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证据不足的无罪判决是疑罪从无原则在审判活动中的体现,其性质归属实际上就是无罪判决,为了调和人民法院裁判的稳定性、权威性和裁判的公正性之间的关系,此类判决在撤销或变更上应适用因新发现的情况而恢复诉讼的程序。  相似文献   

2.
对于无罪生效裁判案件,基于检察权的应然功能,检察机关应当深入研判无罪生效裁判所产生的原因,并充分发挥我国检察制度的优势,改进工作方式和执法理念,积极主动、尽最大可能防止和减少无罪生效裁判。  相似文献   

3.
我国诉讼调解制度改革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解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而诉讼调解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更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深入,诉讼调解制度越来越暴露出诸多弊端,如调解程序的相对任意性与审判程序的规范性明显存在冲突,法官既是调解者又是审判者,对最终纠纷的解决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等等。为此,必须进一步规范诉讼调解程序,通过建立调审分离的立法模式,明确诉讼调解的自愿合法原则,使我国的诉讼调解制度能够符合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行政诉讼中“主要证据不足”的认定对实践审判活动极为重要。认定“主要证据不足”是通往行政法治的一条阶梯。从“主要证据”的预设出发,然后层层推进,深入分析“主要证据不足”及其相关问题不失为一条好途径。对比分析最高法院发布的指导案例,厘清其中行政法治的考量和价值追求,才能更好地领悟行政诉讼的目的,并借此指导实践审判活动。  相似文献   

5.
吴云  罗文 《老友》2010,(11):51-51
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时,一定要看清服务知情同意书,如若产生纠纷要注意搜集保留证据,否则就算将纠纷诉至法院也不能胜诉。2010年8月9日,南昌市  相似文献   

6.
与民事诉权相比,刑事诉权除具有平等性、法定性等与民事诉权相同的属性外,还具有主体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行使的阶段性、分类的特殊性和处分的有限性等特点。刑事诉权产生的前提是当事人具有诉的利益,其行使的基础是控审分离制度,其行使的界域是诉因。  相似文献   

7.
与民事诉权相比,刑事诉权除具有平等性、法定性等与民事诉权相同的属性之外,还具有主体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行使的阶段性、分类的特殊性和处分的有限性五个特点。刑事诉权产生的前提是当事人具有诉的利益,其行使的基础是控审分离制度,其行使的界域是诉因。  相似文献   

8.
论刑事诉讼中控审分离原则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诉讼中控审分离原则是刑事诉讼活动牵动全局的重要原则 ,其内涵十分丰富 ,但核心是服务于司法正义。它与控辩对抗、审判中心等一系列原理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其功能在于处分诉权 ,控制审判。司法实践对于贯彻这一原则存在不彻底甚至违背这一原则的情况。法院提前介入 ,二审审理范围以及再审程序的启动等 ,在理论与实践上乃至于立法上都存在诸多问题 ,应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理清对审判启动的认识 ,完全按控审分离的要求设计  相似文献   

9.
控审分离是现代刑事诉讼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它以追求司法公正、保障被追诉者的人权为其价值追求.可以说,从控审不分到控审分离是刑事诉讼发展史上的一个飞跃性的进步,是现代刑事诉讼科学、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法治国家理性司法的重要表现.文章拟从基本理论着手,结合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与司法实践状况,并参照国外一些有益经验,对我国刑事诉讼控审分离原则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法院调解以其自有的公权力与私权利统一的优势,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目前,我国法院调解制度尚存不足,应需删改.本文就删除法院调解的前置条件、设置庭前调解制度、实行法院组织当事人进行诉讼和解以及严格法院调解审级制等问题发表了浅见.  相似文献   

11.
不起诉制度的解构与重构——以价值权衡为视角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义与效率构成了现代诉讼制度的正当根据。正义包括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实体正义使刑事诉讼法表现出对刑法的一种工具性价值.程序正义却是源自刑事诉讼法独有的品行,两者都不可或缺。而效率则是诉讼资源稀缺性的要求,也是实现正义的保障。不起诉制度应该体现正义与效率的基本要求。检察机关应该在查清案件事实的基础上对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作出判断和处理。对罪疑的案件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在不起诉决定形成过程中,一个公正的程序要求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赋予当事人要求听证的权利是一个理性的选择。而基于效率的考虑,不起诉决定应该具有确定的法律效力,以形成对检察机关和当事人诉讼行为的有效约束。  相似文献   

12.
阐释了漏判的内涵及其识别依据,详细剖析了现行司法解释关于漏判救济之规定,指出了该项司法解释之本旨与失范之处,在此基础上,就漏判应有之救济途径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3.
刑事和解具有传统的刑事制裁方式所不具有的优点,是有效解决刑事案件,化解社会矛盾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方式之一。经过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审议和讨论,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的第二次修正案,在第五编特别程序第二章设置了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使公诉案件的当事人和解程序终于有法可依了。在公安司法机关理解和贯彻执行该特别程序的规定时,应当特别注意依法进行和解。其中要审慎的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是真正真诚悔过,当事人是否是真正自愿和解进行考察,坚决杜绝"花钱买刑"等与刑事和解相关的腐败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关于起诉权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权利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 ,或者当事人之间的民事关系发生争议时 ,法律规定了当事人有向司法机关请求司法救济的权利。但是 ,在当事人实际运用该项权利时 ,无论是作为当事人诉权的直接来源的现行民事诉讼法 ,还是受理和解决当事人诉讼请求的法院 ,对当事人诉权的保护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为此 ,应当完善民事诉讼立法 ,改革民事司法工作。  相似文献   

15.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有其特殊性 ,而我国现行的刑法、刑事诉讼法对此几乎没有给予适当的关注 ,这不利于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不利于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当前 ,一些地方进行的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暂缓起诉的改革探索是有益的。建议我国立法机关对此充分重视 ,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设立有关特别的刑事诉讼程序。  相似文献   

16.
清末的法律近代化使中国传统法律体系开始解体,司法制度也相应地向西方模式靠拢,法官惩戒制度也一改数千年的旧制而渐入理性的轨道.在这一割裂传统的阵痛中,法官惩戒立法的专门化、惩戒事由的理性化、惩戒主体的司法化以及惩戒程序的法治化,是其之所以标志为近代化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7.
转型期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明显不足,表现出自利化、人治化和低效化。政府行为公共性不足有其深刻的主客观因素,分析其成因并从政府官员公共行政意识的培养、政府行为模式根本转变、行政法律法规和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政府公共行政生态环境的优化以及电子政务建设力度加大等思考路径,探讨规避政府行为公共性之不足。  相似文献   

18.
可接受性或者可接受性原则是法学或行政法学一个重要的内容,我国是近些年来随行政法治的进步才开始关注行政法的可接受性,尤其是行政程序法的酝酿制定过程中,行政行为或行政决定的可接受性更是受到普遍认同。实现行政决定可接受性的前提是行政决定的合法性。实现行政决定的可接受性,是最能接近实质合理性的。应通过以下途径实现行政决定的可接受性:正义理念的树立、合意观念的提倡、程序交涉的实现、行政解释的运用、说明理由的讨好。  相似文献   

19.
幼儿园教师课程决策具有理性与情境性相结合的特点,受教师因素、幼儿园因素及社区和社会因素等若干情境因素的影响。由于这些情境因素的繁杂性和动态性,教师课程决策情境产生了不确定性特征,教师要适应决策情境的不确定性并做出有效的课程决策。  相似文献   

20.
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案件的审理只能适用普通程序,而未确立简易程序,这种现状已不能适应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的构建,从保护行政相对人的诉权、实现程序正义的内在要求、缓解案件增多与司法资源稀缺之间的矛盾、提高诉讼效率诸方面确有必要,为此建言,在修订的行政诉讼法中确立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并存的诉讼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