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释"忽"     
"忽"有"偶"义,可翻译为"偶然"、"恰巧",而<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均失收此义.  相似文献   

2.
《泰定养生主论》是元代医家王=编撰的关于养生学和痰证学的专著。该书完成于元朝末年,初刻于元惠宗四年。书中存在一定量的异体字(包括俗体字)、通假字、古字、记音字及常见讹误,就其中的个别疑难字做了考释。  相似文献   

3.
《岳麓书院藏秦简(四)》中的“入僕”(简30)、“问其入”(简260)、“坐辠入”(简274),当分别改释为“人僕”、“问其人”、“坐辠人”;简140—141“入?”当释为“人?”;简93—94“审而数”当为谓词性连谓短语,“而”为连词,表并列,“数”用作动词,当即简文所言“作其数”;简364—365之“两敦”当读为“两端”,“以枲坚约两敦(端)”义指用麻绳紧紧地捆缚(槥的)两端。  相似文献   

4.
明清刻本多异体俗字,其中不乏疑难字。文章列举15例进行考释,认为"■"当是"磥"字,"■"当是"屠"字,"■"当是"獬"字,"■"当是"櫬"字,"■"当是"瓌"字,"■"当是"绶"字,"■"当是"霅"字,"■"当是"■"字,"■"当是"釅"字,"■"当是"旹"字,"■"当是"陔"字,"■"当是"蕊"字,"■"当是"■"字,"■"当是"迫"字,"■"当是"趁"字。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余折以御”的“折”是“抑骚”的意思。“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断句不妥。“带长铗之陆离兮”中的“陆离”不应译作“长的样子”,而是“来回摆动的样子”。本文还指出了一些辞书对“毛”字解释的缺陷。  相似文献   

6.
佛经词语考释四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解释疑难词语是汉译佛经语言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有待考释的词语仍不在少数.考释一个词语不仅要求得确诂,而且应该力图探明其得义之由."臭处"在佛经中用作形容词和名词,相当于"臭秽","处"不表义;"目士"是"明目士夫"的简称,指明察秋毫之士;"学"在安世高译经中有"考虑、思量"的意思,"学计"和"计学"是同义连文;"左右"可以用作"大小便"的婉词,它可能得义于"方便",跟人类的右利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7.
《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在文选的编排方面,在文字、词汇和语法等语文知识方面,都有独特的见解,有其自身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如对者、所词性的界定,不讲实词活用,以及一些校勘问题等。  相似文献   

8.
文选教学在古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如何教,又如何引导学生对文选进行深入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和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古汉语文选教学的关键。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古代文化的阐释、教学和研究的结合、注重字词的梳理。  相似文献   

9.
《太平经》语词补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教典籍<太平经>保存了东汉时期大量的口语词,在语言研究上极富价值.本文考释了其中的七条语词,为时贤的研究作些补充.  相似文献   

10.
续释《史记》词语28个,这些词语绝大多数既未被《辞海》、《辞源》(修订本)、《汉语大词典》等普通大、中型语文辞书所收录,也不见于仓修良主编的《史记辞典》。只有个别词语虽被《汉语大词典》或《史记辞典》立为条目,不过,不是因为二书误释,就是因为义项为二书所漏收。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 ,对自然万物的吟咏很为显著。然而就是这看似极其普遍的现象 ,我们却很少从哲学、作家心理的角度加以研究。本文拟从此角度出发 ,探讨中国古代诗词中对草的意象的吟咏及其所包含意味的转变 ,以展示中国古代文人士子心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 ,明末清初黄生的因声求义的训诂实践和声义同源论 ,在当时来说 ,是最可贵的特见和创获。在我国古代汉语语源研究史上 ,黄生是承上启下的人物。本文着重对《义府》中二则训例作了肤浅的考证和说明 ,希望以此窥豹 ,介绍黄生及其训诂思想。  相似文献   

13.
创伤体验作为中国古代作家普遍存在的创作心理背景 ,对其文学创作活动产生着直接而又积极的作用。探讨创伤体验形成及其作用机制 ,既需要注意心理学的因素 ,更不能忽略社会伦理思想的重大影响 ,正是后者使中国古代的“发愤著书”说与西方的“苦闷的象征”说有着不同的文化意蕴 ,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从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学与生物地理学以及生态系统与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对我国古代的生态学知识作一初步总结,并对我国古代生态学思想的发展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略论中国古代喜剧中的崇生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源于原始巫文化的崇生主义精神是中国传统喜剧的深层底蕴。这种精神先得到先秦儒家的理性认可,而同为原始巫术发展起来的道教则与崇生意识有更直接的联系;至于中国化的佛教禅宗之成为“人间佛教”也是顺应这股生命潜流的结果。这一切,都汇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普遍蒙泛喜剧因素:戏剧中喜剧成为最先成熟的样式,男女情爱题材、大团圆结局也缘此而多。  相似文献   

16.
自管仲以来,重粟思想就开始作为一种基本治国理念,影响早期华夏文明的政治治理.汉代贾谊和晁错的重粟思想为文、景时期的富国安民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重粟思想以其对国家政策的引领作用影响了两宋、清朝乃至当今中国.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作家的“长安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安情结"是中国古代作家基于长安与政治的特殊关系而生成的心理印象丛.作为古都,长安所具有的巨大的政治功能直接影响着古代作家的人生实践;作为心理印象,"长安"在古代作家的创作中发挥了激活情感、寄托理想的作用.透过"长安情结",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家群体超越个人得失的忧国忧民意识,以及他们出于个人生存、发展的需求而对政治权力的依附与追求.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高教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特点,认为它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实用性,同时也对其不足之处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中国古代画论中理的内涵、美学背景及其在中国画形→神→意的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作用。主要论及理作为事物的内在本质、客观规律这一层面。一方面由于先秦理性和儒家绘画为现实服务的观点 ,画家一直在为写实而究物之理 ;另一方面 ,中国早期艺术中就有重表现的特质。魏晋时期玄佛兴起 ,理沟通了形与神。随着禅宗在唐宋时期兴起 ,穷物之理又开始使形依理而幻化为抒情服务。明清两代 ,随着重笔墨和主观精神的表现 ,理成为形与意的桥梁 ,为沟通中国画中的物我之意作出独特贡献。文章还点明了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