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在叙事方面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使用隐喻性的叙事语言。以《最蓝的眼睛》书名,以及小说中的“秋冬春夏”、“楼房”、“万寿菊”、“白人的眼神”等具有代表性的隐喻为焦点,可以透析莫里森是如何解构白人的价值观,重构黑人的文化价值观的,从而看出隐喻在小说情节构思、主题表达、人物刻画以及文体特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试析《最蓝的眼睛》中的神话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运用神话构建小说人物、事件及主题,揭示美国白人强势文化对黑人弱势文化的侵蚀所造成的黑人心灵文化的迷失——对白人价值标准的内化和对黑人身份的放弃,引发对美国黑人文化生存和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最蓝的眼睛》主人公佩科拉的生存心态揭示了制度化与合法化的主流文化如何最大地影响和支配了黑人的自我定义与身份认同。白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通过大众媒体、各种各样的宣传工具、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学校的教育渗透到黑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黑人的生活和心灵。佩科拉的悲剧是美国黑人的悲剧,黑人必须重建文化身份,追求自身价值,树立自己的审美标准,否则将仍然处于被精神奴役和压迫的循环中。  相似文献   

4.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该小说讲述了大萧条时期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惨遭遇,揭示了美国白人文化价值观,尤其是主流社会流行的审美标准对黑人的影响与栽害。文章从多方面入手就女主人悲剧的根源进行探析,深刻地揭露了女主人公佩克拉悲剧的多面性。  相似文献   

5.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中探讨美国种族社会中以空间为基础的权力运作机制和黑人的自我规训,以及自我规训中主体的丧失,暴露白人文化的监控力量和黑人心灵的扭曲变形,指出弱势民族如果脱离本土文化,一味追捧白人文化,必然成为白人文化权力的监控对象,并在自我规训中丧失自我.  相似文献   

6.
《最蓝的眼睛》的叙事结构和话语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著名黑人文学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传递了白人主流文化审美价值观对黑人的影响,造成了一代黑人自卑、自我仇恨、自我迷失的尴尬境地。通俗易懂的主题通过多文本的叙事结构、多声部的话语策略彰显了作者对白人霸权文化的批判,对黑人自身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托尼·莫里森在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以一个黑人小女孩佩克拉的悲剧故事为主线,展示了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在白人强势文化冲击下所遭受的不同程度的迷失与异化,呼吁黑人应坚持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并暗示了黑人文化身份建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最蓝的眼睛》是关于黑人小女孩佩科拉被父亲强奸而精神分裂的悲惨故事。她的悲惨结局是由于当时盛行的极具危害性的白人审美标准——惟有金发碧眼、白色肌肤才是美丽的,而不是经济条件和社会政治地位等因素造成的。莫里森旨在告诫黑人族群如像故事的主人翁抛弃自己的文化,一味的羡慕乃至追求白人文化价值观,那么势必导致心灵扭曲、人格分裂,最终酿成人生悲剧。该小说揭示了黑人惟有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才能实现和完善自我的深刻哲理。  相似文献   

9.
在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心灵在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异化扭曲,发生了审美危机。同时,小说揭示了黑人民族只有保留住黑人文化,才能在两种文化的对撞中生存下来。  相似文献   

10.
《最蓝的眼睛》通过描写在强势文化冲击之下的黑人文化流失,告诉读者:以白人文化和生活方式作为价值取向,会给黑人带来困惑和错乱;如果放弃黑人文化,迷失在白人文化的冲击中,只能造成人生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刻画了三位各不相同的母亲形象:佩科拉的母亲波琳的母性完全扭曲,成为白人文化的忠实奴隶;杰拉尔丁厌恶自己的黑人身份,处处模仿白人的生活方式却始终无法融入白人社会,最终沦为黑白文化的边缘人;克劳迪娅的母亲麦克蒂尔太太坚守自己的黑人身份和黑人文化,她的浓厚的母爱使得孩子们得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以精神分析的相关理论对托妮.莫里森的《宠儿》与《最蓝的眼睛》中三代黑人进行连贯分析后指出,他们在白人社会饱受创伤,心灵扭曲变态的共同命运反映了美国黑人在白人主流社会中普遍的心理历程;不健康的心理也使上代人不能给予自己后代以良好的家庭影响,这暗示了相同悲剧将会不断上演的可能性。他们共同的命运揭露了美国白人社会民主与人权的虚伪性。  相似文献   

13.
对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进行了深刻的阐释,认为小说首次使用黑人小女孩做故事的主角,关注黑人小女孩在种族歧视下的“忧伤”和迷失,是美国黑人题材小说的一个新突破。从种族歧视下的亲情错位、文化殖民中的爱情之殇、“双重意识”下爱的变异几个方面对小说进行了解构,分析了种族歧视的内在化所导致的爱的缺失和变异给成长中的小女孩带来的毁灭。  相似文献   

14.
在文化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与存在主义的基础上探讨托尼·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心灵文化迷失的悲剧根源,提出在后现代多元异质文化并存的环境下民族如何生存的问题,认为白人强势文化冲击、黑人民族文化身份缺失是造成悲剧的根源;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民族文化传承以及对异质文化的吸收是民族生存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5.
托妮.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中通过描绘不同黑人的命运,对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黑人个体的失落和异化问题予以深刻的关注。其主要以身体破损意象为表征,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分析,阐明了这一意象的双重含义:它既意味着失落和异化,也意味着对失落和异化的反抗。通过反抗,托妮.莫里森提出了黑人个体尤其是黑人女性重建自我身份的主张,即获得自己的话语权并打破白人主流文化的神话。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后殖民理论对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进行剖析。认为该文以一个黑人少女的精神崩溃和另两位黑人少女的幸存为对比,解密了美国国内帝国主义和白人文化霸权的实施过程及其对黑人心灵的戕害,力图唤醒非裔美国人的自我意识和形成对白人文化糟粕的抵抗,以此走出白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藩篱,建构积极坚定的黑人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7.
佩科拉悲剧探源--评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所反映的种族歧视问题,阐明白人的主流文化是如何压抑、摧残黑人女孩的,揭示小说作者向自己同胞传达的信息对压迫要反抗、要斗争.  相似文献   

18.
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里从生存、情感和文化三个方面描写了离心力与向心力的博弈。追求个性主义的离心力与追求种族凝聚力的向心力之间的激烈冲突为黑人提供了在追求种族平等和社会正义的斗争中实现自我的契机。莫里森不仅继承和发扬了黑人文学的优良传统,而且还对种族偏见与种族歧视进行了深刻的批判,特别是从黑人女性的视角对性别歧视、阶层疏离、价值观沦丧和心理变态等问题,作了深入而犀利的揭露和剖析。黑人内化白人审美观、价值观和交际观后会产生巨大的离心力,时常背离黑人文化传统,与黑人文化的向心力发生激烈冲突。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博弈直接挑战了美国社会的种族文化传统和种族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9.
在以白人文化为中心的美国社会,大部分的美国黑人价值观被"漂白"以及本民族的文化身份缺失,造成他们的生活痛苦,前途迷茫。采取对抗白人种族歧视的黑人种族主义,又置本民族形象于原始野人的原型之中。因此美国黑人既要认识到黑色皮肤之美,又不忘继承民族传统,最终才能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20.
托尼·莫里森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以"蓝眼睛"(白人文化)作为小说的主题,揭示了黑人女孩佩科拉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小说中的象征意象不仅深刻地展现了作者创作的主题,并且成为贯穿整部小说情节以及故事变幻发展的重要线索,也使小说蕴含了更加深刻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