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元前三世纪,赵人公孙龙曾为平原君门下食客。他的著作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十四篇,现存六篇。汉初《淮南王书·齐俗训》记载:“公孙析言抗辞,别同异,离坚白。”东汉王充《论衡·案书》称:“公孙龙著坚白之论,析言剖辞,务曲析之言。”从这里可以看到汉人认为公孙龙在语言方面有所分析,有所研究,曾经给予简要的评价,但是没有详细地论述;后人对公孙龙的著作往往从逻辑思维方面剖析其认识论和哲学观。本文先从他的《白马论》中阐明他对语言的分析,继而从《名实篇》看他对语言和思维的认识,看他在语言学和逻辑学方面的贡献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浅议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孙龙(约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50年左右)公孙龙大力倡说“白马非马”论,从整体来看《白马论》的论证是诡辩式的,诡辩的成分大大超过逻辑的成分,但我们可以从反面学会运用正的确思维形式和逻辑规律,并汲取理论思维的经验与教训。下面谈谈我对公孙龙立“白马非马”论的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首先,公孙龙从他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形而上学方法论出发,从三个方面极力论证“白马非马”论。  相似文献   

3.
公孙龙(约前325年——前256年)是我国先秦时代的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和著名的逻辑学家。他的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载“公孙龙子十四篇。”杨雄《法言》亦称“龙诡辞数万。”但今本《公孙龙子》一书,除《迹府》为后人辑录他书而成外,仅余《指物论》、《名实论》、《坚白论》、《白马论》、《通变论》五篇,其他著作大多散佚了。晋人鲁胜认为公孙龙之学出于墨翟,近代一些著名学者也持这种看法。然而,公孙龙不只是继承了墨翟的逻辑思想,而且大大发展了墨子的学说。特别是在概念论的分析研究上,他独树一帜,对当时流传的许多重要的逻辑概念作了深入分析,表现自己特有的看法。他虽沿用了前人曾提过的“指”、“物”、 “名”、“谓”、“坚”  相似文献   

4.
公孙龙是战国时代赵国人,大约是公元前320—250年间人,和孟轲、惠施,庄周、荀卿同时,孟、惠稍前,荀卿较后,庄周略等。司马迁《史记》并没有为他立传,只在《平原君虞卿列传》、《孟荀列传》中提过他。《庄子》、《吕氏春秋》、《荀子》、《韩非子》等书评论过他的思想和记载了片段事迹。在当时“百家争鸣”时代,是一个有代表性的思想家。《汉书·艺文志》说:“《公孙龙子》十四篇”,杨雄《法言》说:“龙诡辞数万”。说明他著述颇多,但多数已散佚失传。今本《公孙龙子》只六篇,其中《迹府》篇是后人辑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战国末期,流传着一些记录纵横家事迹的书,被称为“国策”。到了西汉时,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前93年)著《史记》,曾采录了这些书的若干内容。汉成帝时,光禄大夫刘向(公元前77年——前6年)校书时,把这些书进行了编辑、整理,去其重复,校其脱误,共得三十三篇,其中西周一,东周一,秦五,齐六,楚、赵、魏各四,韩、燕各三,宋、卫合二为一,中山一。刘向把它定名为《战国策》,他在《叙录》中说:  相似文献   

6.
尹文,战国时人,约生于公元前350 至270 年,曾在齐国都城临淄稷下学宫讲学,其哲学思想属于道家黄老党派,与宋相同。从《尹文子》一书看,尹文的逻辑思想是值得注意的,特别是他对“名”( 概念语词)认识,上承邓析、孔子、墨子,下接公孙龙、荀子,在中国逻辑思想发展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一) 孙武,字长卿,具体生卒年月尚不可考,大约与孔子为同时代人。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所记,他出生于齐国,才思横溢,学识渊博。公元前512年,经人推荐,他以蔚为大观的兵法十三篇进见于吴王阖庐,得到吴王的赏识而被重用。据《后汉书》及赵晔所著《吴  相似文献   

8.
公孙龙,赵人,战国末期的逻辑学家。《汉书·艺文志》着录他的著作十四篇,现存六篇,八篇亡佚。现存六篇中,除《迹府》系抄录《新论》和《孔丛子》而成外,其余《指物论》《名实论》《白马论》《坚白论》《通变论》等五篇(按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的排列),均非伪作,可代表他的学说的体系。  相似文献   

9.
韩非(公元前280——前232年)是法家杰出人物荀子的学生。他继承并发展了荀子以及前期法家李悝、吴起和商鞅的思想,成为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者。他的学说为新兴地主阶级创立统一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他的著作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共五十五篇。代表作有《五蠹》、《孤愤》、《显学》、《说难》、《定法》、《有度》、《用人》等。  相似文献   

10.
公孙龙(約生于公元前三二○年左右,死于二五○年左右),是名家离坚白派的代表人。他的世界观、认识論和邏輯思想三者是一致的,他的邏輯思想是他的世界观、认识論的具体应用。因此,要想了解他的邏輯思想,必須首先了解他的世界观和认识論;而要想透彻地了解他的世界观、认识論,也必須了解他的邏輯思想。可見,三者应該合着叙述。因为篇幅关系,本文先讲他的世界观、认识論;在《公孙龙的邏輯思想》一文里,再讲他的邏輯思想。  相似文献   

11.
李斯(?——公元前二○八年),战国时楚国上蔡人,出身微贱,青年时作过乡政府文书,后到进步思想家荀子处求学,与同学韩非都成为法家的杰出代表。公元前二四六年,十三岁的秦始皇即位;同年,李斯由楚入秦,初为秦相吕不韦的门客,后来当了秦王的侍卫,因向年轻的秦始皇力陈统一中国的主张,受到重视,被拜为客卿。公元前二三八年,秦始皇亲政,粉碎了吕不韦、嫪(?)等策动的反革命政变;但秦国的贵族复辟势力不甘心失败,又乘机煽动“逐客”,企图全部赶走革新派,孤立秦始皇,复辟奴隶制。李斯在被赶离秦国的途中,给秦始皇写了这篇《谏逐客书》。秦始皇读后,立即取消了“逐客令”,并派人追到边境,接回李斯,升任他为廷尉(最高司法长官)。以后,秦始皇一直信用李斯、尉缭等客卿,继续坚持法家路线,于公元前二二一年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秦始皇死后,李斯被赵高、秦二世胡亥等复辟势力杀害。李斯没有留下专门著作,《谏逐客书》和其他仅存的几篇上书:《论统一书》、《行督责书》、《自罪书》等,均保留在司马迁《史记》的《李斯列传》中。  相似文献   

12.
庞朴《公孙龙子研究》说:“《公孙龙子》是诸子书中最难读的一本,而《指物论》又是《公孙龙子》中最难读的一篇。”为阐释《指物论》,也不啻百家争鸣。其中不免“以意逆辞”。百家讲公孙龙,公孙龙也就有百家之貌。《指物论》最难理解的是“物”、“指”、“非指”三个概念。下面先看看三种有代表性的说法。  相似文献   

13.
评庄周     
庄周(约公元前369——286年),与梁惠王、齐宣王等同时;曾在蒙(今河南商邱县东北)作过管理漆园的小官。《庄子》一书,据《汉书·艺文志》,有五十二篇,现只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代表了庄周的思想,外、杂篇有些是对庄周思想的发挥,有些则反映了道家其它各派,以至秦、汉间神仙家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与李斯同是荀况的学生。他曾向韩王安献策,要求在政治、经济上进行改革,但未被采纳。于是他退而著述,总结和发展了前期法家的思想,系统地建立了法家的思想体系,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为新兴地主阶级创立统一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他的著作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共计五十五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五蠹》、《孤愤》、《显学》、《说难》、《定法》、《有度》、《用人》等篇。  相似文献   

15.
【说明】荀况(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字卿,也叫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是先秦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之一。他曾在齐国的稷下讲过学,后来做过楚国的兰陵令。他的著作保存在《荀子》一书中。《成相》篇是采用当时流行的一种民歌体裁写成的。一般认为是他晚年的作品,那时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体系已经形成,为了起到更好的宣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时期,楚国灭了息国(今河南省息县)。关于楚灭息的时间,不少书文说是公元前680年,如1984年7月29曰《河南日报》三版载《息夫人的故事》一文说:公元前680年,楚文王假借巡方为名,来到息国,将息侯擒获,息国遂灭。又如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说:“公元前680年(周厘王二年、鲁庄公十四年)楚灭息,又入蔡。”再如《信阳师范学报》载《息县沿革补采录》一文说:“公元前680年,楚文王(熊资)  相似文献   

17.
关于《墨群》作者问题──和台湾师范大学李渔叔教授商榷陈孟麟台湾师范大学李渔叔教授1968年出版了他的著作《墨辩新注》,书中附载《墨经真伪考》一文,读后获益匪浅。李先生博闻广识,至感钦佩。关于墨经作者问题,李先生文章归结为:“从名墨两派主张,与公孙龙著...  相似文献   

18.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一书,秦相吕不韦使其门客所著。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纪"“览”“论”各统子目,凡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言。成书的年代,据十二“纪”末之《序意》篇说,是“维秦八年”,据高诱注,即“秦始皇即位八年”(公元前二三九年)。 当时已是战国末期,诸候封建割据的局面即将结束,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即将到来。随着地主阶级政  相似文献   

19.
王充是东汉初年杰出的思想家。他的著作据记载有《六儒书》《政务》等多种,留传于后世的只有《论衡》一书。《论衡》现存八十四篇(另有一篇有目无文),均为王充所作,它是研究王充学说的可靠材料。《论衡》一书所论述的内容极为  相似文献   

20.
评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孙龙以《离坚白》思想成家,而以“白马非马”论断成名。《公孙龙子·迹府》篇说:“龙曰:‘先生之言悖。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尔!’”由此,“白马非马”命题成为先秦时期探讨公孙龙思想的主要内容,论战的中心。历史的结论是:“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墨经·大取》);“有牛马非马也(即‘白马非马’——引者注)。此惑于用名以乱实者也”(《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