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高君 《北方论丛》2004,20(2):91-95
世界上古史中的工商经济是古典经济时代的一颗灿烂的明星.它的产生和发展预示着人类社会将由农牧业经济转向日益发述的工商经济.但各地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古代社会的埃及、两河流域、中国和希腊奴隶制工商经济的产生、发展具有不同的历史特点和经济内容.这些不同特点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相联系.  相似文献   

2.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的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这首先又要求理论的创新。我们党在80年代提出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实际进程起到了历史性的推动作用。去年党的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认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对于我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必将会产生更加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与东欧、前苏联有一个共同的制度起点,过去都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制度,近20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又都是社会生活的主题.然而,它们的经济制度的变迁方式却有着显著的不同.基于"构建理性主义"和正统经济学的逻辑,东欧、前苏联等国家的经济改革选择了"激进式制度变迁"方式,而"演进经济学"则表明经济制度的变迁应该是"渐进式"的,东欧、前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的教训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本文则根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从"制度鸿沟"、"人力资产"及"制度记忆"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走上"渐进式"道路的原因,并据此分析了选择制度变迁方式的几个标准.  相似文献   

4.
张龙 《理论界》2013,(4):11-14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与新经济政策的出台原因十分相似,即尊重客观规律和避免政治危机的出现。而新经济政策夭折的原因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瓶颈阶段的困境又十分相像,即受意识形态的禁锢和缺乏相应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剖析新经济政策夭折的原因对于坚定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具有深刻启迪,适时的政治体制改革能够推动中国经济改革持续深入发展,解决民生问题,避免社会危机,从而推进中国社会持续、健康、全面、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国民经济平衡和经济体制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经济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我们正在进行大的调整。造成这些严重不平衡的原因很多。从经济体制方面来说,有些同志认为,前一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出了毛病,权力“放得太多,集中不够,这是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对这种说法,我有些不同意见。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总的方向是对的,不应该怀疑。我国经济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归罪于经济体制改革。当然,在经济体制改革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有改革不尽恰当的地方。我国的经济体制的改革是逐步试验、逐步进行的。目前还缺乏一个完整而又周密的总体规划。我们的体制改革还处于从一种高度集中决策的、排斥市场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走过了辉煌而又艰难的20年。纵观20年的改革历程,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经济体制改革在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层面和每一个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都紧密伴随着思想上的重大解放。20年来.每当改革处于困境,发展陷入徘徊,思想上的大解放都给改革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而每当我们打破传统思想的禁锢并取得新的认识,经济体制改革就向前迈进了一大步。20年改革的实践证明:思想解放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强大动力。第一次思想解放和经济体制改革构想的提出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形…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国家观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新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东 《河北学刊》2007,27(1):1-6
马克思的国家观对于探寻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之道具有重大启迪意义,这些启迪是:实事求是、具体分析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对象;积极反思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战略选择;正确确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与战略选择;明确把握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与正、副主题;探寻发展新型民主、防止官僚腐败的新思路、新举措;建构权力运行的人民监督体制,实现系统而全面的理论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恰当选择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时机。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经济体制改革已成为一股越来越强劲的洪流,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以至对整个世界经济面貌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自50年代以来,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自身的建设发展中,先后从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上认识到经济改革和发展商品经济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要。经济体制改革无论对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都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而又紧迫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实行价格改革又更为艰难和痛苦,这不仅是由于价格问题,而是国民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牵涉到各个方面,更主要的是价格改革的关键是理顺长期不合  相似文献   

9.
"摸着石头过河"与中国渐进政治改革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自 1978年以来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过程。 2 0多年的改革进程已经形成了中国渐进政治改革的特有模式。不管人们对这种改革的模式认同与否 ,渐进政治改革已经使中国的政治和政府运行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改革主要是在政治领导人的主张与推动下进行的 ,改革领导人关于政治改革的思想为中国政治改革确定了基本的原则和限度 ,并对这场改革的政策内容和过程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概括起来 ,这些思想包括了为政治改革设定的基本原则 ,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 ,政治改革的基本内容和推进政治改革的…  相似文献   

10.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中国的改革走过了二十年的历程,改革取得了极其伟大的成功。当初所定的改革目标,多数已提前实现。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重大进展;政治体制改革,正在向民主与法治的目标前进。由于这些根本性改革取得成功,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经济发展以年...  相似文献   

11.
一、国营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没有取得象农村经济改革那样明显效果的原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发和带动下,我国全民所有制的工、商、建、交企业也推行或试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经济责任制、试行经营承包制,以及广泛推行利改税等等。这些改革措施都从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效果,但是总的看来,国营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效果,不象农村经济改革那样明显。其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的治本性的改革,而国营企业的改革则大都是从生  相似文献   

12.
1979年以来,中国外贸体制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取得了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喜人成就。然而改革到今天,现行外贸体制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外贸体制的改革因政企尚未分开而难以推进。这些困难主要产生于体制改革尚不到位或不配套。设想由政府“计划出一个市场经济”的良好愿望可能使我们忽略甚至跨越某些经济市场化过程的环节。外贸体制改革好出路在于改革的配套性和进一步深化。我们要在探讨外贸体制改革的同时,实现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3.
政治经济学范式是在总结中国经验基础上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创新性理论研究,揭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逻辑。尽管某些经济学范式对思考中国的改革问题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政治经济学范式仍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体性理论支撑。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应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各种不平衡问题、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社会文化运行环境、科学实施改革等领域探索改革的着力点、结合点和平衡点。  相似文献   

14.
我简单介绍一下在镇江召开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改革学习讨论会”的情况。这个会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接受中国农村发展中心的研究任务而召开的。主要议题是:(1)联产承包责任制同体制改革的关系;(2)政社分设后,合作经济的形式、地位和作用;(3)农村经济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与解决的办法。重点是讨论第二个问题。出席会议有二十五个省市的科研、教学人员共一百二十多人。会议的特点是没有邀请知名专家和高级领导讲话,这也是一个改革。  相似文献   

15.
2000年已经过去,总结回顾去年和预测展望今年又成了经济研究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对 2000年的经济形势和 2001年的经济走势所做的分析预测中,各种看法和思路无非是这样几条:一是继续发挥财政力量;一是发挥金融力量,适当调整融资政策;三是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四是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那么, 2000年的中国经济状况到底怎样? 2001年的中国经济趋势是否继续向好呢?   一、当前中国经济的特点   首先要从政治经济学方面看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进入了国家拉动经济发展的历史时期,即计划力量与市场力量共同驱…  相似文献   

16.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所有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而全民所有制改革则是所有制改革的核心,它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过去我们在理论研究中,一方面确认计划商品经济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模式,另一方面又避开构成计划商品经济基础的所有制方面的改革;在应用研究中,我们偏重于研究宏观经济的运行与控制,且往往单纯就控制本身来研究与改善控制,而不把重点放在控制所依附的所有制基础上。由于所有制基础不健全、不完善,它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影响当前经济体制改革深入进展的关键性因素。为此研究所有制改革,特别是全民所有制改革,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法是以社会为基础的,是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定型的、普遍的行为规则,那么,成功的农村改革和正在兴起的城市改革对我国法制建设提出了什么要求?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立法有什么关系?如何加强经济立法以保障和巩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这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值得探讨。一、经济体制改革对健全经济立法提出要求根据我国十亿人口,八亿农民,农业又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的实际情况,搞社会改革着重抓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首先进行农村改革,是完全正确的。农村改革成绩显  相似文献   

18.
王琢在《财经科学》1989年第5期撰文论述了对中苏两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评价。1、中国与苏联一样,改革是大趋势,如果不走改革的路,就无法摆脱经济上的徘徊停滞状态。改革的目标模式,两国最终都会走改产品经济体制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的略,尽管各有自己的特色。2、两国都把取得改革的领导权放在首位,但两国情况不同做法也不相同。中国通过路线斗争取得了改革的领导权,以经济改革带动政治改革,好处是首先集中精力解决经济问题,让群众很快得到经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改革始于农村 ,农村的改革又首先在土地制度上取得突破 ,但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的深入 ,农村中的土地问题不断出现 ,而这些问题或多或少的与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有关。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一轮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启动和实施 ,不仅是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成为燃眉之急 ,而且为进行这一制度建设提供了有利时机。本文就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信用社)的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12年来,信用社改革经历了酝酿准备、试点改革与全面展开三大阶段。改革的重点是恢复信用社的“三性”(组织的群众性、经营的灵活性、管理的民主性)。通过清股、扩股、使入股农户一般达到当地农户总数80%左右,恢复和健全信用社的民主管理组织,信用社的群众基础有所扩大;在内部推行了一系列经济责任制,增强了信用社的经营活力;普遍建立县信用合作联社,对基层社进行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行社在机构、人员、资金、财务等方面逐步分开,在利率、业务范围等方面做了适当调整,并在领导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了不同模式的试点。这些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农村信用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