小说苍凉背后的悲悯情怀。从生活的日常性、细节当中读解历史人生,苍凉是生命悲剧体验的隐喻。人在时代生活面前的软弱无力所造成的人生悲剧是形成张爱玲小说苍凉意识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跟张爱玲对五四运动的复杂接受有关。由于对五四精神接受的游移与不定,历史与人在张爱玲那里就成为一种在现实当中无法达到和解的悖论。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小说中的都市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和“女性主义小说”是张爱玲小说的两个代表特征,也是她笔下一段段残缺婚恋的关键词。于其中,能看到上海这个有着极其特殊地理位置和社会文化的都市对女性主义小说极为重要的影响,并从中体味到女性主义小说的精粹;能捕捉到上海人,尤其是上海女性对精致细腻生活的刻意追求;能体会到个性解放的思潮下市民阶层的转变和女性意识的觉醒;也能清晰而又模糊地看到都市中欲望对人的驱使与人对欲望的放纵。 相似文献
15.
姚光义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3)
这里所说的“现代意识”,是鲁迅自己所说的“西方文明”的一端,指十九世纪末叶以来欧洲的现代主义思潮。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是关于人与“现实”的关系的观念。“现代意识”是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根柢和内核。鲁迅的小说创作所汲取的现代主义营养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这个思想内核,而不是表现手法、技巧形式。这是需要特别提出的。 1 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是反传统、反现实。这种与“传统”、“现实”对立的意识表现在鲁迅的小说中主要是人物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内心体验出发,以独特的视角和失落者的心态,对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母亲,父亲形象进行解构与嘲讽,同时用"巫女"般的恶毒"诅咒"爱情,把它解构的只剩自私、冷漠、恐惧。她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淋漓尽致地挖苦、嘲讽了亲情、爱情、友情。张爱玲极其冷静而残酷地撕下了蒙在情感上面温存的面纱,让那些猥琐、畸形、变态毫无保留的晒在阳光下,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无奈和讽刺。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占有一席重要位置.她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沉重的身世感和感时伤世的情思结合在一起使她的整个作品中充满了阋尽世事后的沧桑与苍凉,充满了洞穿人生况味的冷静与思索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8.
温泉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3):55-58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入手,管窥其与京派小说中现代意识内在的多角度联系和京派小说现代意识独特的深层蕴意。他们的现代意识是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心理学、美学理论,对传统进行重新阐释和运用,从审美角度反思现代性。 相似文献
19.
龚永标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2):121-125
尽管张爱玲曾在上海一夜成名,其作品也多为在大陆时所作,但国内对张爱玲的研究在几十年的现代文学研究中一直是一片空白.直到近些年,特别是张女士在洛杉矶去世后,国内才重新掀起了"张热".人们从不同的视角,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探索张爱玲小说世界的奥秘,取得了许多可观的成果.本文试试从张爱玲小说生命意象的荒凉来阐述张爱玲小说的成就与特色. 相似文献
20.
肖佩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6-100
迄今为止,学界研究张爱玲小说多偏重于阐发它的现代性文化特质上,而忽略了其文本其实还存在着浓郁的市井意识,即便论及,也是浅尝辄止,论文深入阐述了市井意识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重要影响,这种市井意识主要源自本土文化遗产的传统市民文学,世情、言情、闺闱、“传奇”文体谱系等构成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